03.29 千古絕唱《報任安書》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最重要的散文作品,是中國古代散文的千古絕唱。文章講理想,大氣恢弘;談人生,如泣如訴,歷代文人為之傾倒,歷代讀者為之動容。這篇文章涉及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任安,他是司馬遷的好友;一個是李陵,他困擾司馬遷的一生。要讀懂《報任安書》,先要了解任安其人與李陵其事。

千古絕唱《報任安書》

任安其人

任安與田仁是同事,又是好友。田仁的父親叫田叔,司馬遷寫有《田叔列傳》,田叔列傳中有田仁傳,因田任與任安是好友,褚少孫在《田叔列傳》後補有《任安傳》。

任安是滎陽人,從小就是孤兒,家庭貧困,為人趕車到長安,落腳武功,後為亭長。邑中人出外打獵,任安為大家分“麋鹿雉兔”,甚為公平,眾人皆喜。

任安有點名氣後到衛青將軍帳下當舍人,與田仁俱居門下,同心相愛。二人家貧,無錢賄賂,衛青的家監讓他倆養“惡齧馬”,兩人由此知衛青不識人也。一次,衛將軍帶兩人到平陽公主家,主家令兩人與騎奴同席而食,二人憤憤不平,拔刀斷席別坐,以示不願為伍。平陽公主很奇怪又很憎惡兩人,但還是沒敢呵斥。

後來漢武帝讓衛青將他府下舍人擇優選為郞,衛青推薦了一些有錢人的子弟欲上報,恰逢大夫趙禹路過衛青家,衛青將他推薦的人給趙禹看,趙禹看後認為十餘人沒有一個有智慧謀略。趙禹說:“將門之下必有將類,現在你只取富人子弟,又無智略,不過是些木偶人穿華麗衣裳而已。”趙禹讓衛青把他的舍人全部召來,趙禹面試後說,“只任安、田仁二人可用,餘無可用者。”

趙禹將任安與田仁帶到京城,漢武帝召見。田仁說:“提桴鼓立軍門,使士大夫樂死戰鬥,仁不及任安。”任安說:“決嫌疑.定是非,辯治官,使百姓無怨心,安不及仁也。”武帝聽後大笑曰:“好!”漢武帝便任命任安為北軍護軍,後改任益州刺使,再調回任北軍護軍。任命田仁為三河太守,田仁殺了一批三河惡霸,漢武帝又改任他為丞相司直,主管城門。

後來發生了戾太子事件,太子劉據起兵造反,劉據在北軍南門外召任安起兵,任安接受了符節,但閉門不出。劉據兵敗逃亡,田仁認為皇上與太子是骨肉之親,便開城門放劉據出城。漢武帝從甘泉宮回到京城認為任安“是老吏也,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有兩心。”將任安下獄,後處死。

千古絕唱《報任安書》

李陵其事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廣長子李當戶的遺腹子。李陵長於騎射,謙和而仁愛,人緣極好。武帝任命他為騎都尉,在張掖酒泉一帶訓練了五千精兵。這五千人都是奇才劍客,荊楚勇士,力能扼虎,射必命中,可謂精銳。

公元前101年,漢武帝派李廣利率三萬騎兵出擊匈奴右賢王於天山。李陵率五千精兵,出居延(今寧夏北部),向北行進30天,到達浚稽山(今天蒙古國境內),並派部下陳步樂回長安彙報。陳步樂走後,李陵遭遇匈奴主力,單于率三萬騎兵圍了上來,李陵率壯士奮勇迎戰,千弩俱發,殺敵數千,匈奴敗退。

單于見狀,大吃一驚,立即調動八萬人圍攻李陵,李陵突圍後且戰且走。李陵軍在樹林間苦鬥,肉搏還擊,殺敵數千。單于見連戰不勝,準備撤退,這時,李陵軍的一個軍候逃到匈奴,告訴匈奴李陵箭快完了,只有李陵和韓延年各帶八百人前行。單于便帶兵反擊,把李陵圍在一個山谷內,箭如雨下。激戰到半夜,韓延年戰死,李陵被俘。

一年後,李陵投降匈奴,在匈奴待了26年,公元前74年,病死。

千古絕唱《報任安書》

遭受宮刑

李陵兵敗被俘的消息傳到京城,漢武帝龍顏大怒,召集群臣討論,所有大臣都紛紛落井下石,說李陵有罪。唯獨司馬遷站出來講公道話。司馬遷說:我與李陵同朝為官,但交情不深,“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但司馬遷非常敬佩李陵的為人,他說:“李陵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司馬遷認為李陵有“國士之風”,“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他認為李陵雖然被俘,但是會找機會報效漢朝的。

司馬遷的本意是為武帝寬心,安慰武帝,但漢武帝卻認為司馬遷是“沮貳師”。“沮”是用語言敗壞人的意思。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是詆譭貳師將軍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妻哥,又是此次徵匈奴的統帥。為李陵辯護與“沮貳師”,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漢武帝卻以“沮貳師”的罪名,判處司馬遷死刑。九年後,李廣利投降匈奴,司馬遷寫進了《匈奴傳》,這就是歷史的真實。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47歲的司馬遷被捕下獄,公元前98年,48歲的司馬遷接受了官刑。

根據漢代法律,判處死刑的人可以有兩種辦法免死。一是交贖金50萬,二是接受宮刑。李廣、張騫等漢代名將都曾交錢自贖。司馬遷是個小小的處級官員,月俸僅六百石,50萬錢對司馬遷來說是個天文數字,他深感自贖無望。

接受宮刑免死,對常人來說,可能不是多大問題,但對司馬遷來說,問題比天還大,很難接受。原因有二:一是羞辱了祖先,二是成為個人的最大汙點。他說:“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宮刑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是奇恥大辱。司馬遷是個大孝子,他認為身體肌膚,發自父母,而接受宮刑既辱身又辱祖先,甚至認為,接受宮刑再無顏面到父母的墳丘去,後果真的很嚴重。

面對此情,司馬遷陷入兩難,欲生無望,就死又於心不忍。他認為如果就這樣“伏法受誅”,那不過是“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所以他選擇了生,是因為太史公書還沒有寫完。他說:“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司馬遷認為他的文采是相當好的,必須流傳於後世,這就是司馬遷“就極刑而無慍色”的根本原因。

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12月,司馬遷接受了宮刑。到了公元前96年6月,司馬遷大赦出獄,並被漢武帝任命為中書令,這一年,司馬遷50歲。雖然中書令是兩千石的高官,但司馬遷不齒於這一職務,而是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太史公書的寫作上。

千古絕唱《報任安書》

報書任安

司馬遷受李陵之禍八年後,即公元前91年,對司馬遷來說,有兩件大事:一是《太史公書》已寫作完成,二是任安當年冬天將被執行死刑。這兩件事促成司馬遷寫《報任安書》。

《報任安書》表面上是為任安寫回信,但對任安讓他“推賢進士”只一筆帶過,而用大量篇幅向好友任安傾訴自己無比激憤的心情。向任安也是向世人訴說了自己因李陵之禍所受的奇恥大辱,傾吐了自己內心鬱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懣,大膽地流露出對漢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滿。

《報任安書》對研究司馬遷的思想及《史記》的寫作動機、完成過程,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傑作。古人早就把它視為“天下奇文”,可與《離騷》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現在氣勢磅礴。作者長久鬱積在心中的悲憤,藉此文噴薄而出,有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其氣勢之壯闊,令人驚歎;此文之奇,在它的縱橫捭闔,波瀾起伏。作者是坦率的,內心的矛盾又是十分複雜的。他無意矯飾,三言兩語又說不清楚,所以他就一一道來;此文之奇還在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如泣如訴,時而旁徵博引,時而欲言又止。曲折反覆,一波三折,行文流暢,語言生動。

這樣的文章,寫於武帝之時,甚有楚漢雄風。文章寫得大氣磅礴,縱橫跌宕,敢於放言,無所謂避,在大漢的嚴刑之下,又在身受極刑之後,竟然行若無事,這樣的文章只有司馬遷的性格才寫得出來。

千古絕唱《報任安書》

幾點啟示

《報任安書》深刻反映了司馬遷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至今仍是中國人必讀的名篇佳作。這篇文章對後人的啟示有三條:

1、一個人必須有遠大的理想。理想是成就人生的前提,司馬遷的理想就是寫一部《太史公書》。他二十壯遊時,已在為寫史作調查研究,他三十六歲接受父親遺命時,這個理想已成定型。他父親交代:“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牢記父親囑託,三年後即擔任太史令,並開始了《史記》的寫作。七年後,《史記》寫了一半,他卻遭受了宮刑,支撐他活下來的動力就是完成《史記》的寫作。在一定意義上,史記的寫作延長了司馬遷的生命。

2、人應有正確的人生觀,生死觀。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為我們留下一段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的一生,應為社會作出貢獻,這樣就重於泰山。司馬遷在受宮刑之後,“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精神上受到極大的痛苦。但他忍受了這一切,終於完成藏之名山的史記,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珍貴的遺產,他的死,也就重於泰山了。

3、曲折是成就人生的必要條件。人生的曲折,每個人都會遇到,《報任安書》中列舉了許多名人遭受的曲折:李斯為丞相,身受五刑;韓信為王,死於囚室;季布為家奴,終成漢名將;竇嬰為貴戚,難免被處死。司馬遷有一段名言:“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所謂聖人,就是在曲折面前,發憤而有所作為。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就是發憤而有所作為,才成就了偉大的《史記》。

李長之說:“司馬遷的受刑,在他個人當然是一個太大的不幸,然而因此他的文章裡彷彿加上濃烈的苦酒,那味道卻特別叫人容易沉醉了!又像音樂中由之加上波折、急驟、悠揚的曲子,那節奏便特別酣暢淋漓,而沁人心脾了!”

總之,《報任安書》是一篇勵志之文,在全國人民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齊心奮鬥的今天,讀一讀《報任安書》,可以激勵我們奮鬥的勇氣,並在奮鬥中獲得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