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古代盜墓賊遇到金縷玉衣只抽金絲不拿玉衣?

劉海騰88977831


金縷玉衣,這是死人用的東西。簡單點說,這就是用玉佩作為布料,用金絲作為針線,打造的高級收益。

金縷玉衣的造價極其昂貴,用現在的眼光來衡量,資產沒有天文數字是無法打造的,以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金縷玉衣為例:

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 克。


由此可見,打造一件金縷玉衣極其困難,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支撐,非王侯不能用。曹丕取代漢獻帝建立魏之後,便下令禁止使用金縷玉衣。因此,目前全國共出土玉衣12件,無一例外均是出自漢墓。

這些兩漢的王公貴族們,身著玉衣,自以為可以千年不腐,卻不知正是因為他們這些豐厚的陪葬,引來來盜墓賊的覬覦,讓他們死後都不得安寧。


但是在今人在發掘某些漢墓時,卻發現金縷玉衣早已被破壞,玉佩散落一地,金縷卻早已不見蹤跡,其旁邊那豐厚的陪葬品也是不知所蹤,很明顯是遭遇了盜墓者。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盜墓者只拿金絲不拿玉佩?是因為玉佩上附有墓主人的精魂,所以他們怕遭報應不敢難嗎?那肯定不是,如果盜墓賊怕遭報應的話,自然就不會去從事盜墓這個行當。


很簡單的一個原因,只有流通產生價值。在唐宋宋以前,玉作為一種奢侈品,並不是什麼人都能用得起的,只有王公貴族才能用得起,那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其次,玉這玩意和金銀不一樣,一旦被加工過了,基本不能進行二次加工。特別是金縷玉衣上的玉,死人用過的東西,一眼就能看出來,不像其他玉石製品看不來是不是死人用過的。

說白了,這金縷玉衣上的玉,盜了可也沒法流通,沒法流通就沒有收益,何必要去浪費這個時間。這就有點像現在豪車往往不會被盜,而中低端車容易盜是一樣的道理。




雖然在唐宋以前玉是王公貴族的專屬,但並不是說在宋代以前盜墓賊就不盜玉了,有些盜墓賊照樣會拿走其他的玉石製品。既然王公貴族能用得起,那自然就會有銷路,雖然銷量不大。

在唐宋以後,那就更不用說了,玉石製品已經走進尋常百姓之家,盜墓賊盜起玉來更是猖狂。遇上膽大妄為,管你什麼金縷玉衣還是銀縷玉衣,怕是照單全收了。想想當年孫殿英盜慈禧墓的那個換面,管你什麼玉,通通拿走。


小鎮月明


所謂的盜墓賊只抽金絲不拿玉衣,那都是瞎說,玉的價值在古代乃至現在都是相當高的,古代盜墓賊盜墓之後,若發現有金縷玉衣,他們會將金縷玉衣加以焚燒,直到裡面的屍骨全部成為灰燼,再將金縷玉衣盜走,盜墓賊對金縷玉衣的瞭解非常仔細,很少會有將其損壞,如果說只是單純的抽絲,又何必大費周章的用火燒,目的就是為了想保存完整的玉衣。

據說金縷玉衣的製作過程極其複雜、繁瑣,所用的玉料、鋸片、磨光、鑽孔等,每一塊玉片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細緻加工製作而成,玉片與玉片之間用金絲加以編綴,製作工藝與精密程度之高,著實讓人欽佩,而一副完整的金縷玉衣要花費長達十年的時間才能製作而成。

根據漢代歷史資料顯示,皇帝去世時才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公主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另外還有絲縷玉衣,每個玉衣所採用的的材料不同,所以代表的身份也不同。

那麼古人為何要用玉衣來充當殮服?

這主要和古人們的思想有關,他們認為玉衣能讓屍體不腐,玉塞九竅,可以保住人氣不散去,九竅指(雙眼、雙耳、雙鼻孔、嘴巴、生殖器以及肛門),這九個部位全部用玉塞住,嘴巴用的是玉蟬,總而言之,人們對於這種做法是極其信任的,尤其是皇帝,他們認為將身體用金縷玉衣裹住,便會保存屍體,甚至可以復活長生。

正因如此,古人用不同玉衣下葬的非常多,尤其是在漢朝,只是因為金縷玉衣的造價極其昂貴,遭到盜墓賊的惦記,很多漢代帝陵都被盜掘一空,到了魏文帝曹丕,他開始下令禁止用玉衣下葬,自此金縷玉衣也開始銷聲匿跡。

那麼金縷玉衣究竟是什麼樣的?

1968年我國考古專家在河北滿城縣發現了一座西漢時期中山靖王的墓,裡面有他和妻子竇氏的屍體,而他們的屍體周邊有許多玉片,經過考古專家的修整,復原出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形狀是一樣的,有頭部、上衣、褲筒、手套、還有鞋子,玉片的形狀也不相同,有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圓形組成,每個玉片上有小孔,小孔的直徑為1毫米,而這些玉片全部用金絲串起來,金絲數量不計其數,中山靖王劉勝的玉衣由2498片玉片組成,裡面金絲纏繞,金絲重量共計1100克,足足4斤多的金絲,每一根金絲的粗細一致,這也就是為何會說盜墓賊只想抽金絲的原因,這些金絲價值非常高。



按理說中山靖王劉勝應該是用銀縷玉衣,因為他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漢武帝劉徹的庶兄,按規定只能以諸侯王的葬禮採用銀縷玉衣,當時考古專家猜測,有可能是劉勝受到皇帝賞識,這才用了金縷玉衣。

這只是普通的金縷玉衣,歷史上也沒有記載盜墓賊盜出的帝王玉衣,據史料記載,說漢武帝劉徹的玉衣相比普通的金縷玉衣又要高貴奢華,每塊玉片上還雕刻著蛟龍、鸞鳳等圖案,這些花紋的裝飾效果主要就是為了彰顯帝王的身份,只是沒有實物進行驗證。

綜上,大家可以對玉衣有個大致的瞭解,當然,盜墓賊也並非都是窮鬼,一般來講,能盜帝王墓的都是對這些陪葬品非常瞭解的,他們不會蠢到去毀壞這樣一幅完整的玉衣,除非是民間盜墓賊,為了發家致富,可能會抽取金絲,但是也絕不會放棄玉片,要知道無論什麼時期,玉在中國的價值是極高的。


貓眼觀史


其實想問問出題的小夥伴,在哪裡看到這樣的結論,古代盜墓賊只抽金縷玉衣的金絲,不拿玉片。

就目前考古發現的資料,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支持上面題乾的說法。其實這麼多年,我們發現的金縷玉衣的數量也不過數十件,加上銀縷、銅縷、絲縷玉衣加一起,也不到百件。雖然說發現很多的玉衣的玉片都散落一地,連綴玉衣的金絲、銀絲或銅絲,也大多不見。但是看到博物館珍藏的金縷玉衣都知道,想要把這些金絲一個一個抽出來,那得是多大的工作量。


而且連綴這些玉片的金絲大多長4-5釐米,最細的也就零點幾個毫米,粗點的也就幾個毫米吧,而且金子的延展性這麼好,當玉匣內的屍骨腐化,玉匣坍塌,連綴的金絲被掙脫或掙斷,散落在棺槨之中,這些細小的金絲散落後和棺槨中的腐爛的屍體和絲織品混合在一起,很難被發現。

但是單單抽走金絲,那是不可能的,能用金縷玉衣斂葬的貴族,他的隨葬品會豐富到讓盜墓賊瞠目結舌的地步,不信可以看看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馬蹄金,足足有數百斤之多,盜墓賊還會花功夫去抽這些金絲麼?

這題讓我想起以前有人問過:為啥古代盜墓者們盜墓單單把玉器留下?他舉了一個例子,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考古專家發現了漢景帝堂兄楚王劉戊的墓葬,在正是考古發掘前,劉戊的墓葬就已經被盜了,但是玉璧、玉龍、玉杯、玉蓋這些文物都擺放完好,被沒有被盜走。

看到過很多答案,感覺最扯淡的說法是,盜墓賊雖然做的是不法勾當,但是“盜亦有道”,行業內還是有很多規矩的,這其中的一條就是:玉能附魂,珠玉藏精魄,將墓葬中的玉器帶走,會發生不好的事情,都已經敢提著腦袋去盜墓,還怕這沒有根據的詛咒麼?顯然,不是。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盜墓賊們“捨棄”了在我們今天看來非常珍貴的玉器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個時候的玉器,不值錢,不是硬通貨,而且是皇家貴族的的標誌。

在漢代及之前,玉器被皇家或者部落首領壟斷,作為神器或者禮器,一般平民甚至低級別的貴族是沒有可能擁有玉器的,這些玉器即使被倒賣出去,也沒有辦法出售出去,沒有辦法變現,放在手上也會招來更多的災禍。但之後隨著玉器禮器功能的衰退,市民階層也逐漸開始擁有,所以尤其唐宋起,盜墓者是會盜竊玉石的,這也促成了宋代成為歷史上第一次仿古玉的流行期!


公子想


看到這道題,實在忍不住強答一發。

曾經在徐州博物館當過一年的志願講解員(下面是我講解時拍的照)

大家都知道,徐州是劉邦故地,遍地漢墓,出土的玉器數不勝數。也見過玉衣三四件,其中最令人驚豔的自然是金縷玉衣。至於介紹,我就直接搬講解詞過來了。

這件備受矚目的金縷玉衣是迄今所發現的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獅子山楚王墓出土,本應放在鑲玉漆棺內,被盜時嚴重散亂,被從棺室中拖至塞石上,抽走金絲,玉衣片散佈在墓道塞石上和盜洞內塞石時間的夾縫中,很多玉片在抽走金絲被損壞,出土的4000餘玉衣片,玉質溫潤呈半透明狀,最大的不足9平方釐米,最小的還不足1平方釐米,有的厚度僅1毫米,玉片上有鑽孔,單面鑽,孔徑極小,充分顯示當時高超的製作工藝,經過各方努力,由20 多人參與,耗資50萬元的修復工作用了1年零9個月告工完成,於2003年向世人展示,引起了巨大轟動。修復後的玉衣由頭罩,前胸,後背,左右袖筒,左右褲管等十餘部件組成,玉片總數為4248片,穿綴金絲重1576克,玉衣總長1.76米

所以看到有另一位答主說“目前中國出土的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就是中山靖王墓的金縷玉衣,共由兩千多塊玉片構成,引用金絲一千克左右,工程浩大,令人歎為觀止。”我還是有點不服的,無論玉片數量,玉質,做工,用金絲數量,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都是最好的!(強烈安利!不看下這件玉衣,你不會懂什麼叫玉的華美,可惜暫時金縷玉衣外出展覽了。不在館內。下面這張是網圖,曝光有點過。)

好了,我們拉回正題!大家也看到我上邊黑體畫線的也說了,玉衣出土時玉片散落一地,金絲被抽走。那原因是什麼?

1.先說古代:古代玉器是王室專用,平民佩玉是犯罪的!就算盜墓賊拿出玉片,沒法出手,一不小心還會丟了小命!你說盜墓賊費那勁幹嘛。

2.近代:到了近代,特別是到了軍閥混戰的時代,沒有什麼是不敢收的,自然也不存在什麼收藏玉器犯法了。但是這裡我們就要考慮到玉衣的體積的問題了,盜墓賊大多都是打盜洞盜取文物,要想將玉衣整個拿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玉衣的珍貴就在於其整體,而不是玉片。而且看我第二處加黑畫線的地方也可以看出來。玉片的體積都很小,沒法進行二次加工,帶出去也不值錢。

至於說不吉祥的,盜墓賊還真不在乎這個,關鍵還是沒人出價。

另外,其餘的回答好多用圖都是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哦,而這兩種玉衣徐州博物館都有收藏哦!歡迎大家來徐州博物館玩,我們有志願講解員在哪哦(嘿嘿,忍不住推薦兩句)另外手癢再放張博物館館標。


九流電影


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什麼是金縷玉衣。金縷玉衣主要出土於漢代,玉衣也被稱之為“玉匣”。這玩意在古代可不是誰都能享用的,能夠穿戴玉衣的非富即貴,這是身份的象徵。

只有皇帝或者一些皇帝的近臣能夠穿玉衣並且用金線穿邊,這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金縷玉衣。一些貴族們只能用銀線穿邊或者是銅線。他們的就叫做銀縷玉衣或者是銅縷玉衣。

在漢代時期,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就是金縷玉衣,如今出土的也非常多,感興趣的可以去博物館看一看,我有幸曾看到過金縷玉衣,製作還是非常精美的。眾所周知,古人非常的迷信,帝王們比普通百姓更加的迷信,他們相信玉能讓人的屍骨不朽。

雖然說主要都是漢代帝王在用,實際上使用玉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了。言歸正傳,為什麼古代的盜墓賊遇到金縷玉衣,不敢拿玉衣只敢拿金線呢?有種說法是在古代玉只有皇室之人才擁有,拿了玉會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其實說白了就是沒辦法出手,只能自己留著,等於毫無價值,盜墓為了什麼?無非就是為了錢,誰會把燙手山芋拿在手上,沒人買等於一文不值,即使現代也是如此,這樣的東西,即使盜出來了,也沒人敢拿,金線則不同了,拿出來實在不行融了便可以。但是敢整套拿出來的便是傻子了,錢賺不到,反而丟了小命。當然如果已經有買家預定,他們還是敢拿出來的。

盜墓賊也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什麼能拿什麼不能拿,就比如現在的盜墓賊是絕對不敢拿鼎的,盜鼎被捉到二話不說便是重罪,最重要的還是沒人敢買鼎,等於是有價無市之物,沒有一定實力之人絕不敢要,否則等待他的只有牢獄之災。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西漢是歷史上最講求厚葬的朝代,據史學家稱,西漢大約有將近三分之一的財富跟隨逝者被埋入了土地底下。在考古和盜墓史上,西漢墓室修建之豪華以及其喪葬品之豐厚,堪稱世界古墓之最。因此,漢墓也成為了歷代盜墓賊們最“青睞”的古墓,以至於在考古界流傳有“漢墓十室有九空”的說法。

然而,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隊在江蘇省徐州獅子山,發現了一座古墓。在挖掘之前,考古隊憑直覺斷定這應該是一座西漢古墓。果然,考古隊挖掘到了一座來自西漢早期的地方王侯大墓:西漢楚元王劉戊的墓。

劉戊是楚元王劉交的孫子。劉交是劉邦的弟弟,劉邦建立漢朝後,封劉交為楚王。劉交喜歡《詩經》,在楚王位上23年薨。劉交兒子劉郢客在高後呂雉稱制時任宗正,封上邳侯。劉交死時,其長子劉闢非早死,漢文帝讓劉郢客襲劉交爵位,即楚夷王。劉郢客在位4年死去,他的兒子劉戊襲承爵位。

劉戊當國王后,逐漸淫暴,竟然色膽包天,在給薄太后服喪期間與人通姦,結果被正奉行“削藩令”的漢景帝藉機削去兩郡。對此,劉戊非但不知悔改,而是懷恨在心,他便暗中和吳國商議反叛事宜。公元前154年,他與吳王劉濞一同起兵反叛,隨後被“軍神”周亞夫打敗,走投無路之下,劉戊自殺。

劉戊死後,漢景帝立宗正劉禮(劉交的兒子)為楚王,承續楚元王劉交的祭祀。

然而,千年後,“反賊”劉戊又浮出水面,他的墳墓被世人發現。獅子山楚王陵依山為陵,鑿山為藏,坐北朝南,深入山中60餘米。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此墓早已被盜過多次!走入墓室內,映入考古隊員眼前的是,坑室裡邊到處是遭到盜墓賊們洗劫過所留下來的一篇狼藉痕跡,地上掉落的陶器碎片、青銅器殘片一大堆。

考古隊雖然有點失望,但還隨後還是調整心情,仔細在墓坑各個角落仔細搜索,結果有驚喜的發現:棺木外邊有一堆散亂的金黃的玉片。考古隊對玉片堆進行仔細清理和分析後,頓時爆發雷鳴般的掌聲,這是墓中最有價值的古文物:“金縷玉衣”。

據《西京雜誌》記載,西漢王族們都堅信玉器可以永久地保存好屍體,因此死後都穿著由金絲和玉片縫成的“神衣”來入殮。

我國最早發現的金縷玉衣是60年代於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古墓中找到的,當中山靖王劉勝的由2398塊玉片用金絲縫製而成的金縷玉衣一出土便震驚了世界。

而徐州獅子山古墓的墓主為西漢楚元王劉戊,此次在其陵墓內發現的金縷玉衣則有4248片玉片,比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多了2000多片。

同時,其玉質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 工藝最精,保存最好:這些玉片最大的10平方釐米,最小的不到1平方釐米,且非常薄,有的僅厚0.1釐米。玉片的表面拋光光潔度很高,魚片打孔工藝也很規範。

然而,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劉戊的金縷玉衣上邊的金絲都被盜墓賊盜走了。為什麼盜墓賊只盜走了金絲,而沒有盜走整個玉衣。專家很快給出了答案:要知道玉衣裝著人的屍體,腐化後被染髒在玉衣上,古人認為不吉利,出於忌諱便沒有盜走。

當初劉勝墓的金縷玉衣曾被鑑寶專家估價為24億,而這件劉戊的玉衣玉片多了近一半,雖沒了金絲,但保守保價也在20億以上。

當然,雖然金縷玉衣價值連城,但就算你是超級大富豪也買不到,因為金縷玉衣早已被國家列為了一級國寶,目前是禁止外展,更不說買了。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來說一下什麼是“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其實是逝者穿戴的殮服,興盛於西漢時期,古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能寒屍”,具有能使屍骨千年而不朽的神奇功效,因此,西漢時期的皇室貴族們,便用金絲串連將玉石做成殮服,其外觀與人體相同。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小說《盜墓筆記》最後,吳邪他們找到了崑崙山上西王母的宮殿,並鑽進了一個巨大的玉石裡面,人貌似就變年輕了還是怎麼的,記不清了,反正小說中的長生不老也是跟玉有關係的。

總之,作者南派三叔當初創作的時候,應該也是從“金縷玉衣”這裡受到了些許的啟發。

金縷玉衣由於使用黃金和玉石製作而成,因此能夠使用的都是皇室貴族,雖然當時的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但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而至於盜墓賊只抽金絲不拿玉石的原因就很簡單了:

古時,玉本就是身份的象徵,一般只有皇室貴族才能使用。因此,盜墓賊就算盜出玉石,也不敢拿出去使用,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官府發現。

而黃金則不一樣,本就可以自由交換使用,因此,對盜墓賊而言,黃金其實是最方便的,最安全的,直接就能使用,玉石則不行。

到今天為止,全國共發現二十餘件金縷玉衣,除了在中原地區在,遠在古南越國故地的廣州也曾發掘出金縷玉衣。

但要說最精美,年代最久遠,最出名的,還要屬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


Mr種茶家


都說“黃金有價玉無價”,一塊上好的寶玉可抵連城之價,這個說法其實一點都不誇張,古代的和氏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既然玉這麼值錢,為什麼意在求財的盜墓賊遇到金縷玉衣時,卻只抽金絲而不拿玉衣呢?

首先,這個說法是值得商榷的,盜墓賊未必不拿玉;其次,
不是他們不願意拿,而是這其中確實涉及到很多因素,讓他們有賊心無賊膽。

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金縷玉衣”。早在西周的時候,就出現了“玉面罩”,春秋戰國時開始在殮服上飾以玉片,而真正意義上的“玉衣”則是漢代才有的。金縷玉衣作為斂服自西漢開始,到曹魏時被廢除,所以金縷玉衣只在漢代流行。

簡單來說,金縷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的一種殮服。整件玉衣是由金絲連綴玉片製成,不僅十分華貴,而且還能保持屍身不腐。除了金縷玉衣,還有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同樣是視死者生前的等級地位而使用的。除了特賜的情況之外,基本都是擁有諸侯以上等級身份的人才有資格使用。因此金縷玉衣的珍稀,不僅體現在它的材質與做工,還在於它的身份等級象徵。那為什麼盜墓賊只願意抽走玉衣上的金絲呢?

就現代考古發掘的漢墓來看,大部分漢墓都曾被盜墓者光顧過。在留有金縷玉衣的漢墓中,絕大部分都只剩下大量的玉片而不見了金絲。但這並不意味著盜墓賊完全不取玉片,只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盜墓賊還是選擇只抽走金絲。

首先,盜墓作為見不得光的行為,盜墓賊為了不使目標太大,一般不會盜取太大太重的物品。就拿滿城漢墓中劉勝的那件金縷玉衣來說,整件玉衣全長1.88米,共有玉片2498片,所用金絲重約1100克。顯然盜墓賊不可能將玉片全部運走,而相比之下金絲既值錢又輕便,抽走金絲就成了首選。

其次,金縷玉衣作為皇室貴族的專用斂服,其製造工藝和形制都是十分獨特的,很容易被識別出來。這就意味著,
即便盜墓賊能將玉片運出,也無法將它在市面上換成錢。而金絲則不同,盜墓賊可以將金絲重新熔鑄成塊,再拿去市面上流通,黃金作為一種硬通貨,不愁花不出去。

再次,盜墓賊有自己的忌諱,玉衣是墓主貼身之物,且玉向來被古人視作是潤養之物。這種說法到現在也有,玉佩隨身戴久了會變得越來越潤澤,而死人所配之玉自然也會沾染上所謂的陰氣。盜墓賊雖然乾的是有損陰德的勾當,但他們往往對此更加迷信。不過,若是遇到“百無禁忌”的盜墓賊,那就要另當別論了。

但是,無論盜墓賊拿走的是什麼,古往今來的盜墓行為都應該受到強烈譴責,因為盜墓不僅是對死者的不敬,也是對歷史文物的巨大破壞。

歷史風雲錄


首先呢,我們來說一說金縷羽玉衣。1968年,我國發現了第一個金縷玉衣,是在河北省滿城縣陵山,蜀漢皇帝劉備的祖先中山王劉勝的墓穴。金縷玉衣全長1米88,玉全部用金絲串聯而成。從在漢代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漢代的皇帝和貴族死後,用玉衣做葬服,他們認為“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所以往往把身體放在在金玉里,渴望“肉身不腐。”


《後漢書》有皇帝用語,玉衣金縷,諸侯王,列侯,公主用玉衣銀縷,大貴人,長公主用玉衣銅縷,實際上出土的基本上都是金縷玉衣。金縷玉衣製作,工藝高超,外形完美,據說製作一件金縷玉衣需要,耗費當時一名工匠十年的時間。盜墓賊不取玉的原因有三:

一,

活人玉養人,死人玉養魂一直以來是古代對玉的認識。《說文解字》中這樣描述玉器,“玉, 石之美, 有五德: 潤澤以溫, 仁之方也; 理自外, 可以知中, 義之方也; 其聲舒揚, 專以遠聞, 智之方也;不撓而折, 勇之方也; 銳廉而不忮, 潔之方也。”死人玉聚集著陰氣,盜墓人自然不敢亂動。


二,

古代玉器只有皇室和貴族才有資格享用,這種被壟斷東西,盜墓賊盜出以後無法處理玉片,又容易被官府發現,所以說他們自然捨棄玉片。盜墓賊盜墓主要是為了生計,古代盜墓賊選金銀銅鐵這樣的可以融化的,他們都會拿出去重新融化後再進行買賣。後來玉普及以後,一些近現代的盜墓者估計,什麼也拿吧,舉個例子就是東陵大盜孫殿英,你看他進了乾隆和慈禧的墓以後,基本就把墓葬洗劫一空了。盜墓賊讓人唾棄,更有甚者盜墓以後賣墓葬賣到海外去,泯滅良心。


三,

盜墓賊不拿玉,不是光針對金縷玉衣來說。題主所說金縷玉衣只拿走金絲,沒有拿走玉片的應該就是說曾報道的西漢楚王劉戊的墓穴中雖然被盜,但是玉器一個未動,金縷玉衣金絲被抽走的事。所謂“盜亦有道”作為溫養的玉,一些盜墓者自然也不會去動它。


紅雨說歷史


從西漢開始,古人深信玉石能讓人千年不朽,在皇帝和貴族死後,通常會穿上一套「鎧甲」,它就是金鏤玉衣。最出名的當屬中山靖王墓,考古發現時墓穴早已被盜,但奇怪的是,金鏤玉衣的2160玉片全在,金絲卻神秘失蹤了!

首先,玉石防腐肯定是無稽之談,再華美的殮服也不能阻擋時間。古代工匠製造金鏤玉衣,使用的金絲長度不過4-5釐米,粗細以毫米計。黃金的延展性極好,當屍體膨大後,金絲會繃斷,和衣物混合,或者掉落在棺槨內部,就算盜墓賊進入帝陵,也不會冒生命危險,花時間把金絲挑出來。

此外,能用金鏤玉衣的貴族必定身份顯赫,墓穴中的隨葬品奢華至極,黃金、白銀都可以熔鍊,重新流入市場。但是玉器不能,摸金校尉都不會去動玉器。因為玉石雕刻帶有貴族的標誌,是身份的象徵。在古代,有嚴苛的身份等級制度,私自使用不符合規定的物件就是違制,被發現的後果非常嚴重。

民間還流傳一種說法,玉能附魂,收集精魄,墓葬中的玉器是不能取走的。我倒覺得,摸金校尉都是提著腦袋幹活,還怕這個?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利益。在唐宋時期,玉器開始普及,商人和平民百姓都能使用,宋代後的記載也出現了玉器被盜的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