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最喜歡的納蘭詞是哪一句,以及你為什麼喜歡?

麻辣創業說


最喜歡納蘭容若《木蘭花令》中的笫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人生若只如初見,短短一句話勝過了千言萬語,只是在剎那之間,就讓人生中那些不可言說的複雜滋味都湧上心頭,讓人五味雜陳,生出感慨萬千!

人生如果總像剛剛相識時那樣的甜蜜,那樣的溫馨,那樣的深情和快樂,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然而,夢想終歸是夢想,如果真能實現,又怎會“何事秋風悲畫扇”?

可是,人生如果只有初見一場,沒有結局,那又該是多美好,還是該多遺憾呢?

既然“人生若只如初見”是一種理想的完美狀態,為了不導致“秋風悲畫扇”的悲涼結果,愛人之間就應該不忘初心,相濡以沫。只有互敬互諒,才能白頭偕老,成為神仙眷屬。


陽光燦爛65612926


納蘭一生極盡富貴榮華。他的家世、他的地位、他的才情、他的品德、他的風度,無疑是當時窈窕淑女心中的偶像。可是納蘭一生並不快樂,翻開《飲水詞》淚、恨、愁、傷心、斷腸、惆悵……觸目皆是。這位天生富貴的公子,自詡不是人間富貴花。他給世人留下一部納蘭詞,於是我們也就看到了他在世間一切煩惱和愁苦。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說起來,這首詩並不悽美,卻字字含情。提及長相思,自李太白一曲絕唱之後,再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只是,我更愛納蘭這首。說是對納蘭的偏愛也好,真正喜歡這首詞也罷。最初打動我的,便是《長相思》。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雲南平定,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納蘭性德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塞上風雪悽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納蘭對北京什剎海後海家的思念,這首詞即在這個背景下寫成。

風雪交加夜,最幸福的莫過於一家人的團聚。可此時的納蘭遠在塞外宿營,夜深人靜,風雪瀰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遙遠,衷腸難訴,輾轉反側,臥不成眠。“聒碎鄉心夢不成”可謂是水到渠成。

無論是“夜深千帳燈”的壯美,還是“故園無此聲”的委婉,納蘭將生活躍於紙上,這種美,都是心靈的體驗。而我最喜歡的還是,一字一句讀來,有民歌的濃郁,還有詩詞的清麗。猶如出水芙蓉,還宛如夜來香一樣,風一來,香氣夜夜迴盪。


青青子衿婷


說到納蘭性德的詞,我們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畢竟這首詞太有名了。

我個人比較喜歡‘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語句很簡單,表面意思是說明明天造地設的一雙人,為什麼偏偏要被命運分離在相愛的兩岸,各自魂銷神傷啊?

其實瞭解的人都知道,這裡頭也有用典,當然用的不是典故,而是前人的成句。我們曾經很多次的說過,納蘭“一生一代一雙人”的千古名句,其實是直接化用了駱賓王的名作《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中的成句——“相憐相念倍相親,一生一世一雙人。”其實駱賓王最初是“一生一世一雙人”,後來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把這個“世”改為了“代”,“一生一世”就改為了“一生一代”。但駱賓王寫出這樣美好的句子卻不甚流傳。

既然在這荒蕪的人世間能夠得遇所愛,也就是“一代一雙之人”終得相見,那麼老天爺呀,那麼命運的主宰呀,你又為什麼偏偏這麼絕情,讓人世間這麼美麗的愛情,如此不得所終、如此不得所願?這真是一種莫大的無奈與悲哀了。但這樣的吶喊與彷徨裡,其實還蘊藏著一種極深刻的認識,也就是在吶喊者的心中認為這個人世間最值得追求的、最唯美的追求,也就只是一生、一代、一雙人了。

一個人終將面對孤單與孤獨,而一群人卻又有可能,甚至必然走向靈魂與價值的群體性無奈,所以,最好便是“一生一代一雙人”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我們擁抱在一起,當我們的靈魂融合在一起,那是人世間何等的幸福與美麗!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我只與你惺惺相惜,這大概是生命在這個荒蕪的人世間所能遇到的最直接的完美與最完美的歸宿,那就是,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的相思、相愛、相戀倍相親。所以在納蘭這樣的人看來,在他的內心深處,大概只有那種完美純潔的愛才是一生的信仰所在。



憶美致詞


有點長,我把整首詞鑑賞了。最喜歡的一句是“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詞: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詞人:(清)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緣起:初識這首詞,是高中時迷戀的安意如寫的書《人生若只如初見》,感覺書名好美,開篇就是對這首詞的描述。作者簡直是納蘭容若的迷妹(很久之後才知納蘭性德字容若,當時去百度查納蘭容若竟然查不到,很是惆悵),說他“胸納幽蘭,神容行若”,暗自納罕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神仙人物。

作者:後來才知道納蘭性德非常負有盛名,被稱作“清初第一才子”,年少有為,是康熙身旁的侍衛,可謂“能文能武”。納蘭性德是一個深情公子,與妻子盧氏伉儷情深,奈何三年幸福生活後妻子難產去世,對他的打擊很大,後面又經歷過幾段感情。納蘭公子很念舊情,寫了很多悼亡詞,情深意切,在這一領域繼蘇軾後最成一家。情深不壽,三十而亡。

曾著有《飲水集》,廣為流傳,納蘭性德的好友曹寅與顧貞觀在說:“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誰人知。”可見納蘭詞真誠感人,蘊藏的心事只有他一人咀嚼。

楊雨教授曾用“相門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初第一才子,千古傷心詞人”來概括納蘭性德的一生,甚為貼切。

鑑賞:

詞題:這是一首古決絕詞,以女子口吻控訴負心人的薄情。這種用女子口吻來訴說的傳統,早就有了,《詩經•衛風•氓》中就體現了古代勞動婦女對自己“二三其德”丈夫的不滿,最後發出“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的訣別之詞。卓文君的《白頭吟》更是對待渣男決絕態度的教科書表現:晴如山上松,皎若山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汪刻本在詞題下有“柬友”二字,故除“決絕”外,可能另有深意。

人生若只如初見,這一句太過美好,所有的故事都是從不經意的遇見開始,而後的人生交集,喜怒哀樂,才是真實的人生。

何事秋風悲畫扇,猝不及防的一句,美好如泡沫般幻滅,這裡用了西漢班婕妤的典故。班婕妤是漢成帝的妃子,有賢德之名。一次成帝到後宮去遊玩,讓婕妤與其同輦而行,她以古之賢君臣在側,而亡國之主是嬖女相隨的史實婉言謝絕。後遭趙飛燕妒嫉,受到排擠,退居冷宮,作《怨歌行》。詩曰: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意奪炎熱。棄捐篋奩中,恩情中道絕。所以“秋風悲畫扇”是秋天漸涼,新制的團扇也派不上用場,主人把它丟到了一邊。嚴夏多喜歡團扇,入秋毫無留戀的丟棄,何其絕情。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怨恨故人(情人)輕易變心,卻反說人心就是善變的。那些玩弄情感的男子不就是這樣做的麼,不想自己的見異思遷,倒怪起世道人心,自己好像還很無辜。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是是非非,人們總愛談起,人們寧願相信他們的愛情是不朽的。所以白居易的《長恨歌》成了兩人愛情的頌歌,那個“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場景,就是沉浸在愛情當中的你我。那個許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也是情到深處的約定。馬嵬坡後,失去楊貴妃的唐玄宗還“上窮碧落下黃泉”地追尋,想要跟太真天上人間的在一起。愛一個人到了深處,是夢裡也不會忘的吧。那變心的男子連唐太宗都比不上。這幾句話何其犀利,寫出了一定要決絕的理由。

本詞除了第一句溫情美好外,其他七句讀來讓人心寒。易變的故人心,就是一個悲劇,時時再與初見時的美對比,把那些美好撕的粉碎。詞中較多用典,表現決絕之心用了“班婕妤的《團扇詩》”;表現故人實渣與唐玄宗形成對比,用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襯托故人的薄情。

回到詞題,如果僅僅是藉助女子口吻控訴決絕,“柬友”二字的深意便沒有了。納蘭性德雖為滿人,卻深受漢文化浸染。且他生性豁達不羈,不戀名利,沒有門第觀念,與許多身份低位的漢族知識分子結為莫逆,極其重視友情,也許這個女子對男子的怨憤,是用來借代朋友之間的關係呢?也許他才採用了一種正話反說的方式規勸朋友既然相識一場,希望一直以誠相待,不要出現變心的情況,就讓大家一直保持這種美好的遇見吧。



行知亦有道


一生一世一雙人



城南小陌逢春


“人生若只如初見”是納蘭詞中最美,感情最強烈的一句。對於一個人來說,一段感情最美好的時刻總是在初見的那一剎那,並且這個初見是難以忘懷的。簡簡單單幾個字,彷彿納蘭性德就把我們一下子拽回到了初戀的那個美好記憶裡去了。可以說這首詞的開篇第一句,讀起來就令人心動不已。


舒駿


人生若只如初見。

起句驚豔了整個文壇,能有這般能耐的,閱遍整個詩詞界,唯有那首元好問的摸魚兒,起句 問世間情為何物 可與之一比!

大概如此吧!起句驚豔就夠!


知天公子


我最喜歡納蘭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r想起當初相遇的場景,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風中飄散著甜蜜的味道,兩人打情罵俏,哪怕是有點小如意,也很快就煙消雲散。然而好景不長,再深刻的誓言也免除不了相離的結局。\r我喜歡這句詩,是因為他可以時時刻刻地警醒自己,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在享受幸福的同時也要讓自己進步。我們改變不了結局,但是可以讓更強大的自己來面對這個結局。


圓圓在鬧


木蘭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納蘭容若《木蘭花令》


Y北斗星Y


誰念西風獨自涼,,那種淒涼的涼透了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