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孩子的“舊物”太多,該如何處理?家長要幫孩子“斷舍離”

東哥一家準備要搬到新家了,臨走的前幾天在整理東西的時候,4歲的小兒子居然成為了這次搬家的阻礙。東哥想著,反正是要去新家的,這裡很多舊的東西就不要了,小兒子屋子裡的舊玩具舊衣服,也就隨手扔進了垃圾桶,誰知道小兒子屢次撿回來裝回箱子裡,說要拿到新家。

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類似的狀況,家長本以為可以拋棄或者是壓箱底的東西,孩子卻誓死保衛著,比如奶瓶奶嘴,孩子壓根就排不上用場了,孩子依然將其保留。然而對於家長而言,我們必須要幫助孩子擺脫曾經的眷戀,學會“斷舍離”。

孩子的“舊物”太多,該如何處理?家長要幫孩子“斷舍離”

為什麼要幫孩子“斷舍離”?

事實上,孩子對陪伴過自己的物品充滿留戀,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這種留戀,是孩子發展出自我安慰能力的重要標誌——心理學上把這叫做“過渡性客體”。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擁有,並形成自我意識,但並不代表著永遠擁有,失去,也是形成自我意識的一個必要條件。所以,就不難理解,幫助孩子學會“斷舍離”的意義。

孩子對某一個物體保持較為強烈的依賴,說明他對曾經與這個物體的經歷和回憶更為依賴。比如經常睡覺抱著的洋娃娃,還有經常使用的坐便器,飯碗飯勺等等。他們對此類長期接觸物體的依賴,實則是一種安全感的保存。

但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並不能一成不變,我們還需要讓孩子不斷建立新的安全感和對外界事物的信任與認可。而重新接受外界,就一定需要孩子面對一個痛苦的階段——斷舍離。離開和拋棄曾經他最依賴的,換一種成長方式,接受一個更好的更高級的成長階梯,這對孩子來說,是成長的催化劑。

孩子的最初是狀態一定是不願意接受突如其來的改變,家長的方法如果不對,這就猶如雪上加霜。

孩子的“舊物”太多,該如何處理?家長要幫孩子“斷舍離”

“斷舍離”中錯誤的方式

斷奶,其實是孩子斷舍離中最為重要的一次經歷。這是他和母親的第二次分離,也是和嚶嚶呼喚母乳階段的告別。

但是很多家庭在這件事情上卻做的有些粗暴。馬麗主演的《逆流而上的你》中和兒子斷奶期間,婆婆阻擋孩子和母親的一切接觸,甚至連聲音都不能聽。結果就是,等到馬麗出差回來,孩子已經對母親產生了排斥和陌生感。

還有一個事兒,說的是這家孩子上學了,決定要把小時候的玩具都送給2歲的小表妹。爸爸和媽媽沒有經過孩子的商量,就在一夜之間把玩具收拾的一件不落。等到第二天孩子發現的時候,哇哇大哭,指責父母。

斷舍離,在孩子看來,確實殘酷不已,這就要求家長,不能以強硬的方式去強逼孩子斷舍離。告別一個人,告別一個環境,告別一堆陪伴他很久的玩具,他還沒有足夠強大的心理去面對,如果我們家長沒有事先和孩子溝通,還很強勢的去要求,不僅可能沒有達到斷舍離的真正目的,還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在斷舍離這件事上,家長需要用心。

孩子的“舊物”太多,該如何處理?家長要幫孩子“斷舍離”

這樣“斷舍離”,孩子更容易接受

1、事先做鋪墊

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的權利,孩子也不例外,所以事先和孩子說明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很重要。

我們最應該告訴孩子的是,我們即將要為你的玩具做出什麼樣的變動,他要去哪,他會有什麼樣的結局,所有的前因後果也許大人並不在意,但這對於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而且,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擔心孩子要面對事實的不快,讓孩子去面對是一件好事,我們有義務告訴孩子,成長就是如此。

2、選取易斷舍“事物”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在群裡吐槽說自家孩子對自己的衣服特別的保護,不願意讓媽媽把小的舊的衣服送給別人家小孩子,還有小時候用的餐椅,現在確實用不上了,家裡也沒有地方安置。無奈之下,姥姥出了一招,把所有舊物分類,一類是2歲前用的,一類是4歲前用的。

姥姥先從第一類物品著手,和孩子說“你看,這些小小寶寶用的東西,你都用不上了,你現在都是大孩子了,你再用這些,你的同學肯定會嘲笑你的!”孩子想了想,欣然接受了。

所以當我們決定為孩子做出斷舍離的行動時,也要清楚,這些東西對孩子來說,是否真的必須要斷舍離,或者說,孩子能夠最容易接受的那些斷舍離應該才是我們大人該做的。

我們總是認為家長的決定就是正確的,卻不知在孩子的標尺之下,我們的價值觀有巨大的差異。能夠找到一個共同的平衡點,才是最重要的。

3、為斷舍做好事後覆盤

斷舍離結束,孩子的心情自然是不好的,也有很多孩子無感,但鼓了一段時間後開始“反勁

”。這都是正常現象,但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在事後為孩子找到一個情緒,做好事後覆盤。

孩子的“舊物”太多,該如何處理?家長要幫孩子“斷舍離”

安慰情緒,把整件事再複述一遍,讓孩子對整件事有清晰的回憶和理解,讓孩子明白我們共同經歷了一件公平的商議事件,而非父母單方操作,也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是成長中必然經歷的,不開心也是正常狀態。

事後覆盤,更多是 希望孩子接受事情的本身的結果,家長可以通過共情的方式陪同孩子面對。

此後,孩子還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斷舍離的時候,才不會因為恐懼再次排斥和拒絕。

生命就是有無數個斷舍離之後的重新接受組合而成,在孩子的生活中也是常態,讓孩子學會面對和接受,不僅能鍛鍊其心理承受能力,更會讓孩子有勇氣去接受更多的挑戰。

我是C位媽媽,一名專業育嬰師,還有一個3歲的寶寶,如果您有任何帶娃養娃的困擾和問題都可以諮詢,當然我更願意傾聽所有媽媽的酸甜苦辣,除了帶娃也能做你的閨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