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2歲的小孩子不喜歡玩玩具,就喜歡黏人怎麼辦?

轉身qi離開


2歲的孩子不喜歡玩玩具,喜歡粘人

2歲,正是一個開始有叛逆期的時候,也是一個開始開竅學習的年齡

說說我家2歲的女兒

也快要兩歲了,各種方面都上升一大臺階。

1.開始說話更多,表達更多,女孩比男孩要發育早一些,表達能力更強一些

2.吃飯吃的也很多,很多吃的,也都會自己吃了,也會主動要吃的,飯。零食等等

3.喜歡安靜的看書,也是很喜歡玩玩具,特別的黏媽媽也是一樣的,她是缺乏朋友,總喜歡找一個夥伴去玩!

在疫情期間,難得陪孩子一起的時間那麼充足,又沒有任何事情打擾!好好陪陪孩子,講講故事,看看動畫片,玩玩遊戲!

我閨女已經很好玩了,會說很多話,會唱歌,會跳舞,認識了很多事情,直接溝通已經不成問題!

幫她們度過這個2歲叛逆的時期,對待孩子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耐心!你會發現孩子的世界真的很單純,很美好,粘人肯定是有原因的,她需要更多的陪伴和愛護!



騰上開花不斷橙長


2歲多的寶寶是很粘人的,而且超喜歡粘著媽媽,這個是正常的現象,寶寶階段性的粘人;現在只要我在家裡,寶寶誰也不找,玩具也不喜歡玩,就媽媽媽媽的叫個不停,一會兒抱抱媽媽的大腿,一會兒說媽媽抱抱,還是撒嬌的語氣,要不然就是跟著媽媽的屁股後面跑來跑去,像個小跟屁蟲一樣.

我沒事情做的時候就會陪著寶寶,有事做的時候就要大傷腦筋了,要找寶寶感興趣的玩具,或者找寶寶喜歡的零食,或者給寶寶看動畫片,看動畫片屢試屢爽,但為了寶寶的眼睛健康,又不能讓寶寶長時間看,總之就是要找寶寶感興趣的事情,這樣才可以脫身,做自己想做的事.

加油吧,寶媽,也珍惜寶寶粘自己的這段時間吧!





健康寶貝兒們


如果你覺得2歲的孩子有點黏人,大多是因為還沒有完全適應做父母的角色。

其實養孩子最好玩的幾年就是2歲到6歲了,這個階段屬於萌階段。而7歲8歲討狗嫌,這個階段開始探索世界了,什麼髒的,不乾淨的東西都敢去接觸,所以才會說連狗都會嫌棄。至於說以後開始進入學習階段了,大多是雞飛狗跳的,再大一些,長得比你還高還大,但是心智仍停留在中小學水平,那真是愛不得,恨不得的階段。

那麼2歲這麼可愛的階段,為什麼會多多少少覺得黏人,倒是希望孩子能自己去玩玩具呢?是因為可能之前你也沒有帶過孩子,這一兩年的時間,始終在圍著孩子轉,本以為會越來越輕鬆,誰知,孩子變重了,反倒有些更累了,心裡覺得有些不適應吧。

記得最有意思的生完兒子陪護,我一宿沒睡,早晨愛人醒了,我想去摺疊床上睡一會兒,誰知大夫就進來清場:都幾點了還睡?

我抱怨地說:這一宿我剛睡。

大夫說:還想睡,我告訴你,這以後三年時間是別想睡個好覺了。

這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我白天上班,晚上都要檢查孩子2遍是否尿床了,因為我實在不放心尿不溼放一宿是否安全,所以尿完了都及時換掉了。因為愛人也很辛苦,所以我一直堅持到孩子不尿床為止,算起來,真的是3年。

很多人喜歡養寵物,可是仔細一想,小動物最可愛的時候其實就是剛出生的一年左右時光,也就相為於人類的2一6歲左右。大大的眼晴,肉肉嘟嘟,整天黏著你,因為你就是他的整個世界。

其實2歲時就可以經常抱出去溜達了。這樣做一是防止了孩子只黏媽媽一個人,二是天氣好時,對孩子身體健康也是一種鍛鍊,三是讓孩子也可以歲接觸一些事,對智力成長非帶有幫助。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孩子的人,下班時抱孩子出去散步是每天必做的事情。那時他還穿著開襠口,剛學說話,囈囈呀呀地,話還不少。

那時我們常玩的遊戲就是打電話,我們一人一個電話機,這邊問他一些簡單的問題,那邊他就裝模作樣的接電話,一本正經的說。

有一回在廣場上散步,一位小阿姨在樓下打電話,正與家裡人生氣呢,哇哇哇的說著,誰知我兒子看見了,就把手放在耳朵上,走到人家跟前,也囈囈呀呀的說了起來。

那個小阿姨撲哧一下被逗樂了,電話那邊正道歉呢,聽見了笑聲,還以為原諒了。就聽那個小阿姨說:剛才有個小孩子學我打電話,我才笑的,咱們的事還沒完。

通過這件事,我覺得我兒子的幽默細胞還是很足的,有可培養的潛力。

2歲的孩子不是該玩玩具的年齡,我兒子2歲生日時,給他買了一個大足球,一個遙控越野車,足球是我的最愛,我想啟發他,越野車我認為應該是他的最愛,實際上他還是隻喜歡大人的懷抱。

即便是給他買了最好的玩具,他的心智也理解不了,這個時候最好的東西,應該是有聲或者是彩色圖片讀物,這也是許多孩子喜歡玩打電話遊戲的原因。

如果你實在黏得難受,你就跟他爸爸說:趕緊抱孩子出去溜溜吧。


男孩強則國強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兩歲的孩子粘人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他現在正處於依戀關係的時期,對於照顧自己、疼愛自己的人產生強烈的偏愛,所以容易出現分離焦慮。離開照看者,會產生不安,殊不知在孩子內心深處,缺乏的是安全感。

什麼是安全感?

個體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與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好的安全感,有助於提升孩子對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及建立自信、自尊的基礎。

說通俗一點,安全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起到關鍵作用的心理狀態。安全感建立好的孩子,是一個在任何環境裡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地告訴自己:我確定我能做好,同時確定事情在我的控制範圍內。

所以,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僅在以後走上社會的時候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會影響到成年以後的親密關係。而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則在0-6歲。所以,3歲看大7歲看老,是有科學依據的。

黏媽媽,其實就是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成長現象。

要解決孩子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父母能否與孩子之間建立好的安全依戀關係至關重要。父母這種愛與情感上的及時滿足,就將內化為孩子的安全感,會幫孩子更好地走向未來的世界。

客體永恆性vs孩子的分離焦慮

6個月左右的孩子,一直到2歲半左右,他們的思維方式,其實都不具有客體永恆性。怎麼說呢?他認為在你眼前的玩具,這個玩具就存在,如果把這個玩具拿開,這個玩具就不存在了,即使把這個玩具藏在他身邊的毯子底下,當他看不見的時候,也會認為它消失了。

孩子的獨特思維方式----客體永恆性

所謂客體永恆性,即指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比如一樣事物不在眼前,孩子仍能夠相信,這樣物體沒有消失,仍然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存在。

孩子大約在1歲前後,才開始慢慢了解客體永恆的概念。但是學會之前,孩子的邏輯是非常決絕的:你在眼前,你就在。你不在眼前,你就不在。

所以,對孩子來說,每一次分別,幾乎都像一場悲壯的“生死別離”。媽媽們會發現,有些孩子是媽媽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有些孩子夜裡睡不安穩,需要媽媽在身邊才能睡踏實。

媽媽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因為從小中國人有坐月子的習慣大家都知道,坐月子可以幫助媽媽和孩子建立一個非常非常親密的、安全的依戀關係。3歲以前的分離焦慮,其實表現出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時候遭遇到了危機。

如果沒有建立好安全感,孩子就會表現出不夠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認為媽媽不夠愛自己;走進幼兒園的時候不能跟小朋友建立安全的、親密的人際交往關係,甚至當他走入社會的時候甚至沒有辦法正常社會化,也就是說不能夠履行他的社會功能。

所以3歲以前的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之重要,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了分離焦慮,一定要好好地面對。

若孩子有分離焦慮現象,較簡單的辦法是,建立分離儀式。比如對上班族的媽媽而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早上出門要親親,說再見;晚上回家要抱抱,誇寶寶乖之類。最好不要不告而別,不得不離開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並在許諾的時間內回到孩子身邊。

四種方法幫助孩子建構安全感

要從根兒上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就要幫孩子建構安全感,以下我們就來介紹四個最基本的方法:

第一、頭三年裡給孩子創造穩定的生活環境

也就是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頭三年,千萬不要家裡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如果是這種狀況孩子就搞不清楚到底誰可以對他負責任,所以經常我們會說第一個主要的負責人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負責人一定要穩定,要麼是媽媽,要麼是爸爸,要麼是固定的一位長輩。

舉個例子來說,就是孩子小的時候就只能喝奶,因為奶水裡有豐富的營養。如果這時候你給他吃餃子,雖然很好吃,但是他消化不了,吸收不了,那麼對於他來說就不是好的東西。

我們經常給孩子很多關愛,可實際上會發現這些愛並不是孩子所需要的,那麼這種愛就沒有價值。所以請爸爸媽媽們切忌,在頭三年給孩子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

第二,給孩子一定的可控感

經常有媽媽問我,是不是孩子一哭了我就應該去抱,孩子一餓了我就應該去喂,孩子摔倒了我就去扶?可是外國專家的理論是:不要著急,晾一晾他們沒什麼的,你晾一晾他們,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不能用哭聲要挾你,這樣更方便管理寶寶。

我認為不是。關於所謂的國外專家的這種觀點,專業上叫“哭聲免疫法”。為什麼說它不靠譜?因為孩子沒有語言,他只能用哭來告訴你他想要什麼。換成我們大人,我問:“你能給我們帶份飯嗎?”你回答:“可以。”

小寶寶可不能說這些話。那他想要表達需求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只能用哭聲告訴你。父母要對小孩子哭聲敏感。如果你對他的哭聲做過仔細的聆聽,去分析,那麼你就不會因為他一哭就焦慮,著急。

很多時候,家長一聽孩子哭,頭就大了,希望他們趕緊停止哭,於是就手忙腳亂。其實,孩子哭的時候,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在。要及時給孩子反饋,接納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的情緒,給予安撫,但無需立刻給出解決辦法。

比如孩子在小床裡哭了,你可以輕輕搖搖,輕聲哄孩子,少等一會兒再去抱他。這樣一方面穩定孩子的情緒,另一方面可慢慢教會孩子學會適當的等待。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越敏感,孩子越覺得外界“靠譜”,安全感的建構也將更健全。

第三,跟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關係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給孩子一個敏感的,及時的反饋。孩子的哭聲在表達他的需要,如果你對他的需要越敏感,越敏捷,那麼他就知道原來我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滿足。這時候他就會覺得安心,覺得穩定,所以安全的依戀關係就在於媽媽對寶寶的需要敏感。

其次,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安全島。什麼是安全島?即安全基地,可以是一個地方、一個人、一件玩具,乃至一種愛好。孩子有情緒、不舒服、難受、悲傷、憤怒,任何一種情緒在這個地方宣洩的時候,他都會覺得安全、放鬆、自在甚至快樂。

很多時候我們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伴隨他一起的有父母,有老師,有同伴,有自己的愛好等,他可以在任何對象那裡得到他的安全回饋,所以一定要給孩子建立這樣一個安全隔離的環境。

再次,就是要有效陪伴。很多媽媽都說我現在工作太忙了,我沒有時間陪孩子,我每天只能跟孩子待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嗎?如果你只能跟孩子待一個小時的時間,那麼你一定要在一個小時裡充分、有效地跟孩子陪伴在一起。

什麼是有效?不把你的煩心事帶回家,不把你的工作帶回家,在這一個小時裡面就跟孩子安安心心快快樂樂陪伴他去成長跟他一起做遊戲,跟他一起說話,全心全意捲入,這叫有效。

所以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時間不夠,時間太少,所以不能給孩子很好的安全感,這些都是藉口,跟孩子在一起不能有藉口,一定要快快樂樂地全身心捲入。

第四,就是撫摸

所有的孩子6個月到1歲的時候,最先發展的是什麼?就是他的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在所有的發展過程中,觸覺是被動發展的,因為視覺也好,聽覺也好,隨處可以有,觸覺例外。如果你經常撫摸孩子,擁抱孩子,那麼孩子的觸覺發展可能更靈敏。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在長大了以後會發現一種問題,即觸覺飢渴。他的小時候,一定曾非常希望當時爸爸媽媽多摸摸他,多擁抱他,多親吻他,而父母恰恰很少能夠做到。實際上,這種要求過分嗎?一點也不過分,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這些養料。所以在我們接下來的孩子0到3歲之間,媽媽一定要充分給孩子擁抱,給孩子親吻,給孩子撫摸。





教育孩子早知道


簡單的說,孩子是缺乏安全感,需要父母的陪伴和互動。每個孩子分離性焦慮的階段略有不同。當孩子還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就會依賴父母的保護,所以當與父母分開的時候,就會表現的很焦慮,粘人。

他們在獨處的時候總是不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左顧右盼,躊躇不前的樣子,甚至通過各種方式來吸引父母協助他造成正在做的事情,這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做父母的不要著急,這是正常現象。需要耐心慢慢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和獨立性:

①給孩子提供安全,溫馨的家庭生活環境。在孩子面前,禁止吵吵鬧鬧,孩子只是不會表達,而這種不合的情緒他是可以感受得到。但他可不會去分析你們因為什麼爭吵哦,反而會認為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是不是不愛我了?孩子的內心就是這麼的敏感,脆弱。

②陪伴孩子,融入孩子的世界。哪怕你再忙,每天都要抽出時間,放下手機,全身心投入的去陪伴孩子。去做孩子喜歡做的遊戲,玩孩子愛玩的遊戲,融入到孩子的世界,感受他的快樂和悲傷。

③逐步的訓練分離。哪怕你去上廁所,也要告訴孩子:媽媽要離開一會兒,大約兩分鐘以後回來。回來以後要去鼓勵孩子的等待。慢慢的還會讓孩子對時間有個概念。可以先從短暫的時間開始,過渡到可以去完成一頓午飯的時間。

一定要告訴孩子自己去哪,多久回來。經常這麼做,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久而久之,就不存在什麼分離焦慮啦。就不會過度去粘人啦。分離前也要安頓好孩子,比如零食、水、喜歡的玩具等。

關注我,一起探討育兒。


平凡的大夢想


2歲小孩不喜歡玩玩具,就喜歡黏人………

1、那是有些小孩在家待多了,少出門就這樣習慣黏人……

2、做家長反正自己在家專門帶小孩的時間長了有些小孩就無聊或許困就習慣愛黏人哇哇大哭,你想養小孩習慣不黏人。那你多抽時間帶小孩出去跟別人的小孩玩多溝通,這樣小孩玩的挺開心慢慢就習慣不黏人了,

3、這樣養小孩就習慣不黏人了,對家長也慢慢習慣輕鬆多不怎麼累了,而且……小孩也會天天愛玩起來了,這樣小孩就改變習慣了,她自己就會天天會找夥伴玩起來很開心的,這樣玩累餓了回家就吃的香睡也香成長也快。

4、有些小孩家在成市裡旁邊沒有運動寬地方玩,別人家小孩也不方便進她家玩,那隻能做家長多抽時間陪小孩玩在玩,或許帶小孩出找運動地方玩咯!

5、運動地方大人小孩都有很多,也有很多人賣玩具。也有很多小孩買玩,或許也有些小孩從家裡帶玩具出來玩。這樣你小孩看到有伴和很多小孩玩玩具,你小孩愛上喜歡玩玩具。而且……你小孩會玩得特別很開心,到時候回家也一樣會愛更玩玩具咯…………

6、這樣小孩就習慣就不會在黏人了…………


何雄輝


寶寶不僅身體在飛速的發展,心裡也會逐漸的發生變化。孩子的內心會越來越獨立,他們會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會模仿父母的一些行動和語言。這個時候作為孩子第一模仿的父母該怎麼教寶寶,那麼兩歲寶寶的心理發展特點?

兩歲寶寶的心理發展特點

1、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出現了自己行動的意願。其獨立行動的意願表現為堅持自己的主意,不聽從父母的要求和意見。會出現獨立行動的需要,常說我自己來、我自己拿等;

2、開始知道自己的力量。會用語言指使別人;

3、能說出自己的行為,有時也能用語言控制自己的行為;

4、出現佔有意識。兩三歲的孩子開始能夠意識到哪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的。

兩歲的寶寶怎麼教育

1、玩具類:兩歲的寶寶是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結合的時期,非常好動,益智類的玩具,需要一些具備培養觀察能力、辨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玩具;

2、數學的基本概念引導:兩歲左右時還不具備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他們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訓練才能學會如何運用自己的能力;

3、與孩子平等對話,瞭解孩子要求的真正原因,才能判 別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才能掌握好區分任性與個性的界限。

兩歲寶寶的心裡發展特點就是寶寶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意識。他已經能夠分辨哪些東西能給自己帶來傷害,而且會自己獨立思考。這個階段父母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和引導,給孩子傳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拉登洲


2歲的孩子就是粘人的時候。

這個時候你作為父母中的一方,要更能夠給到孩子陪伴,而且要是高質量的陪伴才可以,而不是隻陪,還要伴才可以。

現在社會中,每個人都抱著一個手機,整天沉浸在手機的世界裡,看新聞,刷小視頻,而忽略了孩子的娛樂,一來肯定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而來孩子覺得媽媽那麼喜歡手機,不喜歡我。這樣會直接造成孩子心裡沒有安全感,一沒有安全感,孩子會更粘人,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我們不要問孩子為什麼那麼粘人,需要自己捫心自問,自己對孩子做了什麼,才造成這種結果的。

話說,孩子粘人是天生的有這個階段和時期的。粘人的時候就讓孩子粘人,我們也需要給孩子足夠多的關心和耐心,畢竟時間一過不回來,這個階段後面想要再有也沒有了。

作為父母,孩子都是完美的,沒有好壞之分,都是父母的心頭愛。



檸檬茶有點酸嘛


根據寶貝的喜好,可以給他買一些益智好玩有趣的玩具。兩歲的寶貝本身就很黏人。我家寶貝兩歲半了,現在還是很黏人,不喜歡一個人獨自的去玩玩具。最喜歡讓媽媽陪著一起玩。所以你說的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做為我們家長要多陪玩,增加親子之間的這種親密關係,給寶貝安全感和幸福感。


桐寶的玩具


快速解決辦法就是,玩黏人遊戲,效果立竿見影。(下面視頻中,講的遊戲很好,擔心視頻太長,只講了一個遊戲;關於黏人的遊戲有很多,以後會逐步上傳,歡迎大家關注我)(回答這個問題,出力不討好[捂臉],視頻有點長,怕是大家聽不完[捂臉])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1d33ca358a7f4b63adcd3bf1f436cc2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