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如何理解儒釋道同根的觀點?這個問題就是錯的

(一)

看到一個問題:如何理解儒釋道同根的觀點?這有什麼可以理解的,這個問題就是錯誤的。

根是什麼?是源頭,儒道之學皆傳承自上古,繼承三代官學,所以同源同根沒問題;諸子有百家,及至今日,有發展有衰亡,在歷史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分流合流,及至今日,國人所言之儒學尚有分歧,所言之道家尚有派別,二者互為體用,傳承華夏薪火不絕。

儒道同源並且交併發展其實很容易理解,比如祖天師張道陵與金丹派魏先生都是東漢儒道交併的踐行者,祖天師所創立的天師道從一開始就不是簡單的道家學說,而是以禮教術法緯學為手段,以道德為歸指的一個綜合體。一個即儒即道的學修體系。而鄭康成先生那一代的大儒,皆有術在身,康成先生不足弱冠即能望氣觀風,而立則星曆推步壓勝隨手施為,比任何術士神棍都牛叉的多,但從不以此惑人,只講經學常理,甘於平淡,一邊耕讀一邊教學。

儒道的根,深紮在華夏大地。而沙門的根,是外來宗教。我們再看看釋又是怎麼來的?

秦皇年代,沙門室利房來華,秦以為妖異禁止沙門的祭祀,後來將這一批人囚禁起來,之後有人裂門而逃。秦漢之初,沙門之人也被成為西域方士。

到了漢明帝夜夢金人時,沙門再次來華,正應當時鬼神興盛之說,而成西域鬼神祭祀方術之學,這時候其託庇於老才得以祭祀。後來陸續有沙門來華開始譯經活動,安世高所譯禪數之學,大多為小乘,安世高有方術,得人信仰,故其學流傳深廣,其禪學最後流入天台宗。

支讖來華主譯般若學說,大乘之學在漢地始傳。但是這個時候的大乘之學是龍樹之前的大眾部之學。所以並無巨大影響,只是為了後來龍樹之學在漢地傳播墊下基礎。此時的浮屠之學,被看做一種方術修行,一種溝通鬼神的方式,與當時流行之學相較,並無特別之處。時光流轉,漢家王朝漸頹,主流經學受到各種挑戰。沙門這種出家修道之學,似合隱士風采,博有幾分市場。僧人也以修道自居,故自稱浮屠道人,世人也將其視作道儒隱逸之士,視其學仍是聖人之學的一種詮釋,最起碼在僧肇之四文中仍是如此。這個時期,佛僧也是自稱貧道的。

那時候大儒名之為佛是因為什麼?弗人也,背離人道的意思。雖覺得彼道欲揹人道而實不離人,頗為詭異,但基於一種尊重學問的態度,並不十分排斥,坐而論道,以礪學問亦無不可。漢代那種文明的自信是不懼外來文明的。

如何理解儒釋道同根的觀點?這個問題就是錯的

(二)

在那百年後,出現了一位天才早逝的選手,他就是僧肇,鳩摩羅什(龍樹法裔)的弟子,解空第一人的名號就是他師父給他的。基本算的上是華人對中國大乘佛教理論奠基之人。要全面瞭解他的思想,您得看的懂那些六朝文辭,經學典故才可以,俺估計這裡這點篇幅是不夠的,大家可以自行閱讀吧,我就把幾點值得注意的背景和要點列出來:

龍樹論師:大眾部的般若思想在他手裡變成了大乘佛教的根基,所以他的三論才是中國佛教的基本臺柱。他本人大概是和魏先生一個年代。至於龍宮什麼的,我們這裡不討論啦,他的主要觀點,就是把釋迦王子的以心治人,離苦斷滅而宣揚的緣起論擴大到萬事萬物身上。然後把實相安在這個沒法找到實體的xxx上。這個緣起性空的理論就把“心理學”改造成了終極真理。這個可以聊一整天,不過沒大興趣,古婆羅門認為釋迦王子是斷滅論,他們的六外道之一,是可以參考的意見啦。而龍樹之說,是在其上一種演繹推廣,具體分析不作了,我從坑裡爬出來,不想再進那個邏輯大咖的怪圈裡。但是我們是不同意這種看法的。對於釋迦王子治人之“苦”的做法,我們還可以理解,他對於緣用有了比較明確的解釋,但仍沒有真正解釋出體因是何物。或者說,他不認為有,那隻好一直在那裡兜圈子,放大到相互關係上,以此為體為因。

對於龍樹論師的學說,更加遠離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而且動輒百萬字,極盡思辨之一切可能,大多數文字都是提前堵住一切邏輯上的漏洞。立八不而論中空,實則繁極而忘簡,卻非吾道也。其邏輯只不過是建立在人類這點可憐的基礎上的。以此為基,所以實在沒法過多評價的。

就說三點影響:1.他的出現構造了現代我們看到的僧團體系。2.他的理論給大乘的生存奠定了基礎,即在世間大力傳教,又同是發願度眾生的修行。3.這種理念從某種程度上契合了儒家的治世的思想。所以大乘之東來,並沒有太多的阻礙。

如何理解儒釋道同根的觀點?這個問題就是錯的

(三)

早期的僧人大都是儒生出身,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有了出塵修道的意願,而其中一部分人選擇了浮屠之道。但是他們與其它的儒生,隱逸道者都是同坐談玄論道,在那個時代不分彼此的。蘭亭之集,可見一斑。就從浮屠道人們的法號也能看得出來,道字科的多得很。具體的僧肇前後或同時的支遁,竺道生,慧遠等等都是文采斐然的名士風采。既有儒佛合流之說,也有玄佛合流之論,三教合一的說法最早是始於這個時候。

僧肇其文辭清雅玄奧,文學水平極高,影響力在之後千年連綿不絕。四論《宗本義》從緣生無性談實相,《不真空論》從立處皆真談本體,《物不遷論》依即動即靜談體用一如,《般若無知論》談體用的關係。對立有無是大乘乃至佛教的做法,但是不是他們的說法和目的。他們後來所謂禪法其實就是想從這種空有的衝突中破開而見性空。只不過與三論宗比,這個思路更加犀利和直接,後面會提到。

僧肇之四論有三個要點:

1.所立皆真,觸事即真。僧肇的有無仍然是對立的,其所立皆真,仍然是王學體用一如的說法,強調真,就在於真假對立的存在才需要不斷強調分析真是何物

2.有無雙遣。他的有無雙譴是在對立基礎上,強要排除有無對立,不得不構建出來達到性空實相的多餘之物。

3.真空妙有:對後世影響最巨的真空妙有,則是建立觸事即真當相即道的“廢話”上,強調有無雙遣的大坑中不得不再編出來的填坑用的巔峰之作。有無雙遣之後是啥?這世間一切又是啥?真與空的關係,實在與虛無的關係又是如何?真空妙有就是試著回答在他們世界觀下這些問題的答案。一個把實相和性空捏把在一起的理論。在吾等眼中,就是多餘中的沒必要。其說與涅槃佛性是一體的。

從此。佛性&天性就開始被這些老先生們攪合成一個性了(按:小編和先生學習的第一課是《三字經》的第一句話,皆因為不知性為何物,難以研讀古籍)。而真空妙有對於後世佛教乃至中國的思想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從智者,玄奘,到六祖,再到理學,心學,關學,還有宋後的道教,都不得不面對這個大泡泡做出自己的選擇。所以必須得單拿出這位大師的觀點討論下。而經學乃至之前的官學,有無從來不對立。哪用的的著這麼費心折騰呢?壓根就不用搭理,捏把沙子蓋樓,樓再高能住人嗎?根基不同一切皆不同。

如何理解儒釋道同根的觀點?這個問題就是錯的

我總在強調,華夏和佛教不是一個根基,原因就在這裡。根不對,長出來的西自然看似相同,其實不同。嫁接的東西有其用處,但不等於還能長出來原本的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