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評價“知識付費只是花錢買安慰”這種說法?

喬鬆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這就是讀書無用論的另一種說法。如何評價讀書無用論?這當然是種很荒謬的說法了。

從幼兒園、小學到大學我們上學的過程難道不是為知識付費?我們買的那麼多書難道不是為知識付費?我們從嬰兒成為一個有工作能力的成年人,在這個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全都是免費得來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有“知識付費只是花錢買安慰這種說法”,因為現在知識付費領域是魚龍混雜、騙子橫行,真正值得我們去付費學習的並不是很多。但是也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就說知識付費只是花錢買安慰。

什麼樣的知識是真正值得付費去學習的?我們先看看哪些是不值得學習的。舉個最近的例子,比如這幾天正在被輿論討伐的ayawawa,給她的學員灌輸女性這輩子要想活得好就該靠男性的思想(她的核心意思就是這樣,具體的不細說了),這連雞湯都算不上,簡直就是毒雞湯。而且她的課程還收費不菲,受眾有300多萬。怪不得這麼多人衝進知識付費這個行當,掙錢是挺容易。

像ayawawa這種毒雞湯比較少見,更多的應該是像咪蒙這樣的心靈雞湯式的東西。用優美的文筆跟你談人生,談理想,談生活,談心態,談做人等等,看完讓你感覺到很有收穫,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還有一種就是羅振宇式的販賣焦慮,當然羅振宇做的比較隱蔽,不像很多自媒體那樣赤裸裸的。先用免費的方式向你販賣焦慮,等你真的變焦慮了,再用付費的方式向你兜售他們解決焦慮的課程,確實是門好生意。

個人認為,真正值得付費去學習的是可以讓你在視野、認知、價值觀、知識儲備、技能方面有所提升的知識。比如你在某個平臺上關注了一個知名的心理學教授,他的付費課程是有關心理學的,你學完之後感覺在心理學專業方面確實有所提升,這錢就花的值。再比如你在微博上關注了一些大V,他們對一些事件的評論讓你感覺在認知和價值觀方面有所提升,也確實改變了你對一些事情的看法,這錢花的也值。類似這樣的內容才是真正值得去付費的內容。

在我們打算通過知識付費平臺去學習的時候,第一步就是要分清楚哪些是值得付費去學習的,哪些不值得。如果你在知識付費平臺學的是真正值得去付費的內容,對自身提高確實有幫助的話,你是不會有知識付費只是花錢買安慰這種想法的。


時代科技漫談


對於知識付費,很多人都是有了開頭就完了,能堅持下去的確實不多,本來類似的免費的知識就已經很多,可是多數人還是覺得為知識付費可以讓自己能堅持下去,當然,這對於越來越沒有耐性的消費者來說,也有一定的作用,不過,毅力還是要出於自身的,而不是僅僅靠外力促使自己堅持,其效果其實並不好。

近兩年,知識付費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對於處在工作生活焦慮中的人們來說,各種內容平臺紛紛推出了知識付費項目,像“零基礎上手讓你月入3萬”、“只要60分鐘,讓你學會快速讀書法”等等類似的鋪天蓋地,而其實,這些並不會帶來什麼飛躍性的提升,多數是為了吸引人注意而進行的過度宣傳。

這些被誇大了的知識付費,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焦慮感,似乎只要買了這些知識就可以像其中說的能達到那樣的效果。

而且,現在身旁的人都在努力地提升自己,如果不去購買,就有一種落後於人的感覺,所以這就更像是花錢買安慰了。

在某種焦慮感中,人們更容易衝動消費,把自以為可以堅持下來的事情先拿金錢買下來,後續可想而知,即使花了錢,能堅持下來的也不多,好一些的可能會斷斷續續地學上一陣,差一些的也就開頭學學,後來基本就被“束之高閣”了。

當然,之前也有媒體通過調查發現,知識付費產品的平均到課率僅為7%,主要知識付費平臺的人均啟動次數僅在每週五次左右。

內容平臺本身產出的知識,優質的當然可以吸引人們堅持下去,不過優質的內容卻是屬於少數,所以,這就需要平臺不斷產出優質內容,同時消費者要有持之以恆、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是為了求安慰去購買根本用不到的知識。


王長勝


知識付費是不是花錢買安慰,這事還得分人分付費內容。作為一名老師,我來說幾點看法。

我知道幾個PUA學(泡學)大師,他們成天開課教男生如何更快速地泡到、睡到女孩。這種課程還很貴,動輒幾千上萬。

這幾位大師東拼西湊學過點心理學知識,對於戀愛基本心理有些瞭解。拿著這點知識,就開始販賣掙錢。學員買了課程後,就是聽他們講如何成功推倒女生的案例。

我的一個男學生因為性格內向,也學過一段時間的這種付費課,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姑娘真心和他交往。而且但凡是個正經姑娘知道他以前學過泡學,姑娘就會各種嫌棄、討厭他。

所以,這種知識付費確實是花錢買安慰。學了以後不但找不到真心喜歡的人,還連帶著把自己的名聲拖累了。

有些知識付費還是挺有用的,這些有用的付費知識通常都是講具體某個技術或者專項知識的。比方說,教PPT製作的、教表格的。

我的助手小美同學,她之前做的PPT真的是慘不忍睹,簡直讓人看不下去。還有表格的運用。她壓根就只能做最簡單的工作,稍微複雜一點,就做不下去。

自打她付費學了PPT、表格這類的辦公軟件知識,明顯感覺她的辦公軟件處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現在的PPT非常美觀專業。我拿她做的PPT出去講座,感覺超有面子。

所以,知識付費有沒有用關鍵看你選擇學的是什麼內容。選擇“7天讓你成為財富達人“3天讓你寫一手好字”這類的付費知識那就是自我安慰,沒一點用。

相反,選擇那種技術類、專業性強的付費知識,還是能學到不少東西的。

所以,大家在選擇付費知識時,別被那些學幾天讓你成為高富帥、白富美的課程騙了。

還是靜下心學一些具體技術類、知識類的實用課程吧。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諮詢師。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給我發信息,樂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您的點贊轉發,都是在幫助他人。

看到好問題,也歡迎大家邀請我來回答。


柳柳老師


觀點很片面,知識付費最終的目的是什麼?無論是升職加薪還是自我成長,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落實到“解決問題”上,只有可以解決問題,知識才會產生價值;

很反感“知識無用論”這樣的話題討論,知識怎會無用呢,知識本身的價值就是解決問題,如果你“知識付費”的目的就是希望運用到“解決問題”的層面上,那麼“知識付費”對於你來說絕對不是花錢買安慰,相反並無明確目的付費知識的,短時間內知識並不會給你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只是內心獲得些許安慰,自我感覺良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有些自我懷疑,反而知識焦慮的情況會加深,所以對於知識付費,還是建議“缺什麼補什麼”,主要的目的便是可以解決問題;(這裡主要談實用層面,遠沒有上升到精神層面)

知識付費的本質就是將知識變成產品或者提供服務,然後通過售賣這些知識來實現商業變現,利用的便是快節奏的時代驅動下,用戶由於焦慮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逐漸開始養成知識付費的習慣,同時知識付費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未來知識付費領域的市場規模還會繼續擴大,不過近段時間,知識付費的內容也開始更加優化了,消費者學聰明瞭,沒那麼好糊弄了;

普及一些知識付費的知識:

知識付費主要分為兩大類:

1、內容平臺:專業生產(PGC):喜馬拉雅為典型代表平臺參與內容策劃、製作和把關、用戶生產(UGC):簡書、分答為代表,普通用戶通過自己的知識來進行變現;

2、第三方支持類服務商:小鵝通、新微雲等,主要提供技術支持,常見形式微信中的知識店鋪;(它們提供技術服務、搭建知識平臺,內容生產團隊專心創造內容,畢竟是以“內容”驅動的公司【咪蒙】例);

當然如果按照各平臺的初始知識展現形式還可分為課程專欄類、直播類、問答類和線下約見類等;

智聯校園 支明學生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與其說知識付費是“花錢買安慰”,不如說部分人是“花錢緩解焦慮”。

中國處於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機會很多,但同時貧富差距也很大。大家都更傾向於以收入、職位等外在的條件而非內在的感受作為成功的標準,作為沒有好爸爸、不是富二代的職場人士,就必須依靠自己的個人努力去獲得成功,因此不能停下前進的步伐。可是線下的講座培訓時間不靈活,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且願意支付昂貴的費用去參加,而線上付費的微課彌補了線下課程的不足,一次購買,終身收聽,且時間靈活,費用便宜。

於是,很多人就購買了不少微課,但也遇到了不少問題:

  • 購買的課程很多,但沒怎麼認真聽,自然學不到東西;

  • 期望太高,覺得不能立即解決實際問題,就開罵;

  • 網上微課魚龍混雜,上當受騙購買了一些劣質課程;

  • ……


要想從知識付費中真正獲益,而不僅僅是花錢買安慰或緩解焦慮,給出以下幾個建議:

  • 想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就購買技能類微課:包括EXCEL、PPT、求職技巧類相關課程,譬如我在知乎上開過的微課《15秒內吸引HR的簡歷,你知道做嗎?》。

  • 很多課程只能告訴方法與理念,不要指望立即解決您現實中的問題:包括職業規劃、管理能力方面的課程,我在千聊上的微課《不迷茫,手把手教你怎麼定職業方向》就屬於這一類微課。

  • 購買前仔細篩選,根據自己的需要聽完一個再購買一個:線上開課門檻很低,質量良莠不齊,而且很多微課是營銷大於內容,因此自己要仔細辨別篩選,不要跟風購買,要購買自己需要的微課,求精而不是貪多,買的多了往往是束之高閣。

我是【職業諮詢顧問陳凱】,如果覺得我的回答不錯,歡迎點贊、評論或點擊右上角【關注】,讓我們一起用智慧成就快樂工作!


職業諮詢顧問陳凱


我們從小被灌輸的觀念之一,就是“知識是無價的”。不過事實上,知識是需要“付費”的。就像所受到的高等教育、買到的書、聽到的講座、學習的職業技能等,都要花費金錢。而在互聯網時代,一切知識似乎都唾手可得,讓知識本身變得“廉價”。

但就在近兩年,知識付費卻突然興起,邁入高速發展階段。知乎、豆瓣、直播平臺、微博、網絡公開課等,都成為付費模式迅猛生長的肥沃土壤。比如在去年8月,知識付費用戶就超過5000萬。需要付費的知識,往往不能在互聯網上以免費形式獲得。而且它們涵蓋了多個領域,滿足了人們對於深度、專業、精準知識的訴求。

從知識付費的模式看,其為知識民主化提供了可能,讓人們為喜歡的知識用“錢包”投票。如果能夠將購買到的知識完全吸收,對個人世界觀的構建、知識的儲備量、職業技能的強化等有著較多好處。

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現在部分知識付費產品卻只是抓住了當下人們的焦慮感。通過各種誇張式的噱頭,來讓人們購買而已。《只要60分鐘,讓你學會快速讀書法》、《5個技巧帶你玩轉Excel最強數據透視表》、《教你巧用心理學,過更有效率的人生》、《聽讀書怪才解讀24部名人傳記,收穫最寶貴的人生經驗》……

這些明顯自賣自誇的知識付費,在“撩動”著人們的焦慮感。給人們帶來的感覺,就是買了這些知識自己就能實現一夜蛻變。而且如果不購買的話,就會落後於人。

可惜的是,在焦慮感之下一時衝動購買了這些項目外,卻沒有多少人能夠將知識真正華為己用。之前媒體通過調查發現,知識付費產品的平均到課率僅為7%,主要知識付費平臺的人均啟動次數僅在每週五次左右。蒼白的數字,在證明著知識付費產品實際上並沒有被真正所接納。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有人就認為“知識付費只是花錢買安慰”——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再好的知識、再貴的知識,如果自己沒能吸收就只是“無用之物”。

就發展趨勢看,未來知識付費必須要邁過販賣焦慮感的階段。最終在出產有品質內容的基礎上,去激發人們的自主學習。


科技新發現


以偏概全了,知識付費是花錢買時間。

知識付費從去年開始又是內容的一個新風口,但事情的急劇變化,使得市場中出現了非常多的知識付費內容,典型的有邏輯思維得到、喜馬拉雅咪蒙職場課、荔枝公開課、插坐學院等等,太多了根本數不過來。

事實上呢,大多數知識付費產品把關是不嚴的,內容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拿咪蒙的加薪課來說吧,通篇強調的是職場關係如何處理,怎麼和同事撕逼腹黑,怎麼和領導搞好關係湊近乎,總之是把原來那一套雞湯文放到了知識付費課程中。那當然只能花錢買安慰了。

好的知識付費產品一定是做到了幫用戶學習省時間的。目前我見到的眾多產品中,有兩個我覺得還不錯。一是邏輯思維得到中的聽書,二是三節課的互聯網培訓課。

羅胖的聽書延續了他當年死磕讀書的精神,會從大量的書籍中挑選出最好的書,然後再從書中庖丁解牛的撈出精華內容餵給用戶。用戶花幾塊錢就能在幾十分鐘內吸收掉一本書的精華,這樣是不是幫讀書人節約了很多時間。

三節課的培訓課在業內很知名,以高壓學習任務和集訓項目考核為主,凡是交了錢去上課的人都沒有一個是輕鬆的,用花錢找罪受來形容,絲毫不為過。

說知識付費是花錢找安慰,一是因為現在市場魚龍混雜,二是沒有選好知識付費產品。知識永遠是這個世界上最難買到的東西,它一直都是風口,只是突然間有人意識到了這是機會,才炸出了很多互聯網的新玩法。因為人的時間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花錢去在有限的時間縮短去知識的距離,實現睿智人生,這將是多麼值得和划算。


張知悅


中國的收費知識產品與服務等突然間掀起,成為近幾年的互聯網知識產品的創新之地,和過去在中國市場沒有足夠多和足夠好的知識產品供應有關,我們作為消費者也沒有形成很固定的知識產品消費習慣。

互聯網給知識帶來的未來可能性還在開啟的過程中,我們逐漸進入一個互聯網上的基於知識的經濟,也就是互聯網知識經濟。其中發生關鍵變化的不是知識,而是經濟;不是知識,而是產品、服務和平臺。

這一波付費知識產品,可能只是互聯網與信息和知識的新關係的一個開始,甚至是互聯網的新開端——互聯網從“流量邏輯”走向“價值邏輯”。為知識付費,用互聯網的術語說,就是收費成了新的篩選器,人們選擇支付適當的金錢來換取價值。

而對於購買知識服務的消費者來說,購買知識付費產品,包含的價值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知識本身的價值,第二個則是由互聯網技術提供的使用費用。互聯網正在繼續重塑知識。知識是水,容器決定它的形狀。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知識創造、存儲與傳遞的容器,人類第一次真正擁有一個全球互聯的知識體。購買付費知識可以理解為一種購買瓶裝礦泉水的的過程,對於需要喝水的人來說,水是有用的,但是對於只是買了觀察的人來說則是無用的,對於購買付費產品的人來說,你買了付費的知識產品,如果能夠認真學習汲取精華,則是有用的,如果只是買了不看,或者看而不學,肯定沒有提升效果,畢竟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不論是購買書或互聯網知識產品,只有花時間學習才能得到提升。知識的載體不論是書,還是音頻、視頻的知識產品,是可以購買的,但個人的學識是無法靠金錢購買的。本文參考方軍《付費》一書。


機械工業出版社


個人覺得這種說法說的過於絕對了,知識付費是花錢買安慰的這種說法,代表一定的現象,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知識付費都是這樣的一個結果或者現狀。

現在很多自媒體都提供了付費知識的這種平臺。特別感謝現在所出現的這種知識付費學習傳播方式,說明我們國家在尊重知識產權,完善知識產權的保護方面又更近了一步。讓每一個有才華,有知識的人都能夠獲得相應的回報。



付費知識,不但能讓所有有才華的人更願意傾其所有,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告訴所有的收聽者,同時也可以讓接受知識的人獲得更權威,更具有價值的實用乾貨。

現如今職場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以後能夠在職場當中脫穎而出的都是肚子裡有乾貨的全能性人才,每一個人都在不斷學習的道路上。眾所周知,學習是需要成本的,學習是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和時間的,每一個學習成功的人都是經過了艱苦的學習過程,通過無數次的理論實踐才總結出了自己一點點的精華或者專業技巧。

沒有一個人有義務將自己的這些訣竅或者技能無償的分享給大家。因為畢竟人家獲得這些本領的時候也是付出一定的代價的,所以付費知識這種學習傳播方式就很好了平衡解決了這個問題。

但是我們也不排除在這些領域和平臺當中存在一些濫竽充數,以次充好的現象。其實不管是知識付費也好,還是像我們作為律師的這種付費法律諮詢也好,更多的人其實並不是太在意是不是付費,而是在意我付費之後獲得的回報是否與我所付出的費用成正比。因為每一個人都想獲得物超所值的東西。



其實對於這一問題大家大可以放平心態。因為購買知識與購買普通的商品是一樣的,都需要有一個優勝劣汰,擇優選擇的過程。

也許我們這一次購買某一個人的課程,覺得他講的並不好,或者與他所定的知識價格與他分享的內容並不成正比,那麼我們下一次自然可以不再購買他的課程。或者可以將這種知識付費的學習效果,也想在淘寶上買東西一樣,讓每一個購買者都對這個主講人作出一定的評價,大家在下一次購買時可以根據評價來決定是否購買他的課程。這樣可以儘可能的減少花一些冤枉錢,或者花了一些不符合我們預期期待效果的付費課程。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碰到了一兩個這樣的劣質分享,就否定整個付費知識平臺存在的價值,我覺得這樣是不公平或者說有失偏頗的。


任律師工作室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以偏概全了。

身邊確實有一些朋友,是在“花錢買安慰”。早上醒來打開羅輯思維在羅胖講述美國曆史中若有所思,中午吃完飯後帶上耳機聽聽吳曉波聊下未來10年的經濟趨勢,晚上失眠的時候打開喜馬拉雅fm聽聽名師講如何克服失眠和享受健康人生的關係。

在各大名師抑揚頓挫的聲音中,我們聽到了各種各樣新奇的觀念,認為洞察了當下時代發展的脈搏。就連擠上地鐵時你都愁眉不展的思考著,未來的機會到底在哪裡?是區塊鏈還是人工智能?

我們讀書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那種看起來很刻苦但是成績卻不好的孩子,現在有些人面對知識付費時也或多或少展現出這樣的姿態。學到什麼並不重要,這個學習的過程很棒,至少被冠以“學習”的時間無論如何都不會和“墮落” “虛度”等字眼掛鉤。

但是知識付費的核心和任何互聯網商業產品一樣,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所以增加用戶粘性是他們運營目的,當然我們不否認學習是有益的,但是如今確實有些知識付費產品把學習這個行為過分拔高了,經常反覆說無疑起到洗腦的作用。再者,你耳機裡聽到的知識音頻都是精細化運營下的產物,聲音很有磁性,內容基本上幾秒鐘就有一個讓你爽到的g點,還有潛移默化的告訴你這個時代的壓力來增加焦慮,然後在恰到好處的時刻拋出一劑對抗焦慮的良藥-跟我學習吧。

無論是自有壓力還是知識付費的渲染,總之這個時代大部分身處一二線城市的青年人都會經常感覺焦慮,那焦慮了怎麼辦呢?有的人選擇健身釋放,有的人選擇夜店蹦迪,這樣看來學習減緩壓力這種買安慰的說法反而也不是那麼帶有偏見了。

但是無論怎樣,我個人觀點還是學習一定要帶有目的性,否則人很容易在“我很努力”的錯覺中迷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