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強國美國為什麼打仗鬥不過越南弱國?

用戶82473756988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非殖民化的過程中,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無一例外在自己的殖民地搞得灰頭土臉,最後不得不認輸走人,承認殖民地民族獲得獨立。識時務者,如英國,稍作抵抗即和平撤退,避免了流血和更多的損失,一根筋者,如法國,血流成河哀鴻遍地,還是未能挽回局面保住帝國。美國和蘇聯的情況有些特殊,它們本身都不是殖民國家,前者在越南、後者在阿富汗打仗並不是為了領土併吞,而是要干預當地的政治進程。美國想保護南越的所謂自由政權(其實是腐敗無能透頂,完全不得人心)的生存,蘇聯想在阿富汗扶植一個聽話的政權。但是,和它們的帝國主義前輩一樣,它們在第三世界同樣遭到了失敗。

美國(蘇聯)為什麼打不過越南(阿富汗)?更進一步說,為什麼殖民帝國打不過爭取民族獨立的被壓迫民族?這個問題如果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回答的話,那就是二者從事的是不同種類的戰爭,一個是有限戰爭,在那裡,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和工具,需要計算成本與受益,如果發現戰爭代價高昂,繼續打下去不划算,那麼就必須放棄;一個是總體戰,在那裡,戰爭就是政治,打贏就是一切,為此目的不惜代價,不計成本,再大的犧牲都在所不惜。這就好比兩個人打架,一個患得患失,一個拼了老命,你說誰會贏?不是美國真的打不過越南,而是它不能以可承受的代價打贏。為了爭取民族統一,越南可以死幾百萬甚至更多的人,而為了保住南越,美國死幾萬人就受不了了。所以,美越其實打的是一場非對稱戰爭,最終,不怕犧牲,不惜代價的一方拖垮了另一方。

當然,除了這個根本的原因之外,還有其他的原因,比如中蘇兩國對越南的大力支持,美國國內對越戰的反對(越戰已成為過街的老鼠,尼克松勝選與承諾結束越戰有直接關係),越戰對美國的國際形象和政治經濟軍事地位的負面影響等等。


進擊的女武神


發生在60年至70年初期的美國和越南戰爭,實際上是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中蘇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戰爭。

1959年-1960年,越南北方以胡志明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和以吳庭豔為首的越南西貢政權之間進行了戰爭,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派遣美國國防軍特種部隊進駐南越,支持西貢集團。開啟美國進入越南戰爭的先河。

戰爭越打越大。當時,雖然中蘇關係己經破裂,但在世界上為了維護國際共產主義形象,都支持了以胡志明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國。

1964年美國的驅逐艦遭越南人民軍魚雷攻擊,美國發動了轟炸越南人民軍海軍基地的北部灣事件。

1965年美國加大攻勢,夥同韓國、德國、日本、菲律賓、臺灣等等一同出兵參加越南戰爭。

越南戰爭是美國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由於中國和蘇聯的援助,美國遠涉重洋,又加上美國是不義戰爭。南越西貢集團內部腐敗,也是扶不起來阿斗。加上美國人民內部反戰激烈,迫使美國1973年在法國巴黎籤暑了《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協議》隨後在二個月內撤軍。

1974-1975年越南南、北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75年4月攻克了南越首府西貢,至此越南戰爭以社會主義陣營而全面勝利。


夢想成臻3


當越南遍地是胡志明小道,不斷有來自外部的援助時,美國人在越南的失敗就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這是東方戰爭倫理和西方戰爭倫理的一種衝突,也是局部利益與本體利益的一種衝撞。只能說是那個時代吧,現在的非洲底層人民未必不希望歐洲人再次回來管理他們,但是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歐洲人已經卸下了那個包袱就斷然不會再去趟那個渾水了。時光一去不回頭,非洲人民在那個時代相信歐洲殖民者靠剝削他們致富,歐洲人的美好生活是因為拿走了本來屬於他們的錢和資源,要求歐洲殖民者滾回歐洲去,歐洲人捲起鋪蓋頭也不回的走了。等到回到現實,非洲人民發現他們的財政立即出現了巨大的空洞,原來歐洲人一直在補貼當地政府的財政,他們即使自己出售資源賺的錢也完全無法彌補財政的空洞,整個國家一塌糊塗時,他們希望歐洲人再回來,可是現在跪著求他們,他們都不會回來了。誰會把已經拋出去的賠錢貨再拿回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