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開封的古都現代化之路

開封的古都現代化之路

文丨葉然(方塘智庫區域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1、開封的未來,不是巴黎的現在

沿著舊地圖,尋不到新大陸。不論是現代化的召喚,還是人們對更便利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所有的城市都在通往現代化的路上,日夜兼程。

我未到開封之前,對古都開封的想象,還是宋時的模樣。開封的繁華只有歷史知道,歷史於人眼中重現。對於一座城市來說,歷史總是牽制著它的現代。有著古歷史的城市,是幸運的,它得以在歷史回望中,被看到文化復興、城市提質的希望;它又是不幸的,總是逃不開歷史給予它的舊城標籤,縱使現代化屬於所有城市,對於古都而言,總是在新舊之中,掀起城市定位之戰。舊城在新舊搖擺的天平稱上,不僅讓人迷茫,就連城市本身也一併迷茫起來了。

開封車站廣場的大“宋”尤其顯眼,它是開封文化符號的標籤與定位。千回大宋不僅繁華了開封的過去,也一併繁榮了今天開封的旅遊市場。然而,作為古文化特色突出的古都,究竟在古都與現代化城市之間,舍誰取誰,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梁思成與北京的故事,人人皆知,其歷史經歷告訴我們:古城的未來不僅在現代化,也在歷史感的重塑,在新舊平衡中,尋找更科學、合理的城市發展思路。然而,執行現狀明白地告訴我們: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更科學、更合理。城市總在兩個極端之間踱步,很難向前邁進開創性的一步。每一個開創,都是一次冒險,這也是開創最偉大的意義。

對於不知道是幾線城市的開封來說,能夠在街道上看到ofo共享單車,還是一件讓人驚喜的事情,縱使商丘與開封毗鄰,黃色的ofo卻沒有存在於商丘。現代化沒有忘記這裡,就像開封沒有忘記宋文化。一件極小的代步工具也可以成為一座城市是否正走在現代化之路的證詞,亦是一本城市本身是否具有投資價值的招商說明書。

之於旅遊市場日益成熟的古都開封來說,在歷史與現代之間,如何讓雙向路更融合地走向同一個方向,其實挺考驗人的。城市就像人,最怕走上一個想不通的極端,極端的下一步是城市古老文明的衰亡。事實上,保護歷史與實現現代化,兩者不是“反目成仇的兄弟”,更應該是無血緣關係的和諧的朋友,這也是古都實現現代化的關鍵認知。

而在世界範圍內,有著典型的古都現代化特點的,當屬巴黎這座城市了。然而,巴黎給世界留下的遺憾卻是不小的:縱使今天的巴黎城市的代名詞是時尚文化與浪漫,也無法消除巴黎古都甚至古老文明丟掉這頂最有意義的帽子的遺憾。一定意義上說,巴黎的舊在歷史裡,不在城市裡。

開封的未來不是巴黎的現在,巴黎的過去亦不是開封的現在。

開封的古都現代化之路

古都開封

2、成功的巴黎現代化建設,不如意的古都開發

對於巴黎來說,作為城市,它的現代性城市建設是相對成功的,但是作為古都,它的舊城開發卻不盡如意。

海明威於1920年代的上半葉以駐歐記者的身份旅居巴黎,在巴黎的四十年裡,他對巴黎慢的生活方式情有獨鍾。在眾多旅遊者和嚮往慢生活的人群中,咖啡館和書店已經成為他們的標配。

有人曾就中西方在該生活方式上作了一次比較,不知是東方人靠近了西方,還是西方人拉動了東方,中西方的生活方式從未像今天這麼相近過。然而,相近終究不是這兩者的未來。咖啡亦可以成為中國人生活裡的一部分,但終究無法成就中國背景下,城市的未來;書店是世界的資產,它屬於世界,然而咖啡+書店,卻不全是我們城市的標配,今天的城市,為什麼不可以是茶+書店呢?

在舊城開發,進入現代化的過程中,對保護建築的議論已經再平常不過。如果建設一座舊城,沒有將建築保護考慮在內,是要被指責為沒有保護古建築認知的。然而,卻鮮有人對城市裡的人該有怎樣的生活方式,深入地探究過。

開封的古都現代化之路

開封書店街(葉然 攝)

縱使很多人對海明威筆下,有著“流動的盛宴”特質的巴黎情有獨鍾,甚至無比嚮往之,然而,在時間上推算,這時的巴黎已經基本完成了對古都現代化命題的解答。在《巴黎城記》中,不論是從文學的角度,還是從經濟、地理的角度,該書作者的觀點都指向了“不同形式的城市,將影響甚至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如果巴黎沒有奧斯曼,巴黎今天浪漫、時尚的消費性城市是否將成為另一番模樣,海明威曾感嘆過的“如果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無論你今後一生中去到哪裡,它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是否也將成為他眼中,另一個模樣?

巴黎進入古都現代化建設的時間是從大革命之後,拿破崙成為新一代執政人開始的。在諸多書籍的記錄中,都將大革命視為巴黎開始其現代之都建設的一個節點。古都現代化,以奧斯曼的城市規劃書開始。奧斯曼與拿破崙在該觀點上保持一致,試圖將巴黎建成一個全新的、與過去完全割裂的現代之都,讓一個新的城市空間橫空出世。

在古都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奧斯曼在工人就業、資金流動、土地開發等方面都有著充分的考慮,然而,唯獨考慮不周的,卻是所有人都在關注的,資本一旦流入資產階級,貧富差距問題將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巴黎的奧斯曼時代以巴黎公社的爆發、奧斯曼下臺而結束。

一座城市,不論是何種原因,一旦建築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建築的改變而改變,這座城市的過去便幾乎與現在發生了隔閡。一座破鏡無法重圓的新城市,便不可預料的發生了。

所以,奧斯曼時代的巴黎現代之都的建設,雖然最後以結束而告終,但是,新的城市人格已經形成,巴黎從此成為了一座以消費、娛樂、時裝為主的“不夜城”。

不論是海明威筆下的大型廣場、咖啡館、酒吧、書店的隨處可見,還是當下因為時尚的入駐,已經成為“浪漫巴黎”、“文藝巴黎”的典型案例,巴黎古都的特質,自奧斯曼時期開始,便宣告了結束。今天有著發達旅遊市場的巴黎是完全現代化都城,不屬於歷史價值內的古都巴黎。

開封的古都現代化之路

現代之都:巴黎

基於馬克思的《資本論》,對巴黎有著深入研究的大衛·哈維形容奧斯曼時期的巴黎古都現代化建設的經歷:雖然奧斯曼對巴黎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貢獻功不可沒,也構建了屬於現代巴黎城市的生活方式,但是也將巴黎古都的形象推向了與之對立的另一方。巴黎現代性特點的存在,便亦說明了今天的巴黎是歷史意義上的古都巴黎,而非今天人們生活方式上的古都巴黎。縱使巴黎文化深入人心,但是文化是屬於時尚的,現代之都的,而非古都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今天大多數城市都在“不夜城”方向上奮力追趕著。浪漫不是城市的全部,更不是古都的全部,亦包括所謂的“快或慢的生活方式”。

在古都追求現代性的路上,傳統與現代之間,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割裂。在時代進步,人們生活方式逐漸朝著更便利、現代的方向轉變過程中,在我看來,城市現代化、古都現代化是一種必然,現代性並不一定要擺脫傳統,保護歷史風貌和歷史生活方式,也一定不是現代性不如傳統,只是如何保障有著歷史風貌的文化、建築、能夠透過現代技術手段最大化地表達出來,讓歷史故事和建築風貌不再是靜止地停在過去的歷史中,孤獨地立在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價值再利用是古都的未來。

不論人們對更便利的現代生活方式有著多大的嚮往,對咖啡+書店的文藝氣質多情有獨鍾,屬於各自城市的文化終究是獨一無二的。文藝是一種氣質,但不是城市(古都)氣質的全部,古都的靈魂在文化,氣質在於文化能否讓一座古都保持持久的生命活力、文化產業生產力。

在今天,文藝氣質盛行的城市開發、建設中,如何適當地脫去文藝氣質,讓地方充滿生命活力而不是聲音、行為上的熱鬧氛圍,不僅是古都現代化的未來,亦是城市提質的關鍵。

3、開封的未來,古都現代化的新探索

城市提質,一則在服務體系的完善,一則在城市靈魂產業的構建。

冬日裡的古都,是讓人看見歷史最好的季節,當歷史打上了霜,披上了雪,城市便回到了過去,歷史在季節裡輪迴上演。縱使冬日裡的都城,晴空萬里,也無妨,當雙手揉搓在一起,站在清明上河園的一角,為取暖而為時,歷史的聲音也在耳邊迴盪了。

文化不會騙人,冬天裡,哪怕是枯枝敗葉,也會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的繁榮也會成就一座古城。

遊客架著攝像機收集屬於這裡可以稱得上歷史的一切,他們移步很快,是為篩選可用的素材而為。我在觀望他們,他們則在攝影機裡端望歷史。

今天,不論是大節還是小節,燈籠幾乎成為了景區的標配,或全部是中國紅,或全綵。如果景區是一處歷史,便可有幸看到歷史於燈籠上被點亮,這時,一切似乎都變得神聖起來,在歷史的想象中,是否有幸與那時的“明星”人物相遇,成了願望。

開封的上元燈會已經舉辦數年,燈籠也成了該地的標配。我見過不少的景區,不少的景區都有燈籠的標配,而能否讓燈籠出彩,其根本便在歷史上了,歷史如何讓燈籠出彩,便在技術上了。

開封的古都現代化之路

開封的上元燈會(葉然 攝)

縱使燈會還未真正地開始,於清明上河園內,練習打鼓、排練節目的演員已經開始了他們的表演。皇帝從不遠處走來,隨身而來的是妃子與一眾大臣,宣佈上殿的聲音透過廣播傳來,此時,整個園子都是屬於北宋的。如果論一座古城的現代性,那一定是歷史與現代的重合,而非割裂。

開封在歷史上的繁榮,於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可見。正月初一,年節正當時,開封府的熱鬧,出人意料,白日,舞場歌館,車馬交馳。向晚,不論是富人還是貧者,皆入市言歡,把酒相酬爾。元宵時節,則是一年中最為熱鬧的時候,猴呈百戲,魚調刀門,使喚蜂蜜,追呼螻蟻。燈山上採,金碧相射,錦繡交輝。於大街上,長竿高數十丈,紙糊百戲人物,懸於杆上,風動宛若飛仙。

我站在清明上河園內,紙糊百戲人物下,看著風動的燈籠,一如東京夢華。從清明上河園到開封府,直到踏步在城牆下,這裡的人是幸運的,屬於他們的歷史誰也無法奪去。而如何以現代人的身份和生活方式,參與到這一歷史的繁榮當中去,卻也是這裡的人,最大的思考。

開封的古都現代化之路

清明上河園內 紙糊燈籠(葉然 攝)

開封與巴黎雖都以古都的身份端坐於東西方,但是,今天它們的命運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在現代之都巴黎的應照下,開封該如何走向現代化,是古都開封逐漸走向成熟旅遊市場後,所要思考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從巴黎的現代之都建設經驗中,可以看見的是,現代化城市的建設,需要經濟基礎來支援。然而,巴黎的現代性城市建設的先後順序的顛倒,所造成的後果,不僅是大拆大建下的城市空間和容貌上的改觀,進而促使城市人格和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亦在經濟上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開封的古都現代化之路

《東京夢華錄》

對於古都開封來說,有巴黎這座城市的前車之鑑,開封古都的現代化之路,或許只需要利用科技手段,逐漸完善城市的服務系統和最大程度地開發文化這個靈魂產業,讓更多靜態的文化資源以現代科技手段逐漸走向動態化,不失為開封最大的幸運。

吳鉤先生將文官居上的宋朝定義為中國現代性的開端,在他的觀點裡,與《東京夢華錄》中所記錄的繁榮現狀幾乎一致。他們一致地認為,不論是從生活方式上,社會形態、經濟模式以及法政上,都是整個歷史上最為文明、現代且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代。

古都現代化的未來不在建築形式,而在歷史本身的還原程度上。在《東京夢華錄》中,不論是對繁榮的御街的記錄,還是開封府的熱鬧,都隱約看到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如果是什麼限制了他們進入現代之都的行列,那一定是時間和科技。

開封能否在靈魂文化和科技上抓住機會,不僅是古都開封區別其他古都城市差異化發展的關鍵,也是在中原城市群構建中,能否脫穎而出的重要機會。對於整個中原來說,在科技和文化的應用上依然薄弱,也是現代化城市建設過程中,最大的缺位。

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當城市的焦點放在如何引入客流量上時,開封的機會一定要反其道,深耕現代服務和文化這個原汁原味的靈魂產業。當我走在街道上,一個擺地攤的女人向我說“您好”時,古都開封的現代化的未來之路,便已經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