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湖南人驅逐軍閥張敬堯:一萬湘軍打跑七萬北洋軍

湖南人驅逐軍閥張敬堯:一萬湘軍打跑七萬北洋軍

(張敬堯)

湖南人驅逐張敬堯,是北洋軍閥時期的一個重大事件。張敬堯是北洋皖系軍閥骨幹,1918年3月至1920年6月任湖南省督軍兼省長。張敬堯督湘僅短短兩年時間,卻留下了一世罵名,被人稱為“殺人放火的強盜”、“打家劫舍的匪頭”、“禍國殃民的國賊”、“貪贓枉法的汙官”、“寡廉鮮恥的怪物”、“吞雲吐霧的煙鬼”,可見其多麼不得人心。1919年,湖南人發起聲勢浩大的驅張運動,終於在1920年6月將其趕出了湖南。

張敬堯督湘,是南北軍閥在湖南逐鹿的結果。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成直系、皖系、奉系等幾個派系,形成軍閥割據局面。1917年7月,皖系軍閥段祺瑞掌控了北洋政府。因段祺瑞拒絕恢復中華民國國會和臨時約法,孫中山於是南下廣州發動護法運動,並在南方桂系、滇系軍閥支持下成立軍政府。這時的中國出現了兩個政府,北方是北洋政府,南方是“廣州護法軍政府”,南北對峙。地處南北之間的湖南,先是被北洋軍作為進攻南方的前哨陣地,接著被南方軍政府支持的湘軍(時稱“湖南護法軍”)及廣西援軍(桂系軍閥陸榮廷的部隊,時稱“粵湘桂聯軍”)控制,然後又被南下的北洋軍攻佔了衡陽以北地區。湘軍則退守湘南永州、郴州。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任命皖系軍閥張敬堯為湖南督軍兼省長。

湖南人驅逐軍閥張敬堯:一萬湘軍打跑七萬北洋軍

(民國軍閥派系圖)

張敬堯在湖南基本上沒幹過什麼好事。為購買軍火擴充實力,張敬堯在湖南大肆斂財。上任之初,藉口整頓金融,先是濫鑄銅元造成物價飛漲,後又開設裕湘銀行,濫發不兌現的紙幣,造成市場大亂。接著是盜賣公產和礦業資源。他將湘吉輪船等資產拍賣後,又打算將湖南第一紗廠賣給外商,因遭各界反對未能成功。1919年,為向英國借款3000萬元,他強令實業廳以湖南全省未開採的礦產作抵押,又以中英合辦為名,與英商簽訂開採全省未開採的礦產的密約。還準備將水口山鋅礦和寧鄉錫礦賣給外商,所幸尚未實施他即被驅逐。第三是敲詐勒索。先是勒令商會供給軍費100萬元,後又勒令鹽商繳納報效費20萬元。第四是摧殘教育事業。不僅停發教育經費,而且在學校駐兵,導致學校無法上課。教職員工因生活無著罷課,他就誣陷校長、教員為“亂黨”。第五是管制輿論。五四運動時期,他不準長沙報紙刊登相關報道和反日言論,禁止學生遊行示威,還指揮軍警毒打檢查日貨的學生。此外,張敬堯的士兵也在長沙橫行霸道,買貨不給錢,擅闖民宅找“花姑娘”,導致長沙的社會治安一遍混亂。

張敬堯的種種暴行激起了湖南人的憤怒,強烈要求北洋政府撤換張敬堯。1919年11月,旅京湘紳168人聯名向北洋政府總統府、國務院控告張敬堯,列其“軍隊騷擾”、“蔑視法令”、“摧剝金融”、“售押公產”、“破壞鹽法”、“勒逼商民”六大罪行。隨後,湖南學生請願代表團、湖南公民驅張請願團、湖南省城教職員請願代表團相繼赴京,會同在京的旅京湘人去張各界委員會、旅京湖南各界委員會、旅京湖南學生聯合會等,在北京展開了聲勢浩大的驅張請願活動。

湖南人驅逐軍閥張敬堯:一萬湘軍打跑七萬北洋軍

(民國軍閥混戰)

在向北洋政府請願的同時,湖南學生代表還分赴廣州、上海、衡陽、郴州等地進行驅張宣傳。赴廣州的學生代表,會同在廣州的湘籍舊國會議員、湘籍學生,向南方軍政府控訴張敬堯的罪行。赴上海的學生代表,則向正在上海舉行和會的南北代表要求撤換張敬堯。赴衡陽的學生代表,向駐紮在衡陽的直係軍閥吳佩孚尋求支持。赴郴州的學生代表,請求退守湘南的湘軍協助驅張。

1920年初,隨著北洋軍閥中直皖兩系的矛盾日益尖銳,湖南人的驅張運動也進入了高潮。當時駐紮在湖南的北洋軍,除了皖系軍閥張敬堯,還有直係軍閥吳佩孚。北洋軍攻入湖南時,本來直係軍閥吳佩孚的功勞最大,但段祺瑞掌控的北洋政府卻任命了皖系軍閥張敬堯擔任湖南督軍兼省長。吳佩孚自然很不服氣,一直抱怨“直系打仗,皖系當官”。吳佩孚佔領衡陽後,懶得再戰,乾脆以休整為名,按兵不動。1920年3月,吳佩孚與南方軍政府達成協議,收下桂系軍閥60萬銀元的走路費之後,決定撤兵北歸。吳佩孚一走,之前退守湘南的湘軍隨即開始收復失地。驅張運動也從輿論驅張升級為武力驅張。

湖南人驅逐軍閥張敬堯:一萬湘軍打跑七萬北洋軍

(民國軍閥混戰)

不過,此時的湘軍僅一萬人,武器大多是打獵用的火槍,完好的槍支據說只有三千條,還缺子彈,加之湘軍衣著破爛,被人稱為“叫花子軍”。而張敬堯在湖南有七八萬人馬,武器精良,糧餉充足。兩軍實力如此懸殊,在常人看來湘軍簡直不堪一擊。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開戰才半個月,張敬堯的北洋軍竟不戰自潰。6月11日,張敬堯聽說湘軍已到湘潭,急忙下令放火燒掉長沙的軍火庫,然後帶著眷屬和財物倉皇北逃,離開了湖南。

北洋軍的表現為何如此離譜?一個原因是張敬堯的手下都想保存實力,不願賣命。這些老油條們都清楚,只有保全了麾下的人馬才能保全自己。所以打起仗來吊兒郎當,不等湘軍到來,便帶著人馬早早開溜。連張敬堯的四弟張敬湯都一樣。張敬湯是第1混成旅旅長,常以“小諸葛”自居。張敬堯派他去接管吳佩孚退出後的衡陽,他坐著八抬大轎去上任。還沒進衡陽城,忽然聽見遠處有槍聲,嚇得連滾帶爬逃回了長沙。手下人不肯出力,張敬堯只好向段祺瑞求援,要求增派援軍。不料段祺瑞回電怒斥:“率七八萬之眾,以當烏合之敵,有何待援之必要!”另一個原因是張敬堯在湖南已經臭名昭著,失道寡助。據說張敬堯部潰退之時,民眾無不樂觀其敗,有些地方的民眾甚至趁機搶奪其輜重。而湘軍所到之處,地方民眾則多有主動犒軍者。因此,有史家這樣評價這場戰爭:“並不是湘軍三千多支‘吹火筒’戰勝了在數量和裝備上佔有絕大優勢的北軍,而是三千多萬湖南人民戰勝了一個民賊張敬堯。”人心向背,才是成敗的關鍵。(文/謝志東)

湖南人驅逐軍閥張敬堯:一萬湘軍打跑七萬北洋軍

(民國初年長沙天心閣)

【參考文獻】

1、黎宗烈《驅張運動總記》

2、陶菊隱《驅張運動雜憶》

3、左霖蒼《湘人驅逐張敬堯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