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中國水利報:治理水土流失 收穫金山銀山

——四川水土保持工作紀實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清新明媚的四月,來到素有“天府之國”盛譽的四川省,詩聖杜甫的這兩句名詩不由從腦海中躍然而出。看著眼前座座青山春意盎然、層層梯田錯落如畫、條條河水碧波盪漾,人們很難將這裡與水土流失聯繫到一起。

四川省位於長江流域上游,水土流失總面積為12.1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48.5萬平方公里的25%。水土流失面積(不包括凍融侵蝕)居長江流域第一,水力侵蝕面積居全國第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治一條流域、造一方水土、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群眾”的指導思想,四川省科學配置水土保持工程、植物、農耕措施,實施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全力推進水土保持項目實施,不斷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把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為廣大地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人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四川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在巴山蜀水間織就了一幅山美水美人更美的錦繡畫卷。

撬動社會資本

打造美麗生態環境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習總書記的指示,不僅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也為四川省水保工作綠色發展指明瞭方向。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都市裡桃紅杏白漸次褪去之時,在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清溪河流域,萬畝花田色彩繽紛、奼紫嫣紅,讓人像是一下墜入了花的海洋。金魚草、虞美人、玫瑰……各種花競相開放、芳香四溢,引得蜂飛蝶舞,八方遊客遠道而來。

鮮花爛漫中,一道山坡上,當地民強村的村民正在地裡幹活。區委書記徐利介紹,納溪區有大小河流138條,重點選擇了7個小流域作為典型示範開展治理。按照“生態+”的理念,納溪區建立“政府搭臺、企業家唱戲、公眾參與”機制,以清潔小流域治理為突破口,以國家1 200萬元專項資金為支點,積極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撬動民間資本投入5.7億元,在大渡口鎮清溪河、白節鎮梭壩河等7個小流域,大力實施水系淨化工程、土地美化工程、村莊靚化工程,使流域水土流失強度由中度降低為微度,出口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水以上標準。

在清溪河小流域治理過程中,將生態治理與“項目整合、社會資本引入、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整合項目15個,總投資2.3億元,其中民間資本1.2億元。通過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流域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度達到90%以上。同時依託獨特的丹霞地貌,突出山頂造林、山腰種茶果。如今“九色甜園”萬畝優秀甜橙、千畝特早生態有機茶園等初具規模,“花田酒地”2 000餘畝生態花卉基地,栽種500餘個珍稀品種,讓瘠土變成了花園、果園、茶園,形成了“四季花海、花果飄香”的濱水景觀。為了保證一年四季鮮花盛開,花卉基地的花根據節氣不停換種。村民幹活的那一片山坡,以前栽植的是鬱金香,鬱金香凋謝之後,正種植一串紅和馬鞭草。

村民遊正權一邊忙著幹活,一邊高興地說,清溪河流域以前可不是這樣的,坡地耕作困難,水肥流失嚴重,村民只能種一些苞谷、紅苕,一年下來掙不了多少錢,而且流域周邊的一些廠礦企業經常往河裡排放汙水、亂倒垃圾,河裡的水黑臭難聞,村裡的年輕人不願在家裡待,全都出去打工了。如今那些企業全部關閉取締,清溪河經過治理,水清了,岸綠了,空氣都好了。又有老闆流轉了村裡的這些坡地,開發成景區,現在每天在河邊走走,看著水裡魚蝦嬉戲,山坡上花草豔麗,感到無比舒暢、愉悅。

水為萬化之源,土為萬物之母。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2013年以來,四川省充分發揮全社會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通過加強以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沱江及其主要支流雅礱江、涪江、渠江等為紐帶的水土保持核心區建設,治理坡耕地,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與省級水土保持專項工程,加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步伐。先後將水土保持納入政府單項目標考核、重點督辦事項、為民辦實事目標、十大惠民行動和民生工程,齊心協力搞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四川省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方案》,作為推進全面落實河長制的重要工作進行部署,提出到2020年全省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35萬平方公里的目標任務。2013年至2017年,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14萬平方公里,總投資150億元,撬動社會資本93億元,覆蓋全省21個市(州)160多個縣(市、區)。

項目綜合治理

促進美麗鄉村振興

彭州市龍門山鎮寶山村位於龍漕溝流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6.62平方公里,佔流域總面積的27.5%。

“我們村過去是一個典型的窮山村,山高路又險,村窮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如今天翻地覆,已成為‘山清水又秀,村強民更富,村民住別墅,家家文明戶’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寶山村村民廖武林自豪地說。

沐浴著紛飛的細雨,來到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的寶山村,一道道石砌的梯田裡寫滿了村民的辛勞和汗水,一面面鬱鬱蔥蔥的山坡上看到了村民保護這方水土的力量和決心,一灣灣清澈見底的河水裡感受到了村民建設美麗村莊的智慧和執著。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基於此,寶山村提出以生活質量為導向,經濟和環境質量為重點,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幸福的山區特色現代化新農村。

自2011年以來,寶山村在四川省水保局的幫助和指導下,根據震後生態恢復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採用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以龍漕溝小流域為單元,統籌規劃,合理佈局,依靠寶山集團投資,結合水務、農發、國土項目,利用4年左右時間完成了坡耕地改造、水利設施建設、河道整治、山洪災害防治、村容村貌整治、汙水處理、垃圾回收、植樹造林及景觀綠化等項目建設,構建起了較為完善的水土流失和麵源汙染防治體系,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如今,寶山村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1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度達到90%以上,流域出口斷面水質達到Ⅰ類水質標準。

2017年,寶山村生產總值達到8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 531元,還被選定為第十六屆全國村長論壇舉辦地。

2018年4月,央視著名主持人撒貝寧到寶山村錄製節目時,親身感受寶山村群山蒼翠、綠水環繞、鳥鳴山澗的怡人田園風光,提筆寫下“寶山有寶,青山不老”的留言。

樹多成林不怕風,眾人拾柴火焰高。四川省在治理水土流失、加快改善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注重項目整合、綜合整治,變單打獨鬥為抱團共進,把流域、村莊、村民、產業、生活、生態等進行有機融合,全面規劃,系統協調,培植水保產業,發展鄉村經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助推鄉村振興,為農村經濟增添新的增長極。通過綜合整治,項目區初步構建起以坡改梯為主的高標準農田體系、以經果林為主的農業多種經營體系、喬灌草相結合的立體生態防護體系和溝凼渠池路相配套的農村基礎設施體系。經調查測算,項目區治理後,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林草覆蓋率增加15%以上;水土流失面積減少70%,土壤侵蝕量減少75%以上,水源涵蓄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村社會經濟良性發展。項目區人均擁有1畝旱澇保收基本農田,糧食單產比治理前提高30%以上,人均純收入增長30%以上。

示範模式引領

助力群眾脫貧致富

四月燦爛的陽光下,瀘縣福集鎮魚目村,一道道梯田裡,村民正在地裡收割油菜。村支書張枝明介紹說,魚目村一共有13個組,8個組實施了坡耕地改造工程,項目覆蓋800多農戶2 800人。以前因為耕作困難,沒有路,沒有水,也缺乏勞力,大部分地都撂荒了。通過水土保持等項目的實施,修建了水塘、水池,噴灌、提灌全部到地頭,如今又成立了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流轉土地後,全部種上柑橘、蔬菜、油菜等作物,實現了穩產增收,而且村民在園區打工,人均每年還可收入1萬至4萬元。“以前一畝地只有四五百元的收入,現在這一不需要動腦筋,二不用計算成本,三不受年齡限制,四還有工資收入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過去想都不敢想!”張枝明感嘆道。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中,四川省特別注重示範引領效應。通過生態示範建設,推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綿竹市溼地溝小流域、納溪區清溪河小流域、彭州市寶山村龍漕溝小流域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這些示範工程的實施,像一面面旗幟,有力帶動了全省水保工程的推廣,促進了全省經濟的發展,助推了脫貧攻堅的步伐。

榮縣樂德鎮利用當地紫砂岩土壤適宜玉米、辣椒、馬鈴薯等農作物生長的特點,在治理水土流失過程中,因地制宜,以種植辣椒套玉米為示範引領,畝產值比一般土地高出1 000元左右,種出來的辣椒又紅又辣,種出來的玉米又大又甜,遠銷北京、西藏、成都等地。目前,種植基地的規模已從2012年的0.5萬畝擴大到2017年的2萬畝,種植戶達到7 300戶以上。隨著示範效應逐步擴大,帶動周邊鄉鎮發展6 000餘畝,涉及農戶1 800餘戶。同時,致力於把貧困戶吸納到產業鏈條上,全鎮已有502戶貧困戶脫貧奔小康,群眾真正實現了錢糧雙豐收。

瀘縣喻寺鎮譚壩村,以前是個貧困村,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中,引進社會資本,建設蘆柑種植示範園區,如今人均純收入1萬至2萬元每年。村民張大炳高興地說:“現在年齡大了,每天還掙上工資了,活兒也不累,幹完8小時就結束,我和老伴兩個人一年掙個三四萬,感覺很滿足。”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四川省水利廳繼續發揚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攻堅精神,進一步深化實施“123456”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建設美麗四川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提供重要保障,在祖國的版圖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描繪出更加雄奇秀麗的巴山蜀水圖。

(中國水利報2018年5月24日第4版□劉豔芹 陳尚書 圖片由四川省水土保持局提供)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廣安市廣安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大示範區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遂寧市海綿城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範區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資陽市城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瀘州市納溪區清溪河小流域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鹽亭縣國家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屏山縣國家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眉山市青神縣四川省水土保持青少年科教基地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華崟市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綜合治理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