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安陽市“洪洞移民”的傳說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續安陽縣誌》載:“按安陽民籍,洪武初,自山西洪洞縣遷來者頗多。”境內大部土著居民世代相傳:祖居山西,洪武年間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據傳,元末統治者橫徵暴斂,民不聊生,中原一帶群雄割據,戰亂頻繁,加之黃河決口,連年災荒,造成“生民百遺一,千里無雞鳴”的慘景。朱元璋創建明朝後,曾數次從山西一帶向中原地區移民,恢復農業生產。由於洪洞縣位於晉南,靠近中原,便於遷徙,故多次組織當地“有丁無田”或“丁多田少”的農戶遷籍。傳說,當時負責選民的後軍都督僉事李恪,採用多種方法,誘遷不願意離開故土的農民。有次揚言:凡自願遷籍的農民可到廣濟寺內辦理手續,凡不願遷籍者可到寺左側的大槐樹下等候裁定。此言一經傳開,應遷農戶多數擠至大槐樹下。結果,凡到樹下的農戶,全部被遷徙。據說,當時大槐樹上有個鸛巢,被遷農民望著鸛巢,觸景生情,紛紛說:老鸛尚有個窩,咱到何處才有安居之日啊!由此,廣濟寺側的大槐樹,便成了先人忍別故里的標誌。

洪洞遷民的傳說,已歷600餘年。縣西水治鎮一帶群眾,傳留下來的一些姓氏、族譜,也多把大槐樹下遷來的先祖為其始祖,另傳,遷民時,被遷農民多把自己初生子女的雙腳小趾咬裂,以示紀念。因而,至今境內多數居民的兩腳小趾甲蓋仍是兩瓣。

1566年初秋的一天,郭樸趁回鄉探親的機會,微服私訪,獨自一人來到鳳凰嶺(南崗)上。正走著,忽聽背後有人急聲叫道:“老哥!老哥!”郭樸回頭一看,只見一箇中年人推著滿滿一小車棒槌,正使勁往坡上推。見郭樸回過頭來,他上氣不接下氣地求告著說:“老哥,幫幫忙,幫咱推推車吧!”郭樸快步上前,幫他推上了坡。郭樸在朝中聽膩了那些唯唯諾諾的奉承話。今天,突如其來有人喊他“老哥”,覺得怪新鮮,很多年以來,沒人喊他一聲“大哥”了。郭樸非常高興,對推小車的說:“好,好,好,我就認了你這個窮兄弟。”談話間,知道推小車的是賣棒槌的,就問他:“這些棒槌都是你自個做的麼?”賣棒槌的回答道:“是自家做哩,推到會上去賣,多謝這位老哥了。”郭樸說:“我既然認你作了兄弟,就跟親兄弟一個樣兒,有啥好謝的。這樣吧,過幾天到八月十五,你給我送一車棒槌來,能辦到吧?’’推小車的說:“別管了,大哥,到時候一準給你送去。”他萬萬也沒想到,今天幫他推車的布衣“大哥”竟是大明王朝的閣老郭樸。八月十五這天是郭閣老的生日,來祝賀的官員自然很多,賓客盈門,一派喜氣洋洋。可是,天都晌午了,郭閣老還不讓開席。客人們一個個飢腸轆轆。家裡人有些坐不住了,問郭樸咋還不開席呢?郭樸回答:“先別慌,我還有個朋友沒來呢,大家再耐心等等吧。”大家正在納悶時,有個賣棒槌的被家人攔在門口。家人說:“今天家裡有事兒,你要賣棒槌就先到別處去吧,況且,這兒也不是你賣棒槌的地方。”家人說著就攆他走。賣棒槌的說:“有位大哥讓我今天送棒槌來。”家人問:“你大哥是誰?”他答不上來,只是口口聲聲要找“大哥”。家人也著了急:“走,走,走,你肯定找錯了門兒!”賣棒槌的認定不錯,急得滿頭大汗,家人進去一通報,郭樸親自出門迎接。走進客廳,郭樸讓賣棒槌的和他並肩坐著,客人見狀,都猜不透等來的是啥樣的人物,這樣受抬舉。片刻,有個當地的大鄉紳問:“他是閣老的啥親戚?”郭閣老說:“他是我的一個窮兄弟,是賣棒槌的,今兒個是來向我祝壽的,順便也給大家送棒槌來,送給每人一對棒槌,作為見面禮。他家裡窮,日子過得很艱難,還要養活80多歲的老母。大家隨意給他一點回贈,也算個心意吧。”說完,當面取出十兩銀子,給了賣棒槌的窮兄弟。這麼一來,前來祝賀的官員、鄉紳見德高望重的郭閣老這樣敬重這位窮兄弟,也都紛紛贈送銀子。有三兩的,也有五兩的,有些沒帶零碎銀兩的就慷慨地送了隨身攜帶的珠寶。一會兒,就有了幾百兩紋銀,還有珠寶玉器等貴重物品。賣棒槌的心裡非常感激他這位“大哥”,忙又謝了眾賓客,告別郭閣老,推車出門去。臨別,郭閣老對他說:“好兄弟,回去用這些銀兩置買些土地,好好種地以養家餬口吧。”

安陽市“洪洞移民”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