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兒童節有什麼好過的?形式主義雖然不怎麼樣,但總比懶得走過場好

黃磊曾經在《奇葩說》節目上面談到:

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他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儀式感,跟矯情無關,它會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媽媽,我想要一個兒童節禮物”

“兒童節有什麼好過的,要什麼禮物!”

如果你小時候也聽過爸爸媽媽說這樣拒絕的話,那此刻你還記得那份失落和委屈嗎?

在我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特別想要這樣一件禮物——帶著香味,有一把精緻小鎖的筆記本……當時我極度嚮往它,我甚至多次想象自己打開它,用筆工整地在上面寫日記時的場景。

在那年的六一兒童節之前,我求媽媽能買一本給我,作為六一兒童節的禮物。沒想到媽媽竟一口答應了,於是,我進入了漫長的等待期。

兒童節有什麼好過的?形式主義雖然不怎麼樣,但總比懶得走過場好

只是,最後到六一節那天,我沒有收到任何禮物,很明顯媽媽完全忘記了這一茬。當時,班級裡同學們都在交流各自六一收到的禮物,或去了哪裡玩了,也有好幾個同學有這本筆記本(因為當時很流行),然而沒有禮物的我心裡滿是失落,我害怕同學問起,害怕這份落空的感覺被昭然於眾。

漸漸地,我的童年也沒有了任何對節日的期待。

儀式感其實有時候並非一件昂貴的禮物,把煎好的牛排裝進漂亮的盤子是儀式感,給零花錢找一個精美的儲蓄罐是儀式感,每天臨睡前給孩子一個睡前故事是儀式感,將一些特別的日子安排得跟平時不一樣,是儀式感!

兒童節有什麼好過的?形式主義雖然不怎麼樣,但總比懶得走過場好

童年沒有獲得,成年害怕失去

為什麼需要儀式感?最好的答案可能是:“儀式感”是讓你意識到,你是在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當我自己談了戀愛之後,每當“520 ”、戀愛紀念日、情人節這些特殊日子裡我都會在很早就計劃好給對方送什麼禮物,心裡自然也會暗自期待他會給我什麼樣的驚喜。但我發現我每次的期待其實都不是那麼的單純,因為過分抱有期待的同時我也會擔憂:要是他沒有送怎麼辦,我要不然還是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吧?

好在,孩子爸爸漸漸懂了我的這份期待,每個重要日子,幾乎都不會忘記給一個小儀式。甚至在兒童節這個已經不屬於我的節日,他依舊會為我準備一個小小的禮物,有時候是卡通限定的潤唇膏,有時候則是一套我們全家人的親子卡通T……這份能依舊把我當成孩子來被寵愛的儀式感,真的感覺很棒!

所以,對於涵涵,我更是希望她不會因為缺少生活的儀式感而有所遺憾。我不要她當一個“懂事”的孩子,不要她將來成為一個“懂事”的妻子,我希望她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兒童節有什麼好過的?形式主義雖然不怎麼樣,但總比懶得走過場好

儀式感:是在不斷明確情感鏈接

有時候,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孩子與父母之間關係很疏離,或者說,孩子總覺得“父母不那麼愛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哪裡不對。

其實,感受不到愛,就是因為缺乏儀式感,生活中對彼此的那些千絲萬縷的情感鏈接,不就是通過一個個小的儀式感建立起來的嗎——孩子會在收到媽媽給予的獎勵和鼓勵之後,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在乎,會在與一家人特別的日子共同進餐時,感受到家庭成員之間彼此之間的重要性。

孩子需要一個儀式感來獲得愛的肯定,那些一個個小的儀式感,對孩子來說就像一次次心理暗示——暗示孩子被重視,被尊重,被寵愛。

六一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就像是在暗示ta:“你值得被爸爸媽媽寵愛,你在爸爸媽媽的眼裡,永遠是個孩子。”

兒童節有什麼好過的?形式主義雖然不怎麼樣,但總比懶得走過場好

《小王子》裡小狐狸對小王子說:

如果你說你下午四點來,從三點鐘開始,我就開始感覺很快樂。時間越臨近,我就越來越快樂。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但你如果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準備好迎接你的心情了,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某一時刻與其他不同。

女兒懂事之後,每年的兒童節、生日、感恩節、萬聖節等等我都會提前準備好給她的驚喜,有時候是一份精美的小禮物,有時候是帶她去遊樂園玩一整天,讓我欣慰的是女兒在這份儀式感的陪伴之下開始對所有特別的日子都有了期待。

村上春樹創造過一個詞“小確幸” ,指微小而確切的幸福,持續時間3秒鐘到一整天不等。

希望孩子們都能被各種“小確幸”包圍:)

兒童節有什麼好過的?形式主義雖然不怎麼樣,但總比懶得走過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