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西安,博士畢業生算是人才嗎?

西安邊衛軍


當然算人才了,,給國家貢獻了那麼多學費,能不上他一個人才嗎?

相對全國來說,博士數量還是比較少的。整一個博士畢業之後,無論去高校,還是去好的研究所,都是有很多機會的。西安是一個大城市,機會也是比較多的,有很多的高校和科研機構。


你這個想法跟我應該是差不多吧,我在北京讀研究生的時候。看到課題組裡有很多的博士。學校裡面也有很多的博士。以為這個社會上不是就飽和了。以為找到博士畢業之後也不好找工作。

等到我參加工作之後才發現,只有北京高校比較多,培養的博士比較多。而在北京之外的很多城市,我是數量還是非常少的。尤其是三線城市,博士去了,去高校和研究所都是很簡單的。


我估計西安也是這種情況,高校比較多,博士比較多,就給人一種假象,覺得博士已經飽和了,沒有用了。實際上還是非常值得讀的,外面的城市數量還是非常少,非常稀缺。


教育界的小仙女


看到這個問題,可能有人會覺得好笑,博士畢業生不算是人才那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人才?不過你還別奇怪,在西安,博士畢業生並不一定全都是人才。

西安市2017年發佈了自稱有史以來最有力度的吸引人才政策,並且對人才進行了分類,分為A、B、C、D、E類人才。A、B、C類人才的標準我就不逐條分析了,我把D和E類人才標準分析一下。

D類人才:具有高級職稱、高級技師等相應職級的人員;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員。

E類人才:具有碩士、學士學位,中級職稱、技師等相應職級的人員。

文件中所指具有博士、碩士及學士學位的,均應為國家統招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畢業生。

按照這個人才確定的標準,如果你不是全日制碩士和博士,如果你是在職學習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那麼你可能連E類人才都算不上。

我不清楚,西安一方面在大張旗鼓的宣傳吸引人才,一方面又在設置這樣那樣的條件限制人才,一個博士畢業生都有可能被不認可為人才的城市對人才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

記得當年秦孝公發佈求賢令,可謂五百年之雄文也。不避問題,情真意切,有目標有思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輔之以權位厚祿甚至整個國家。此等胸懷,非常人所有。但是當今時代有點重學校,用人單位首看985,211,招聘時設為硬槓槓。還有些看學歷,所以考研的考博的越來越多。學歷越高,寫論文越多,但不代表實際工作能力也強。尤其是文科論文,重新堆砌組合一下文字罷了。還有些單位看門派看背景,有些為的根本不是選人才,只是補空缺罷了!

既然我們自稱是人才大省,但為什麼又覺是覺得缺少人才呢?那是因為我們不重視當地培養的人才,寧肯每年去清華北大招聘所謂的人才,也不願意把西交大,西工大、西電、西北大的優秀人才想辦法留下來,試想一下,一個在這個城市讀了四年大學的畢業生都選擇義無反顧的離開,我不知道清華、北大的優秀畢業生難道是重演當年的支援大西北建設嗎?陝西一個二線城市的職業學校的老師對我說,我們學校只對引進清華和北大的博士生才獎勵10萬元的安家費,我問他引進了多少人,他說十年來沒有引進來一個人。我不清楚這樣的人才引進激勵政策有什麼用?

如果按照西安市目前的人才政策來分析,必須同時滿足“統招”和“全日制”兩個要求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才能算是人才,不知是否還會有在職的人員去犧牲休息時間去參加繼續教育的學習。

我有時設想,如果沒有秦孝公的求賢令,是否會有商鞅的入秦變法,如果沒有商鞅變法,是否會有秦國的強大和六國統一?這些事件到底有多大的相關性或者因果性,甚至有些問題不可逆推,但是不容忽視的一個事實是,正是因為秦國的尊重人才政策和變法改革才有了秦國的強大。

寫到這裡我想起幾百年前龔自珍先生的一句話“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赳赳老秦,何日再現漢唐雄風?


西安邊衛軍


人事局認可的才算人才!


用戶106545558765



幸兒6502


不是算不算人才,而是看你自己是不是人才?最早李瑞山也真正小學文化,人家後天認真學習工作,帶領全省人民大幹快上。人才是努力得來,不是有個文憑空架子有什麼用?林彪他沒有博士文憑打起仗來可能超過十個博士。愛迪生也沒有博士文憑他的發明也能超過十個博士。博士是個外衣是一種學術等級標誌,它不顯示才能大小。只有在工作中在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


用戶59147382898


你真能扯,你怎麼定義人才的,廣義的說能推動社會的發展,那是大才。狹義的講就是會掙錢,適應社會能力強。大才少,小才多,反正都有才。博士生更多的是往大才方向走,要不然這書白讀了。


指揮yuan


必須滴啊!人才庫好像可以查的呀


美人兮美人


除了你自己沒人把你當根蔥。


春芽她爹


不好意思不算人才。我們西安有關係的才算人才,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