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莆田古代三個海神

莆田古代三個海神

古代莆田人同其他地方人一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發生船沉人亡的慘劇,船員的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自古海洋經濟發達的莆田,前後產生過三個海神——柳冕、光濟王、媽祖,而且三者並存相當長時間。

莆田古代三個海神

第一個海神:柳冕

柳冕(約730-約B04),字敬叔,蒲州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唐代文學家。

柳冕從文學家變為海神,可以說富有戲劇性。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時任福建觀察使的柳冕以“閩中南朝放牧之地,可致牛馬蕃息”為由,向朝廷奏請增設萬安監牧馬,得到批准。於是他在福唐(今福清)、莆田、仙遊、泉州、浯洲(今金門島)(陳淵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馬而成神,至今仍倍受崇拜)五地設置五個馬區,從西北引進大量馬匹、牛羊飼養。據宋《冊府元龜》載,唐代秀嶼牧區共有馬5700匹、驢騾牛800頭、羊3000餘隻。雖然萬安監存在時間不長,但有力地推動了莆田畜牧業的發展,被莆田人立廟紀念,久而久之發展成為耕海者的保護神。

這事在《八閩通志》裡有明確記載:“靈感廟在醴泉裡秀嶼。以祀唐觀察使柳冕。冕貞元間觀察福建,巡管之內福唐、莆田、仙遊皆置馬監領牧,悉以lsquo;萬安rsquo;為名,而秀嶼其一也。秀嶼亦名猴嶼,近嶼諸村有馬坑、馬廠,即舊監牧之遺蹟,故老相傳,柳氏兄弟嘗職馬政,沒而神靈,故莆人立廟於此。”廟共三座:醴泉裡秀嶼曰“靈感”,營邊曰“昌駿”,馬廠曰“昌驥”,皆祀冕者也。“凡有所求必禱之,舟行者尤恃以為命,或風濤驟起,倉皇叫號,神靈為之變現,光如孤星,則獲安濟。”

“靈響與湄洲之神相望。”可見,至少在明代柳冕作為海神的影響力不亞於媽祖。進入清代後,由於朝廷冊封媽祖為“天上聖母”、“天后”,把媽祖信仰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才使得柳冕信仰式微,最終走向沉寂。

醴泉裡秀嶼即秀嶼區東莊鎮,當地至今還保留營邊村(又稱柳營村)、馬廠村等地名。有關柳冕任福建觀察使時奏請朝廷在福建設立萬安監牧馬之事,《唐會要》、《冊府元龜》等歷史文獻及《八閩通志》、《興化府志》、《興化府莆田縣誌》、《金門志》等地方誌書都有記載。

第二個海神:光濟王

光濟王,姓羅,俗稱羅仙子。《八閩通志》載:“光濟王廟,在府城東奉谷裡大蚶山之南。”

相傳舊時一次海嘯中,大量木頭湧向埭頭海邊,每根木料上面都書有“羅”字,村民們把這些木料拿回家,用斧頭清理“羅”字,可是越砍字跡越清晰。正當大家驚詫莫名之時,一個頭戴峨冠、身穿黃袍的道人來到村頭,他告訴村民們說:“我是姓羅的仙子,要卜居在這裡,那些帶lsquo;羅rsquo;字的木料就是用來蓋廟宇的。”言畢就不見了人影。於是,村民們投工投勞為羅姓仙子蓋起了廟宇,供起了香火。說來奇怪,廟宇蓋好後,非常靈驗,有求必應。尤其是漁民出海捕魚和船戶航運客運前入廟禱告都特別靈驗,往來平安。《八閩通志》載:“商舟往來必禱焉”。所以香火特別旺,久而久之便遠近聞名,成為極具影響力的神靈。晉開運二年(945年,即南唐保大三年、閩國元德三年),南唐趁閩國內亂出兵滅了閩國,除福州仍被閩將李仁達(後改名弘羲)竊據外,其餘的建州、汀州、泉州(當時莆田隸屬泉州)、漳州等均納入南唐版圖。為了鞏固在福建的統治,南唐元宗皇帝李璟冊封羅仙子為光濟王。《泉南錄》、《八閩通志》、《興化府莆田縣誌》等多部古籍與地方誌乘記載了此事。

光濟王是莆田第一個被朝廷正式冊封的海神。不過,遺憾的是其廟宇已杳然無跡,無人知曉遺址何在。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應該同清康熙間殘酷的截界遷民政策有關,當然也同媽祖信仰的高漲有關。

莆田古代三個海神

第三個海神:媽祖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俗稱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同柳冕、光濟王不同的是,媽祖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更是一位從莆田走向世界的神。有關媽祖的資料很多,研究成果和介紹文章也很多,這裡僅作簡要介紹。媽祖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農曆),因救助海難於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農曆)逝世,媽祖一生在海上奔波,扶危助困,濟世救人,後人敬仰她,便在湄洲島上建祠立廟紀念她,歷代朝廷也對她屢次褒封,並將媽祖祭典列入國家祀典。隨著時間的推移,媽祖信仰不斷擴大,傳播到世界各地,目前全球有媽祖信眾近2億人,媽祖廟近5000座,遍佈美國、日本、新加坡和臺灣、香港、澳門等20多個國家與地區。

在莆田同保護海運有關的神靈,除柳冕、光濟王、媽祖外,還有長壽靈應廟、顯濟廟、靈威廟、祥應廟、靈顯廟等。 (謝如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