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我在Johns Hopkins Hospital為何如此自信 —— 女醫生自述訪學記

我在Johns Hopkins Hospital為何如此自信 —— 女醫生自述訪學記

於醫生而言,擁有一段長時間的國外學習交流經歷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對於以後的工作和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

本期,「大醫生兵器譜」編髮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核醫學科於江媛醫生對於前往美國著名的 Johns Hopkins Hospital 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學感受。學習期間,她主要研究方向為多模態多參數神經內分泌腫瘤顯像,消化系統腫瘤PET/CT臨床應用等等。

本文中,她不但記錄了初到美國時的處境和心情,更是從醫、教、研三方面詳細講述了其與國內醫院的不同之處。而她最終想表達的,是對於我國醫療事業的心生自豪與積極期待。

我在Johns Hopkins Hospital為何如此自信 —— 女醫生自述訪學記

一年的時間匆匆而過,美國的學習和生活如同腦海中的電影,仍歷歷在目。

這是我第一次來美國,來到這個號稱無比自由、無比接納包容的國度,來到這個在醫學乃至科學諸多領域世界領先的國度,來到這個世界第一的經濟發達國家。然而給我的感覺是複雜的,絲毫沒有曾經想象中的敬仰或者嚮往,深切地感受了美國的方方面面,臨床,科研,教育,還有生活。總結起來,記錄一下在美訪學的所見、所感與所獲。

感想:

我們的祖國是強大的,

科室是專業領先的。

中國的生活在近幾年內發生了巨大的進步,身處國內並未察覺這些經濟進步、時代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和快捷,來到美國,才深刻體會。

在美國最大的困擾,不是語言,而是時時刻刻都在擔心人身安全,這是我從來都沒有經歷過的。Johns Hopkins Hospital 位於美東馬里蘭州巴爾的摩,這是美國大西洋沿岸重要的海港城市,更是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城市。

我在Johns Hopkins Hospital為何如此自信 —— 女醫生自述訪學記

↑ Johns Hopkins Hospital 外景

醫院正處於城市中心,而東西南北均被黑人區包圍,所以,即便是在醫院裡的馬路上走,也是不絕對安全的。

初來一個月的一箇中午,就在醫院主樓的街角,我就被兩三個黑人堵住,友好的“借”了錢,雖然只有一美元,但是嚇得我魂飛魄散,整整一個下午都沒有緩過來。之後才知道,原來醫院周圍搶劫、槍擊案頻繁,哪怕是白天,醫院樓下的銀行也會被搶劫。

這就是美國,社會治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而在國內,無論多晚,都沒什麼安全的擔憂。而公共交通的不便利,某些公共設施的陳舊,購物休閒生活的匱乏,還有飲食的單調與垃圾,讓我無比深刻的想念祖國,才體會到,近幾年我們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我在Johns Hopkins Hospital為何如此自信 —— 女醫生自述訪學記

↑ 全美醫院排名,Johns Hopkins成績不俗,醫院將喜報低調又不乏驕傲的立在醫院走廊醒目

從醫院的層面來講,Johns Hopkins Hospital 是全美乃至全世界的翹楚,它是一所研究型私立醫院,全美醫院綜合排名第三,並且有15個專業排名前十,這個成績非常不俗了。這裡的臨床並沒有我們醫院那麼繁忙和擁擠,節奏也不快,門診大廳人流稀疏的很,感覺工作人員比患者多。但當然態度都不錯,因為不著急,慢慢的還能聊幾句天。


Johns Hopkins Hospital 也有相關各腫瘤的MDT,比如淋巴瘤、乳腺癌、結腸癌、黑色素瘤等專業,均有病理專家、影像專家和一眾住院醫參加。開會的時候和國內一樣,住院醫統統謙虛的一律坐在後排,前面幾個主要的專家指點江山,爭論不休。

與國內不同的是,他們似乎並沒有太細心的準備,無PPT,只是簡單的口頭報告,相關實驗室檢查和病史闡述並不十分清楚,潦草了些,怪不得他們謙虛的稱自己只是叫做“tumor board”。想想本院的MDT每次都會有住院醫或者進修醫精心準備病例幻燈,留檔並隨訪,實在是為MDT的高質量運行付出了巨大的精力,點贊!

作為一個研究型醫院,科研人員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以Radiology的Nuclear Medicine 這個division為例,一百多個工作人員,醫生、護士、技術員這些臨床工作者僅有三十餘名,其餘70%以上的人員都是研究人員,這讓我十分驚訝。

他們對科研也是十分支持的,他們喜歡新想法,併為之探索和實踐;他們也喜歡討論,幾乎每週都有科研組會;他們對某些課題也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比如目前大熱的人工智能,這邊的課題組已經進行了數年的研究和實踐,不斷的有新的研究成果湧出,跨學科的聯合更是必不可少的合作模式。因此,對於科研,Johns Hopkins的理念值得我們學習,其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先進性更值得我們借鑑,那種對新事物探索的精神和踏踏實實靜下心來做學問的心態,也是忙碌的中國醫生所欠缺的。

Johns Hopkins Hospital 的住院醫師培訓非常嚴格規範,以Radiology為例,每天早晨七點半,都會有專業授課,很早很辛苦。核醫學專業也一樣,每週固定的幾個早晨都會有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授課,幾乎每天中午十二點到一點,都會有病例討論或者主題內容,以至於我十分懷疑,美國人中午不但不休息,居然連午飯貌似都省了!怪不得這裡核醫學專業的住院醫師培訓全美第一。

我在Johns Hopkins Hospital為何如此自信 —— 女醫生自述訪學記

↑ Johns Hopkins Hospital 會有多到聽不完的各類講座和學術報告。

我在Johns Hopkins Hospital為何如此自信 —— 女醫生自述訪學記

↑ 一杯咖啡,簡單的麵包,就著精彩的演講,無比充實的一個個早晨。

清晨的核醫學授課總是在門診樓的三樓一個拐角的房間裡,兩面的落地窗,採光非常好。授課的老師有白髮蒼蒼的教授,有風華正茂的醫生,也有高顏值又舉止優雅的物理師,但都是認真準備的滿滿一個小時的授課內容,哪怕其實聽課的只有包括我在內的三四個人。

那個教室可以看見主樓白色的塔尖,襯托著蔚藍如洗的天空,神聖有如殿堂。教室東向的窗戶也會慷慨的撒進陽光,白髮的教授站在窗前,他的知識、他的經驗娓娓道來,輕輕的卻無比清晰,好像在聆聽神父的教誨,無亂耳的噪音,無世俗的雜念,一切都是理想的醫學殿堂的樣子。這樣的認真與虔誠,讓我動容,讓我沉醉,這是專業知識的桃花源。

我在Johns Hopkins Hospital為何如此自信 —— 女醫生自述訪學記

↑ 與 Johns Hopkins Hospital 核醫學專業負責人Pomper教授合影。

從專業的角度,我們科室與 Johns Hopkins Hospital 核醫學科各有所長,我們PET/CT日檢查人數是 Johns Hopkins Hospital 的三倍,我們醫生的診斷閱片水平絲毫不遜色,甚至擁有更多的專業經驗。在一些新型顯像劑的研發和應用方面,也是各有所長,這所有的一切,是我與美國同行專業交流時的底氣和驕傲,各取所長,以補其短,才是這一年訪學的真正意義。

收穫:

孤身闖天涯的勇氣,

擇一事終一生的信念,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學習模式。

初到美國,一切都是陌生和恐懼的,語言、法律、規則等等,我要在這裡安頓一個家,照顧好我的女兒和媽媽,租房、買車、開通水電煤氣銀行卡,每一件大事小事都讓我倍感困難,語言不通,規則不明。但是也要咬緊牙關,一件件硬著頭皮做下來。

來美國的很多事情都挑戰了自己,一年的生活經歷比國內十年的生活還要磨鍊很多。事情也一件件的解決了,日子也一天天的幸福的過,這讓我深刻體會,勇氣—— 解決困難的第一件法寶。

美國人的心地和性格都很簡單,沒有那麼多顧慮和煩擾。正是這種簡單和執著,應用在臨床上、科研上、教學上,反而折射出無限的能量和魅力。他們肯為一個小問題不斷討論,不斷修正,雖然身為教授,仍為一個大會發言不斷聽取周圍意見,不斷完善修改。

他們在科研上方法做到最先進,結果做到最極致,數據做到最精確,併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有的時候我往往心生感慨,簡單的心意反而更加執著,選擇一件事情不斷做到極致,哪怕終其一生,仍不失是一種幸福。

我在Johns Hopkins Hospital為何如此自信 —— 女醫生自述訪學記

↑ Radiology會議室外的走廊裡,被精心裝扮的醫學模型,體現著美式幽默。

我在Johns Hopkins Hospital為何如此自信 —— 女醫生自述訪學記

↑ 巴爾的摩盛產藍蟹,連醫院的溫馨提示都那麼的“接地氣”。

一年的訪學生活,讓自己從填鴨式的教育模式逐漸轉變到主動求知探索,這是美國教育的特點,無論是小學生,甚至博士後。之前我總是要問上級教授和老師自己該幹什麼,現在要主動去想我能幹什麼,之前科研中遇到困難,第一想法就是去問別人,讓別人幫助解決,現在遇到問題,首先查Google,查文獻,追本溯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前是封閉式自我管理模式,現在更多的是針對一些具體問題展開小組討論,甚至是相關專家、教授討論,尋求以長補短、相互合作的機會。我也希望這一年養成的科研和學習習慣可以受益終生。


美國有一部評分很高的電視劇,“The Wires”,反映的就是真實的巴爾的摩的社會底層生活,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臺詞:There is a thin line between heaven and here.翻譯成中文:地獄和天堂之間僅一線之隔。我眼裡的巴爾的摩正是如此。

我在Johns Hopkins Hospital為何如此自信 —— 女醫生自述訪學記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醫院,我們的專業正大踏步的趕超這個發達國家,而且體現在方方面面,這種民族的自豪感是刻骨銘心的。我願意將我的所學奉獻給我的集體和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