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979年的蘇聯和美國比,哪個更強?

大美人小智慧


這一年美國在美蘇爭霸中採取了守勢,而蘇聯採取了攻勢,蘇聯也是由這一年轉折的。1979年的蘇聯可以說是蘇聯歷史上耀武揚威的階段,國內經濟上升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高歌猛進,11月7日蘇聯紀念十月革命62週年閱兵,其後出兵阿富汗。而且在之後更是大肆生產軍工裝備。那我們就來比一比,當年的情況。



經濟上:美國當年的GDP為2.6萬億美元。蘇聯為9000億美元。經濟方面美國完勝蘇聯。由於當時美國經濟增長乏力,而且國內失業率上升,所以美國在美蘇爭霸上採取了守勢。



軍事上:蘇聯出兵阿富汗企圖攻佔阿富汗,以阿富汗為接線,分割歐亞大陸,然後控制歐亞各國的石油運輸補給,最後控制巴基斯坦,然後擁有印度洋的出海口。這一年的蘇聯軍工用品產量要高於美國。



政治上:蘇聯擁有華約,美國擁有北約北約,北約經濟強,華約軍事強。這一年的還有一件大事,中美建交。



綜合來說,雖然這一年蘇聯處於攻勢,但是就實際情況來講,美國的綜合實力高於蘇聯一些。


我是越關


如果我從七十年代直接穿越過來,會看不懂今天的國際格局,小時候我就生活在蘇聯陰影下。

大概在1970年,我還不記事的時候,就由母親抱著,跟著她們單位同事從天津疏散到河北農村,據說是為預防蘇聯入侵。稍有記憶的時候,回到天津,站在土堆上看大人們挖防空洞,各單位都挖,沒什麼機械,就是人工。不知道洞有多深,反正洞底的人看著很小。這些洞主要是防止蘇聯核轟炸。現在個別洞段開成了地下旅館。

上學時有軍訓課,教“三防”,其中之一就是“防核突襲”。老師告訴我們,象天津這樣的大城市,蘇修會有好幾顆核彈隨時瞄著,發射後一會就能在這裡炸。所以我小時候路過海河,就會想象這些水能不能在核爆中被蒸發起來。

當年中國有個電影片種叫“反特片”,反派都是蘇聯間諜(再早是美國特務和臺灣特務,我沒趕上看)。因為當時中國沒有外籍演員,就請維族演員演蘇聯間諜,所以銀幕上蘇聯間諜總是那麼兩三個人。那時候防不防美國?可能也防,但是宣傳的重點都是反修防修。

這些都是個人印象啦。至於客觀數據,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國家實施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基本都是蘇聯一派,只有阿爾巴尼亞等個別國家跟著中國。比如現在打仗的也門,當年其南部是獨立國家,叫“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由蘇聯支持的黨執政。埃及,敘利亞這些都是蘇聯直接出軍事顧問。埃塞俄比亞當時也是蘇聯衛星國,該國發生內戰,反政府軍想推翻政府。蘇聯直接派運輸機把政府軍運到敵人後方,一舉搞定。那個力度不是紅海行動可比的。

蘇聯不僅有自己的國土,還通過“經互會”控制著很多社會主義國家。在“經互會”裡面,各國直接按經濟計劃生產,不用換匯購買之類,不參與國際貿易。這些國家包括東歐,蒙古,越南等等。尤其是朝鮮,當年在經互會里算是工業國。為什麼八十年代蓋柳京大廈?因為當年他們還有這個錢。

鼎盛的時候,蘇聯一天製造一枚洲際導彈,號稱以造香腸的速度造導彈。蘇聯常規力量在紙面上是無敵的。蘇聯解體後,我們這些旁觀者很長時間都以為沒什麼,那麼雄厚的基礎,幾年還不就恢復。當然俄國人自己肯定也這麼想,不然不會亂折騰。結果眼睜睜看著蘇聯,不,是整個蘇聯集團就此垮掉。


科技文化鄭軍


這個問題得分兩面來看,如果單論軍事實力來說的話,蘇聯是要比美國更強一點的;但是如果論整體國力來說的話,蘇聯和美國根本沒法比。

1979年的蘇聯正是勃列日涅夫當國,這個時候的蘇聯剛剛宣佈自己進入“發達”不久,正在積極“進取”,準備把自己的紅旗插遍全世界。他們在全世界各地派了不少的軍事觀察員,也修了很多的軍事基地。他們不僅和美國人擺出了生死看淡的姿態,那一年越南打的一場戰爭中,也分明有蘇聯人的影子在裡面。下一年,他們就入侵了著名的阿富汗。

而美國此時在卡特總統的帶領下,分明走的是鴿派路線。不僅僅和中國建交,還在全球各地撤軍,似乎是要像蘇聯人認慫妥協。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根本不是。

蘇聯是一個跛足的巨人,除了軍事實力什麼也沒有,而且為了保證其對美的軍事實力的所謂優勢,他們還在不斷地向軍工傾斜。而美國則有著充分的國民經濟基礎,他們有的是時間和財力和蘇聯人耗。

說句大白話,美國人打冷戰是刷副本,而蘇聯人打冷戰則是當成主線任務了。


青言論史


1979年的蘇聯綜合國力和美國相比,基本上處於平分秋色的地位。

從軍事實力看,按照基辛格的說法,80年代初期蘇聯的軍事實力相當於整個北約——美國和歐洲之和。在東歐,蘇聯有35000輛坦克,500萬軍隊,而且其坦克性能領先歐盟一個世代;在海軍力量上,蘇聯的核潛艇力量要遠遠超過美國,其噸位甚至超過小型航母,大致是美國潛艇的8倍!

但是就經濟來看,蘇聯是最高的時候只有美國的80%,而且30%的投入到軍事工業中,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衡;就居民收入來看,蘇聯的平均水平要比美國差很多,但也趕得上世界平均水平,畢竟其人口相對於美國差距不大。

當時兩國正處於一個分水嶺階段,美國的優勢在於,經濟均衡,高科技發展比較快,所以在里根時期能夠啟動“星球大戰計劃”;民眾生活水平比較高,國家體制的韌性比較強。蘇聯的優勢在於國土廣袤,資源豐富。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也是其優勢,但如果超過限度之後,又會成為其劣勢,導致政治經濟體制僵化,缺乏活力。

但歷史的最終走向和出口卻是美國勝出,其原因在於美國抓住了高科技發展的機遇,蘇聯的改革則走進了死衚衕,還進入到“帝國的墳場”——阿富汗。


青年史學家


在1979年,這一年正好是中蘇建交,中蘇關係到了冰點,說實在的在當時只要中國倒向任何一方,在美蘇爭霸當中誰就會佔優勢。不過1979年,美蘇爭霸期間,蘇聯採取的進攻戰略已經達到了頂峰,那時的蘇聯是最強大的時候,阿富汗戰爭也在那一年爆發,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美國的海上力量和經濟實力一直對蘇聯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是美國的陸地作戰和蘇聯大起來真的不敢恭維。其實,網上也有人說了,蘇聯是傾全國之力與美國幹。而美國是否沒有傾全國之力,畢竟有歐洲這道屏障。蘇聯當時在軍事上應該略佔優勢,這一點比美國要強,但是綜合國力不如美國。

話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都沒有單獨打過一個國家,都是一幫小弟跟隨他。如果,他單獨打像蘇聯這樣的國家,美國自然不是對手。當然,美國在當時已經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他打仗也不可能是單打獨鬥的了,所以在當時一旦和蘇聯起衝突,就可能爆發世界大戰。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他們也只能進行所謂的“冷戰”,在再軍備上競爭。

朝鮮戰爭時期,美國召集聯合國軍介入朝鮮半島,北朝鮮很快崩潰,連首都都被聯合國軍佔領了。美國把朝鮮戰爭的戰火一度燒到了鴨綠江邊,甚至轟炸中國邊境城市。處於安全考慮,加上金日成的請求,中國出兵朝鮮。隨著中國志願軍的介入,朝鮮半島的局勢很快出現了反轉,中國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把美國所謂的聯合國軍趕回了三八線。當時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吃了敗仗,對中國志願軍很是憤怒。他打電話給杜魯門總統,建議轟炸中國東北的軍事要塞,必要時使用原子彈。當時正好是美蘇爭霸時期,杜魯門怕蘇聯直接參戰,所以不同意,還撤了麥克阿瑟的職務。可見,當時的美國總統還是很害怕蘇聯的,要是美國和蘇聯幹起來,很可能就是世界大戰。蘇聯在當時很可能轟炸美國在歐洲的盟友,所以美國總統再三掂量了後果,不敢轟炸中國的領土,更不可能使用核武器了。

美國號稱擁有最現代化的部隊和最先進的武器,但是在朝鮮半島上依舊沒有佔到什麼便宜。總之,怎麼打都打不過三八線,即使打過去了,很快又被趕回來了。所以,美國在朝鮮戰爭打了一場不漂亮的戰爭,總之從那時他們也開始敬畏起中國的軍隊來了,知道新中國也是不好惹的。

其實,美蘇爭霸期間,彼此都很害怕對方,都是在避免直接衝突,誰也佔不了上風。比如1961年的“古巴導彈危機”最後還是蘇聯妥協了。但是,在後來的越南戰爭美國也妥協了。在當時,誰拉攏中國,誰就會在冷戰當中獲勝。美蘇建交以後,蘇聯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到1991年,蘇聯宣告解體。中國也開始進入改革開放的快車道,目前坐上了世界第二的位置。其實,世界格局是這樣子的。美國在歐洲與俄羅斯較量,在亞洲與中國較量。俗話說“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以後也不知道是誰的天下!


謀士說


誠邀,如題。強弱從來都不是一句話能夠說清楚講明白的。小編在此比較了蘇美兩國1979年各項數據,至於誰強誰弱,看官您自有想法。

經濟

美國的經濟總量(GDP)2.6萬億美元,經濟增速為11.7%,輕工業佔比67%,

蘇聯的經濟總量(GDP)0.906萬億美元,經濟增速為7.3%,重工業佔比高達80%。

實際上蘇聯70年代最高GDP是同時期美國經濟總量的69%。

蘇聯80年代

民生

美國家庭20世紀40年代已經實現了家電化,50年代家庭汽車擁有量一家兩輛,美國人基本住別墅或者農村,才能放的下兩輛車,稍後幾年,美國人普及了家用電視機。

蘇聯實現供給制,教育,水電和通信和房屋都是分配的,據1965年的數據,蘇聯每一百個家庭擁有24臺電視機,11臺冰箱以及21臺洗衣機。

美國80年代

軍事

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說:“蘇聯的綜合軍事實力,已經可以與北約(歐洲加美國)齊平”。是時,蘇聯共擁有32000多輛先進坦克,20000架作戰飛機,總數量比美英法西德加起來還多。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蘇聯入侵阿富汗

外交

美中建交,蘇中關係開始減緩惡劣態勢。美國與北約盟友關係加深,蘇聯入侵阿富汗後,華約多數成員國開始不滿蘇聯,蘇聯國際形勢惡化。

尼克松訪華


電視劇裡看歷史


“靜Yes”樂意為您解答國際歷史問題。

1979年的蘇聯實力是要遠超美國的。

很多人對此結論不以為然,理由是美國長期把持著世界的經濟霸權,美元霸權早已經幫助美國不斷收割各國韭菜,讓美國越發地有恃無恐。而此時的蘇聯除了軍事強大外一無是處,人民的經濟水平根本就沒法和先進的美國相比。

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我們學過高中歷史,就應該知道20世紀70年代世界發生了什麼大事,先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中東國家為了抵制美國偏袒以色列,操縱歐佩克哄抬國際油價,造成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國家遭遇二戰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

馬克思說過:“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那麼經濟危機就永遠不會消失”。

所以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是不夠堅挺的。經濟危機對於資本主義世界的衝擊有多大不需多言,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至今都沒有完全恢復元氣,甚至讓美國走向了衰落;而在更早的1929年經濟危機,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直接導致了法西斯趁機崛起最終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美國在70年代過得並不好,所以美國主動從越南撤軍了,主動和中國走近,並主動和中國建交。

而蘇聯過得如何呢?答案是:蘇聯此時膨脹了

都說勃列日涅夫是個平庸之才,但是如此平庸的人是如何當上蘇聯的最高領導的?所以真相是:勃列日涅夫的能力被低估了。

最起碼,勃列日涅夫為當時的蘇聯選擇了正確的道路,相對而言。

因為蘇聯一直採用計劃經濟,因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對蘇聯的影響微乎其微,相反,經濟危機為蘇聯國力的增長提供了契機,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的經濟實現了翻番,雖然主要是重工業發展,但無疑讓蘇聯的底氣更硬。

雖然勃列日涅夫看起來平庸,但是他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比如78年中國發動對安南的懲罰戰爭,而在兩個月前剛剛和安南簽訂軍事同盟條約的蘇聯對此事保持了剋制。而在79年,蘇聯大軍開進阿富汗,為實現蘇聯的印度洋戰略邁出了步子。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以來都感覺蘇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進而得出同時期我們的經濟乃至幸福指數要遠遠低於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他們生活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天堂。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先不說幸福指數的事,單就GDP來講,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不同,如果硬拿美國的標準套在蘇聯頭上,那麼結論怎麼也是美國完勝。

而且國力最重要的支撐就是經濟實力,蘇聯即使要窮兵黷武也是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撐的!百萬大軍不用吃飯啊!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1979年是個特殊的日子,蘇聯人幹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那就是入侵阿富汗,史稱“蘇阿戰爭”,又因這場戰爭打了10年,所以又被看作“十年戰爭”。在1979年,蘇聯人是非常自信的,認為自己比美國人強很多倍,尤其是軍事方面,畢竟此前美國人在越南吃了大虧,弄得美國政府搖搖欲墜,國內也亂了套,所以蘇聯人認為美國元氣大傷了,沒有個幾年的時間恐怕恢復不了元氣,故而趁此機會向外擴張,兵鋒直指阿富汗。


在美國人看來,也認為蘇聯要比美國強,因為蘇聯的軍事實力在那擺著,分分鐘可以踏平歐洲,鋼鐵洪流可謂是當時非常吊炸天的力量,美國人和歐洲人都很害怕,但是卻找不到強有力的反制措施,因為美國人自己沒有資本在歐洲部署鋼鐵洪流,又不能放手德國人去發展裝甲軍團,所以是個很尷尬的處境,可謂是進退兩難。再就是越戰的影響,讓美國人更加不自信,美國人也被某種精神力量給嚇住了,心想美國實力比越南強數千倍,用了那麼多先進的武器,派了那麼多的大兵,最後竟然還沒打贏,這實在是非常的丟面子,也打擊了美軍的士氣。因此有部分美國人認為武器裝備是不重要的,否則為何美軍有先進的裝備卻打不贏戰爭呢?所以這件事給了美國社會很大的衝擊,不少人認為如果美國軍隊連北越軍隊都打不過,那麼又怎麼打得過蘇聯軍隊?

反觀蘇聯這一方,兵鋒正盛,在二戰後的某些軍事行動中,蘇聯人在面子上還是掛得住的,比如說1956年蘇聯入侵匈牙利,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都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再就是美國對蘇聯陣營的打擊,基本上沒有成功的例子,就算是古巴導彈危機這樣的逆天事件,美國也最終沒能入侵古巴,古巴作為蘇聯的小弟一直立於美國的後院而不倒。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當時美國在全球進入了戰略防禦的階段,沒有太多力氣和蘇聯搞軍事對抗,因為此前美國人花了太多的錢,出了太多的血,可卻沒有什麼收益,都是賠本賺吆喝了,所以說這個時候的美國人有心無力,而蘇聯人士氣高漲。

總的來看,1979年是個特殊的日子,蘇聯人抓緊時間搞擴張,美國人疲於應付,避開蘇聯的勢頭搞自保,而且還四處認慫,糾正了很多過去的錯誤,比如說尼克松在位的時候幹了一件大事,據說撬動了整個地球。事實上,在越戰結束後,美國的杜魯門主義就已經破產了,美國人自己認識到持續的搞對抗和遏制,只會讓局面更糟,還會引發世界大戰的風險,倒不如主動認慫,主動談一談,很多誤會也許就解除了,大家也就能專心搞經濟,過自己的太平日子。在這個階段,蘇聯人不一定這麼想,但是早晚得這麼做,因為1979年蘇聯進了帝國墳場這個大坑,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到了1980年代中期,蘇聯人也被迫向美國認慫,因為實在是沒得選擇了,所以美國人和蘇聯人又開始握手言歡,再次成為好兄弟。此時蘇聯人想著學學美國的先進經驗,在美國的幫助下改善自己的處境,然而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蘇聯人感覺上當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理想中的好日子也沒有到來。所以沒過多少年,俄國人和美國人又鬧翻了。


圖維坦


如果是看軍事實力,蘇聯已經超過了美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過,在80年代,蘇聯的綜合軍事實力,已經可以與北約齊平。注意,這裡說的是北約,不是說美國。美國和歐盟加起來,那才叫北約。既然蘇聯可以和整個北約齊平,那麼蘇聯肯定要強於美國,因為美國加上歐盟,才和蘇聯平手。這是說蘇聯的軍事實力。

基辛格說的符合事實嗎?他有沒有誇大其詞呢?實際上,基辛格說的是真的。在1980年,蘇聯住宿東歐集合了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裝甲集團軍,人數達到500萬人,擁有32000多輛坦克,而這些坦克的性能,要比歐盟要先進一個世代。當時歐洲人心惶惶,英國的國務大臣就說,我們沒有力量阻擋蘇聯人的坦克。

蘇聯除了擁有一支無敵的坦克大軍,還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潛艇部隊。由於美國的航空母艦佔據絕對優勢,為了制衡美國的航空母艦,蘇聯就特別重視潛艇力量的發展,通過幾十年的積累,已經讓蘇聯的潛艇力量龐大到秒殺美國潛艇的程度。俄羅斯的潛艇,噸位比美國大得多。蘇聯製造的颱風級潛艇,長度達到170米,排水量有48000噸,已經和一艘中型航空母艦的噸位相仿。泰國的小型航空母艦還不到2萬噸,噸位還比蘇聯的潛艇要小一半以上。2000年在事故之中沉沒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它的滿載排水量也達到了1.4萬噸。而美國建造的最大的潛艇,是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它的最大排水量僅僅為18750噸,不及蘇聯的一半。論數量,美國的潛艇總數量也只有蘇聯的1/8。

雖然蘇聯的軍事力量超越美國,但是代價很大。蘇聯把超過30%的GDP投入到軍事工業,影響了民生。而美國這個比例要小很多,不超過8%。論平均勞動生產力,美國是蘇聯的一倍。80年代初期,蘇聯的GDP達到最高峰,是美國的80%,之後開始下降,80年代末期已經只有美國的50%。


懷疑探索者


1979年時的美國總統卡特與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

1.1979年,美國整體實力略強於蘇聯。在政治上,蘇聯波蘭、匈牙利、越南、敘利亞等盟友,但是已經與中國關係十分惡劣,甚至在1969年與中國在珍寶島發生矛盾;美國北約盟友數量多過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英法完全支持美國,新中國因與蘇聯發生矛盾,態度也傾向於美國,蘇聯獨木難支。經濟上,美國GDP為26321億美元,蘇聯GDP為9016億美元。軍事上,雖然美國經濟總量遠超於蘇聯,但蘇聯點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軍事實力快速拉近與美國的距離,1979年蘇聯擁有軍隊超過400萬,近坦克就有5萬多輛,核武器支出是美國的三倍,軍事實力與美國相差無幾。所以,1979年,美國與蘇聯在軍事上不相上下,政治和經濟方面強於蘇聯。

巔峰時期的蘇聯坦克洪流

2.儘管美國實力略強於蘇聯,卻在美蘇爭霸中採取了守勢。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大大耗費了國力。此外,1973年美國爆發了經濟危機,美國首要的問題是解決國內經濟發展。再加上,當時美國的總統是詹姆斯·厄爾·卡特,有名的溫和派,後來還曾經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反觀蘇聯,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以後,各項改革陷入停頓。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勃列日涅夫推行“勃列日涅夫主義”,爭取在美蘇爭霸中取得上風。蘇聯鼎盛的標誌是1979年出兵阿富汗,迅速推翻了親美的阿明政權。不過,成也蕭何敗蕭何,最終阿富汗成為了蘇聯的墳場!最終蘇聯解體,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阿富汗戰場耗費國力太大,導致國內經濟舉步維艱。

蘇聯軍隊進入阿富汗

歡迎大家討論,1979年,美國在爭霸中採取守勢,是因為實力不濟還是故意消耗蘇聯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