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廣西都安縣:讓貧困戶貸上幾頭牛 走上脫貧路

貸上幾頭牛 走上脫貧路

——對廣西都安縣“貸牛(羊)還牛(羊)”項目實施情況的調查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童 政 周驍駿

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廣西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地處石漠化片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和薄弱的產業基礎為脫貧攻堅帶來巨大挑戰。都安縣按照“企業牽頭、政府扶持、農戶代養、貸牛還牛、還牛再貸、滾動發展”的模式,創新推進“貸牛(羊)還牛(羊)”項目,不僅促進了脫貧攻堅,還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從而把扶貧產業做成了一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文章

“我貸牛了,你貸了嗎?”在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廣西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貸幾頭牛回家養或讓合作社代養已成為很多貧困戶的生產方式,是他們最樂意分享的脫貧經驗。

“貸牛還牛”

新模式結出碩果

都安縣澄江鎮甘灣村金壯源養牛專業合作社位於一片鬱鬱蔥蔥玉米地包圍著的半山腰上。

合作社法人代表叫藍志業,是甘灣村村民。為了改變貧困狀況,藍志業在2016年開始養牛。由於養牛週期長、見效慢,到了年底,藍志業陷入困境。繼續養下去缺少資金,打“退堂鼓”則只能繼續陷於貧困。

就在藍志業進退兩難時,都安縣委、縣政府實施的“貸牛還牛”項目,給他送來了一場及時雨。

在政府引導下,由貧困戶牽頭,甘灣村成立了金壯源養牛專業合作社,通過金融貸款投入30多萬元,建成牛棚600平方米,種植牧草25畝。藍志業作為帶頭能人被推選為合作社法人代表。

“貸牛還牛”是通過小額扶貧貸款資金扶持貧困戶養牛,貧困戶免費從養殖龍頭企業“貸牛”,可自養也可由合作社代養,牛養大後企業按不低於市場價回購。貧困戶還牛後再貸牛,滾動發展。這一模式解決了藍志業等貧困戶的資金短缺難題,使養牛產業走上了規模養殖和健康發展的軌道。

目前,藍志業的合作社存欄黃牛68頭,他自養41頭,為無勞動力、無場地、無技術及外出務工的貧困戶代養27頭。

在地蘇鎮拉棠村,村民韋克指著牛棚旁邊的玉米地告訴記者:“這些玉米都是給牛吃的,一畝地能養3頭牛。”

拉棠村是當地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耕地面積1174畝,人均面積0.65畝。

過去,韋克家裡的旱地只能種玉米,扣除種子、化肥和人工成本後,每畝地每年收入只有260元至300元。政府實施“貸牛還牛”項目後,韋克自家養起了18頭瑤山生態牛,家裡的2畝旱地雖然種的還是玉米,但是“糧改飼”,玉米都成了牛的口糧。

“養牛比種玉米好。”韋克說,18頭牛按平均一頭賣1.3萬元算,扣除貸牛的10.8萬元及草料成本,一年能淨賺10萬元左右。

多方發力

養殖全程有保障

都安“九分石頭一分土”、人均耕地不足0.7畝。“貸牛還牛”的探索實踐,讓都安人看到了在大石山區發展產業的希望。

2017年4月,都安縣印發了扶貧產業貸牛還牛項目實施方案和扶貧產業貸羊還羊項目實施方案,計劃到2019年底養牛達到20萬頭,養羊達到100萬隻,實現“千山萬弄百萬羊”和“戶均一頭瑤山牛”的目標,形成貧困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的穩定長效脫貧路徑。

在都安這樣的貧困地區發展養牛產業,面臨著牛從哪裡來,風險怎麼防,市場怎麼找等難題。

“為了使養牛產業健康發展,我們打造了‘黨委引領+政府主導+企業牽頭+確定貧困戶+技術培訓+金融扶持+修建牛(羊)舍+政府投保+幫扶幹部跟蹤+政府保本、企業回收+冷鏈加工、包裝物流+互聯網營銷+滾動發展’的閉環產業鏈。”河池市副市長、都安縣委書記陳繼勇說。

都安縣政府搭建平臺,整合統籌資金,引進了百旺壯瑤萬頭種牛養殖基地、地蘇大都華牛生態養殖科技示範園、永安澳寒羊養殖基地等企業,保障了充足的種牛和種羊供應。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為了讓貧困戶免費貸到牛,政府利用貧困戶5萬元小額信貸每年所享有的4000元收益金幫助貧困戶購買1頭牛犢或5只羊,養殖週期為12個月,牛(羊)犢本金歸貧困戶所有。

由於實行還牛(羊)再貸、滾動發展,從2018年開始,每個貧困戶飼養牛達2頭以上(或羊10只以上),到2020年後,每個貧困戶飼養牛將達4頭以上(或羊20只以上),4頭牛(或20只羊)的本金都歸貧困戶所有。2020年後,即使撤走扶貧工作隊員,貧困戶也有了4頭牛(或20只羊)的資本金(1.6萬元以上)作為發展金,同時全面掌握了養牛(羊)技術,從而可有力保障脫貧效果。

2017年,都安縣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啟動“糧改飼”工程,鼓勵農戶種植玉米當飼料賣,一年收三季賣給養殖企業或養殖戶。據統計,目前“糧改飼”種植面積已達5.1萬畝。每畝“糧改飼”比傳統玉米種植增收達2600元至3000元,既能增加群眾收入,又解決了發展肉牛(羊)養殖青飼料不足的問題。

對於養殖戶來說,最大的風險莫過於牲畜死亡。為了讓貧困戶吃上“定心丸”,中國人保財險等公司在都安組織開展農業政策性保險工作。都安縣政府整合資金為貧困戶支付保險費用,如果貧困戶飼養的牛犢出現意外死亡,保險理賠完畢後可補領養1頭牛犢,實現貧困戶參加“貸牛(羊)還牛(羊)”項目有保障。

為解決養殖技術難題,都安縣聘請廣西大學和廣西農科院的專家作為養殖基地的長期技術指導員,引進“微生物+”等先進技術、理念和管理方法,實現生態養殖繁育。在牛犢身上植入可追溯芯片後發放給貸牛(羊)貧困戶飼養。在養殖過程中,企業協助畜牧部門為養殖貧困戶隨時提供日常技術指導及防病治病服務。

這些配套措施極大地提高了貧困戶養殖的積極性,促進了養殖產業的發展壯大。不到2年時間,都安縣肉牛從9.27萬頭髮展到近15萬頭,肉羊從69.42萬隻發展到近80萬隻,帶動貧困群眾13072戶54902人,牛羊合作社發展到48家。

一二三產融合

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們要通過‘貸牛(羊)還牛(羊)’項目推動全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種養殖業、冷鏈加工業、物流銷售配送業的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陳繼勇說。

在肉牛(羊)達到出欄標準後,企業按市場定價從貧困戶手中回購肉牛(羊)。如果市場價格低於10元/斤,企業則按保底10元/斤給予收購,由政府對市場價格和收購價格提供差價補貼。

在規模養殖基礎上,都安縣引導龍頭企業廣西都安嘉豪實業有限公司投資3億元建設西南冷鏈倉儲物流中心和牛羊屠宰加工廠,實現屠宰加工和冷鏈倉儲物流一體化,年輸出量達266萬噸,年產值近30億元。

此外,都安縣還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和深圳市寶安區對口幫扶都安的機遇,主動開發深圳市寶安區肉牛(羊)銷售市場,通過都安西南冷鏈倉儲物流中心將深圳市場和都安的肉牛(羊)養殖基地無縫對接,確保銷路。

“根據2017年深圳市寶安區的市場需求和銷售實際,寶安區的消費需求遠遠大於都安的肉牛(羊)供應,可以實現產銷的良性循環。我們的整個產業鏈,能保證頭天晚上瑤山牛在都安進屠宰廠,第二天早上生態牛肉出現在深圳市場的餐桌上。”陳繼勇說。

這些措施實現了“貸牛(羊)還牛(羊)”產業鏈的可循環、可持續性,農戶、企業和政府在贏利上都有堅實保障。一是企業贏利“多點開花”。通過牛犢養殖繁育、生產有機肥、屠宰加工等環節,每頭牛淨利潤為3000元左右。二是貧困戶增收“名目繁多”。貧困戶可以通過“貸牛(羊)還牛(羊)”項目牽牛領羊回家飼養增收,第一年可獲利6000元至8000元,第二年後由於養殖規模擴大,利潤也隨之翻倍增長;可以到肉牛(羊)養殖基地和合作社按勞打工領取工資,解決就業增收問題;可以以股份合作的方式融入合作社,參與合作社收益分紅,拓寬增收途徑;可以將自家土地租借給養殖基地和合作社進行規模化“糧改飼”生產,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增收。三是農業發展“一舉多得”。“糧改飼”、肉牛產業發展改變了大石山區的產業結構,促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了種養結合、產銷對接,構建了養殖、加工、物流的全產業鏈,產業基礎不斷鞏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