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樣理解“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兩句詩?

關中陳鏡



這兩句詩很有意思,代表了古代詩人的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用詩歌來說明或者表達自己態度志向。這裡有雙重語境和雙重性別的特點。

這兩句詩出自張籍的《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招募張籍的是節度使李師道,張籍雖不想去卻不敢得罪他。張籍受到韓愈提攜,二人主張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 自然不肯依附於李師道。張籍有話不直說,通過一首詩一個故事婉轉表示了拒絕。



另一個故事也和張籍有關。唐代士子在參加進士考試前,時興“行卷”,即把自己的詩篇呈給名人,最有名的比如王維當年行卷公主,提前就內定了。當時有個叫做朱慶餘的詩人,投贈的對象,是時任水部郎中的張籍。



朱慶餘平日向他行卷,已經得到他的賞識,臨到要考試了,還怕自己不符合主考要求,因此寫下這首詩:

《近試上張籍水部 》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張籍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也是一首絕句:

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


蘇軾當年曾經想收陳師道為弟子,陳師道以"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為由婉拒。

同為唐宋八大家的曾鞏字子固,是江西省南豐縣人,因此被陳師道尊稱為“曾南豐”。陳師道雖然婉拒了蘇東坡,但後人仍舊把他列為“蘇門六君子”之一。這個故事與“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有幾分相似,但是沒有張籍那麼婉轉,不過蘇東坡並沒有任何怪罪,真是詩人雅話。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關於張籍有這麼個小故事,不知真假,算是軼事。

說張籍非常喜歡杜甫的詩啊,然後就把杜甫的名句都燒掉,然後把灰撿起來和著蜂蜜吃,然後他朋友就問他這是幹嘛。他回答說吃了杜甫的名句,我就能寫出和他一樣的好詩了。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知君用心如日月》這已經被作家當作書名用了,類似的還有《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等等。可見這句話是多麼的好。而如今節婦吟已經被編排成戲曲了,感興趣的可以去聽一聽。





恨不相逢未嫁時,這叫我想起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原本能夠擦出火花的,卻因為年紀的原因不能夠在一起。這如果放在現在,那都不算事。爺孫戀都屢見不鮮了。

話說回來,張籍寫這首詩的大意是“你知道我是有夫之婦,還給我一對珠子。我感謝你的情意纏綿,把它系在我的裙子上。我家的高樓連著皇家大院,我夫君是那的保鏢。我知道你對我的用心似明月朗朗可鑑,可是沒法,我已經跟我的夫君發誓要同生共死了,眼含著熱淚把珠子還給你吧,恨只恨沒有在我未出嫁的時候相逢。”



看了其他回答都是把這首詩理解為男女之事。其實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這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詩,題目《節婦吟》,就是用來明志的。“雙明珠”是李師道用來拉攏作者的賄賂。然而作者經過慎重考慮後通過這首詩委婉的拒絕了對方的要求,就像一個節婦一樣守住了自己的立場。 作者以節婦來維護自己的聲譽,可見詩的妙處。

文|一生最愛古詩詞


詩詞例話


如今,說到“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兩句詩,通常被拿來形容錯過的愛情。已婚的女子面對上來求愛的男子,十分惋惜地告訴人家,真是抱歉,我已經嫁做人婦。相逢晚矣,若是在很多年前,我未嫁,你未娶,我們倆,也許能成佳話。

看這詩句,期期艾艾,雙目垂淚,十分的真情實意。所以,這是已婚女子寫給情郎的詩嗎?

如果這樣理解,就真的大錯特錯了。

這首詩叫《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作者是張籍。張籍是何許人也,歷史上有些有名氣,又不若同時代的作家那麼有名。但他的師父在歷史上的名氣比他大得多——韓愈,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在朝廷上身居要職,自然有自己的小團體,而張籍作為韓愈的大弟子,自然是“韓式小團體”的忠實維護者。因此,當韓愈在廟堂之高反對藩鎮割據的時候,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就不樂意了,不樂意就要有所行動,行動的第一步就是拉攏自己的黨羽。李師道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們。韓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轉地加以勸阻,李師道不但不沒有悔改,還把拉攏人心的手伸到了敵人的堡壘下——也就是張籍。

張籍作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分裂的堅定主張者,當然不會接受李師道的拉攏,然而怎麼拒絕,是一門藝術。

於是,有了這一首流傳千古的名詩《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詩詞大意通俗易懂,簡單明瞭,大致譯文是這樣:

你明知我已經有了丈夫,還偏要送給我一對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纏綿,把明珠系在我紅羅短衫。

我家的高樓就連著皇家的花園,我丈夫拿著長戟在皇宮裡值班。

雖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無遮掩,但我已發誓與丈夫生死共患難。

歸還你的雙明珠我兩眼淚漣漣,遺憾沒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這首詩由漢樂府《陌上桑》、《羽林郎》脫胎而來,但寫得更加委婉。漢樂府的表達是這樣的: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舊,貴賤不相逾。多謝金吾子,私愛徒區區”。

讀這兩句朗朗上口的漢樂府,當真能感覺得到女子的爽利與真情,而張籍寫的不一樣。

他用前幾句鋪墊,深刻地表達了自己經歷了十分複雜的思想鬥爭,而且對送來的“明珠”,即李師道的橄欖枝十分感激,因為感激,甚至日日把明珠系在身上天天帶著。我對你的青睞也的確是歡喜不已,日思夜想。然而,我已經有了夫家(暗指已有的立場)。我知道你的心十分的真,這真誠可比日月,可比山河。然而,我沒有辦法。是的,我沒有辦法了,說好和丈夫同生共死,少一年,少一天,少一個月,少一個時辰都不行。我只能含淚把這珠子還給你,十分惋惜痛心地守住我的貞潔。明珠誠可貴,良人價更高。若為夫君故,二者皆可拋。

你的真心真意,我十分的重視,然而我也有我的原則和立場,我是一個君子,我要堂堂正正,不能被榮華富貴迷亂了眼睛,改變了心志。這樣寫,既保住了對方的顏面,又表達了自己的立場。當真是妙極了!

所以李師道看完之後,十分感動,對張籍也無可奈何了。

全詩通讀下來,不僅坦蕩的君子形象讓人印象深刻,詩句中細膩的描寫,委婉曲折的文字也是讓其得以流傳千古的重要原因,藝術價值之高,令人讚歎。

中華文化的文學瑰寶浩如煙海,是我們終其一生也無法探尋完畢的!

本文由【訊飛快讀】小程序用戶創作推薦,關注【訊飛快讀精選】頭條號可收聽全文~


訊飛快讀精選


這兩句詩原本與愛情無關,卻惹得人們對愛情浮想聯翩,出自唐代詩人張籍《節婦吟》。

《節婦吟》 (唐)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戟:一種古代的兵器。

明光:本漢代宮殿名,這裡指皇宮。

如日月:光明磊落。

譯文:你知道我有丈夫,還贈我明珠,感謝你厚愛,將明珠系在紅祅裡,我家高樓連著皇宮,丈夫在皇宮裡當差。

知道你對我有情,但我發誓與丈夫同生死。流淚還你明珠,遺恨我未嫁時遇你。一言以蔽之:我有丈夫了,公務員,就算你我有意,也別再糾纏。

張籍為何寫這首詩呢?

副標題“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是寫給李師道的,時任淄清節度使,山東一帶地王,中唐藩鎮割據,李師道欲拉攏張籍為我所用,但張籍不想,又不能硬碰硬,於是寓拒絕於情詩中。

詩外之意,借節婦之事表達婉拒之意,也就是說我誓死侍奉唐皇,不願意投靠你李師道。是為了保命保氣節,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委婉方式,顯示了作者忠於朝廷、不被藩鎮高官拉攏、收買的決心。誰知張籍雖無意,卻被有情人讀成愛情詩,大有相見恨晚,遺憾終身之感。

然而仔細解讀,會覺得很有意思。

女子是有所動心的,對贈珠男子是有意的,否則怎能將明珠藏於衣內,隨身攜帶。

為何又流淚還珠?因丈夫皇宮當差,夫妻發誓同甘共苦,女子或畏於丈夫權位或感於丈夫不離不棄,再三思量,垂淚拒絕,怪就怪相見恨晚,有緣無份了。女子還是禁住了誘惑。

“發乎情,止乎禮”,女子雖有所動心,但還是能堅持了原則,恪守婦道,堅守氣節,從一而終,所以贊女子為節婦。

明朝初年有個叫瞿佑的人,也寫了一首《續節婦吟》“妾身既嫁家室全。十載之前父為主,十載之後夫為天。平生未省窺門戶,明珠何由到妾邊。還君明珠恨君意。閉門自咎涕漣漣。”

張籍的詩,拒絕算是光明磊落,情有可原,而這首詩不免畫蛇添足,過於矯情,笑料罷了。


一綠浮芳



這意思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意思一樣。本來相愛的人應該在一起的,因為種種的苦難,沒有在一起,卻留下了無限的傷感,悲痛,無奈!等有一天偶然相遇了,自己卻是有夫之婦!是該高興呢?還是痛苦呢?

雖是無比愧疚,這卻不能怨誰!人生有八苦,其中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和求不得苦這種情形下就嘗得清清楚楚!

愛情可以有,但千萬不能執著!保持平常心就好!!


學佛小課堂


這句詩,從字面上來理解,是以一個女子的口吻回絕了一個對她有愛慕之心的男子,並且表示了對他們之間錯過的遺憾,定位當屬閨怨詩一類。那麼它的含義僅限於此嗎?

其實這一句出自唐代張籍的《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看到“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時,就明白這首詩必是蘊含深意的。

李師道何許人?他是唐代藩鎮割據時期權勢滔天,炙手可熱的平盧淄青節度使。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張籍就是他當時的拉攏目標之一。而張籍是韓愈的大弟子,他的主張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分裂的立場一如其師。所以張籍根本不為所動,但是他又不能得罪激怒李師道,於是他慎重思慮過後,給李師道回了這首《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通過這首詩,張籍婉轉的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既回絕了李師道的拉攏,又巧妙地保全了自己。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明珠”是當時男女定情所用信物,這裡表示李師道為拉攏張籍,不惜豪擲重金。"大人您明知道我是有志之士,有主之臣,卻還要引誘我改變意向。"語氣中頗含責怪之意。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我非常感激大人您對我的賞識,不敢怠慢了這份知己之意。”此句語意一轉,表現了對“纏綿意”的感激之情,猶豫珍惜之意。百轉千回的心思,十分值得玩味。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明光”本指漢代宮殿,這裡用來借指唐宮。“只是我所忠誠的主上所在唐朝中央,我永遠是唐朝的士大夫。”這句說起了張籍自己的情況,為表明心志作鋪墊。

知君用心同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我知道您對我的看重賞識,非常希望我為您效忠。可是我早已明志,與唐朝國運相生相亡。”前一句再次感謝對方、安慰對方,後一句斬釘截鐵表明心志,更顯得自己立場堅定,不論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不得不回絕您的賞識,請您收回禮物。可惜我沒能在志向為立時遇見您。”以深情作結,一邊流淚,一邊還珠,而言詞堅決。

此詩貴在以情動人,張籍自然描摹了女子經歷複雜內心鬥爭時的言辭和心理,語言雖然委婉曲折,立場之堅定、心志之明朗卻可窺一斑。據說讀了這首詩後,連李師道本人也深受感動,便不再勉強。


古風逸聞錄


“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這兩句詩出自於中晚唐詩人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全詩描述了一位已婚女子接受到他人情深意切地追求時,內心纏綿煎熬的心理活動,這兩句也是全句的點睛之筆。“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說明了女子非常感激和感動追求者的良苦用心和深情表白,但是自己已經是有夫之婦,於情於理都要對自己的丈夫忠貞不渝,不能逾越道德的界限,只好拒絕追求者的曖昧和回應。

這兩句詩也說明了在愛情裡,遇到的時間和先後順序很重要。我們一生可能會愛上很多人,但是在對的時間只能有一人攜手同行,愛一個人的時候就要一心一意,至此不渝。



小詩大影



這首詩是張籍為了委婉拒絕節度使李師道的拉攏而寫,以一個貞潔女子的視覺,說明了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高潔品格。原本與愛情無關!

不過現在也有表示情深緣淺的遺憾的意思了!


為花魂舞


古人都是以詩寓意,用心寫詩,以文言志,借物抒情。本來此詩是作者表明政治立場的詩,被後人曲解為情詩。借節婦之口,委婉拒絕拉攏,表明氣節和立場。善巧應對。真不愧為韓愈之高足。作者文才之高妙,品格之高潔,加之應對政敵策略之高超,實為後人讚歎。當然在當今物慾橫流,情感氾濫的開放時代,真的有潔身自愛之節婦,真以此詩作楷模,亦可稱為傳奇,更應受摩拜了。


普照2


這是堅守做人道德底線的典範。

這是痛徹心肺的恨呀,命運為什不讓我在姑娘時遇見你。那樣我們就可以舉案齊眉共白頭。

意思是我們有情無緣。我已經是別人的媳婦,我和你只能形同擦肩而過的路人。

說明即便是真正的愛情,也不可以突破道德(做人)的底線。

這是給當代那些借“愛情”之名,見異思遷,拋棄結髮妻子的敗類,一記最響亮的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