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這個姓氏該有多尷尬啊,孩子寧願隨母姓也不願隨父姓!

姓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人血脈延續的標誌性符號。對於姓氏的作用,古人已經說得很明白,最初,姓與氏是各有作用的: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秦漢以降,姓與氏才合二為一,其功能仍為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

這個姓氏該有多尷尬啊,孩子寧願隨母姓也不願隨父姓!

無姓之人猶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但是,與我們相鄰的日本,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平民們是沒有姓氏的,姓氏是上層階層人士才有的特權。直到1870年(清穆宗同治九年),為了徵兵、徵稅、製作戶籍等的需要,明治天皇頒佈了《平民苗字容許令》,容許包括以前不準擁有姓氏的平民在內的所有日本人擁有姓氏。

農村有句老話,叫“站不更名,坐不改姓”,由此可以看出,姓氏之於人,是多麼重要。但是,由於時代的發展,歷史上的有些姓氏在今天的語境中往往會給人帶來一些尷尬,因此,有些人竟然想用改姓來規避這一尷尬。這在守舊的老輩人看來,主動放棄自己的姓氏,是背祖叛宗的不良之舉。但是,在古代,人們會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被迫改姓的,這其中有兩個最主要的原因,一是避諱,二是避禍,三是避恥。

這個姓氏該有多尷尬啊,孩子寧願隨母姓也不願隨父姓!

[避諱]史上因避諱而改姓的例子非常多。東漢明帝叫劉莊,為避聖諱,姓莊的就改姓嚴。如西漢辭賦家莊忌,到東漢明帝時即改稱嚴忌。到魏晉時期,有一部分姓嚴的人又恢復姓莊。又如唐玄宗李隆基時,因“基”、“姬”同音,姓姬的避諱改姓周;“隆”、“弘”音相近,姓弘的改姓共。

[避禍]避禍即躲避災禍,躲避仇人,躲避迫害。在封建專制主義的淫威下,動輒滿門抄斬,株連九族。這樣,同姓人遷地改姓,以求免受牽連。如戰國時有一個遊俠叫田光,他出謀劃策,讓荊軻去刺殺秦王。後來,秦滅燕國,田光的子孫為了逃避秦王的迫害,就姓光了。再如清朝武將年羹堯,當他被雍正皇帝削官奪爵,被迫自殺,他的後裔很害怕,為避禍就改姓為“生”了。

這個姓氏該有多尷尬啊,孩子寧願隨母姓也不願隨父姓!

[避恥]“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句成語。慶父乃歷史上有名的一再製造內亂的人,先後殺掉兩個國君。因他犯有弒君之罪,後代恥於與之同姓,便改姓孟。

因避諱、避禍而改姓,往往與原姓有某種聯繫。一般而言,因避諱而改姓,大多取字意相近的,如莊與嚴、恆與常、慶與賀、敬與等;因避禍而改姓,大多取音同,音近或字形相近的,如仇與求、伍與五等。

今天老黃重點要給講講敬姓。敬姓也是個古老姓氏,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玄孫姬敬康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苑》記載:“敬,黃帝玄孫姬敬康之後。”另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有敬君,原陳厲公之子陳完,諡為敬,又叫田敬仲,其支孫以諡號為氏。”

這個姓氏該有多尷尬啊,孩子寧願隨母姓也不願隨父姓!

但是,後來因為避諱,敬姓被迫改姓。宋朝名臣文彥博的祖先本姓敬,後晉時要避“兒皇帝”石敬瑭的諱被改成敬字的一半為“文”;改回之後,又遇到宋太祖趙匡胤的爺爺叫趙敬,只好繼續“文”下去了。

同為敬姓後裔,另一支敬姓因避石敬瑭之諱而改成敬字的另一半為“苟”。石敬瑭做後晉皇帝期間,朝內有個大臣姓敬,衝了皇帝的名諱,再加上這個敬姓大臣得罪了皇帝的近臣,遭到陷害,被定了罪,朝廷下令,這才迫使敬姓改“敬”為“苟”。為免遭殺戮,保留"敬"姓血脈,"敬"姓大臣含淚招來宗族親人,忍辱減"文"留"苟",改姓為"苟",並連夜讓家人逃亡各地。如今,苟姓人口大部分分佈在湖北、河南、甘肅、陝西、四川等省。

這個姓氏該有多尷尬啊,孩子寧願隨母姓也不願隨父姓!

姓氏本來是很神聖的,但是,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的交際圈與工作圈越來越大,身處某些特殊環境,面對陌生人群,一些姓氏確實也會當事人帶來不少尷尬。所以,前些年才發生河南某地的苟姓村民到當地公安機關集體要求改姓的新聞。

之所以鬧連祖宗的姓氏都不要的地步,村民們也是有一肚子苦水的。有人稱因為做生意,經常外出,公眾場合熟人出口介紹時,他和聽者都感到很彆扭,有人還以為介紹人在開玩笑呢,不知該如何稱呼,十分尷尬。有時買東西開發票,很容易被寫成“狗”姓,讓他感到很氣憤。

這個姓氏該有多尷尬啊,孩子寧願隨母姓也不願隨父姓!

還有人吐槽說,尤其是現在這個人們聯想思維非常發達的朝代,姓"苟"可苦了娃娃們,孩子長大了介紹對象時,女方一聽男方姓苟,先是"撲哧"一笑,接著就是搖頭。特別是上學的孩子,經常受到其他同學的變相辱罵,搞得同學之間關係緊張。有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裡哭著和爸爸、媽媽商量要改姓媽媽的姓,不再姓爸爸的姓。

不僅僅是現代,古人的苟姓族人也有改姓的,比如,2012年,西安發掘出一座唐朝古墓,墓誌銘上記載了此墓的主人名叫荀曾,是唐朝的一位高官。墓誌上還記載著,荀曾本來就是姓苟,後來因為此姓帶來種種不方便,於是就在苟字上加了一橫,變成了“荀”。

這個姓氏該有多尷尬啊,孩子寧願隨母姓也不願隨父姓!

其實,改姓大可不必,姓氏本身就是一種符號,別人的不理解與調侃只能說明他們的無知與低級,一笑而過,心自安樂。我就有個不大的朋友圈,總共就十來個人,其中就有朱姓、楊姓、牛姓與馬姓,每當聚會清點人數時,一句“朱馬牛楊(羊)都到齊了,可以開餐了”,大家只是相視一樂,這種並不無惡意的調侃,無傷大雅的。

雖然苟姓在現實交往中會給帶來一些不便,改姓是不少人無奈的選擇。但是,只要內心強大,姓苟姓牛又如何?看看咱們總局的苟大人,活得比你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