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人類不馴化猞猁、獰貓、藪貓等野生貓科動物為寵物?

葉鏘鏘


首先,現在社會提倡的是保護野生動物,法律也禁止個人飼養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其次,飼養野生動物耗費不小,其費用不是一般人能夠負擔的起的,就算你負擔的起,也沒辦法給動物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它正常的生活和成長。

最後,貓科動物是很難被馴化飼養的(動物園和研究機構除外,即使在這種地方,它們也是被關在籠子裡,而不是和人生活在一間房子裡),它們和人的關係與狗和人的關係完全不同。狗的社會性比較強,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會給自己的地位定位,而貓不會,貓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對人沒有那麼依賴,它們的獨立性也比較強,很多時候並不喜歡和人相處,對同類也是如此,大多數的貓科動物都是獨居的,只有在發情期才與異性接觸,並且它們具有強大的領地意識,在野生環境下對同性是排斥的。對它們而言,人類只是一個夥伴,而不是主人。家貓已經和人類在一起幾千年了,經過了很多代的繁育,骨子裡仍然帶著獵手的本能,野生的貓科動物更是如此。

我們也經常在網上看到國外有人飼養猞猁,獰貓,藪貓,甚至美洲獅,但那大多數是專業人士領養的出自救助站的動物,它們往往在很幼小的時候失去母獸的保護,甚至受到傷害以致無法重歸自然。我個人認為,大多數的貓科動物的自然屬性令它們無法與人類正常的生活在一起。

寫的不好,想到哪說到哪,歡迎朋友們指導。


大畫兵器


馴化一種動物,是要花很長時間的,而且要有馴化的條件和可能性。人類養狗的歷史約一到三萬年,養貓的歷史約8000年,馴馬歷史有6000年。可以看出,馴化都是在人類史前階段完成的。就是說這些動物在很長時期內和人類有共同生活的記錄,也就是說,其習性上有較多和人類可以相容的成分,不至於在馴養初期就因不適應而死。可見馴養一種動物不是心血來潮就能辦到的。現在仍是野生的貓科小動物,最大的可能就是一直沒法馴養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