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樑建章版美食點評,對美團的“反包圍”?對米其林的班門弄斧?

2016年12月22日,攜程旅行APP7.0版本發佈會在上海舉行。值得關注的是“攜程美食林”正式亮相,梁建章罕見地為新推出的美食點評服務站臺。

從名稱到推出的時間點,攜程美食林不能不讓人想起大名鼎鼎的“米其林指南”。

米其林在中國的“班門弄斧”

《米其林指南》誕生於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期間。福特老爺子的汽車生產流水線1913年才問世,米其林兄弟居然在世人不知汽車為何物時看到“這東西“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前景,預見到越來越多的人會“生活在輪子上”。他們要把米其林輪胎的服務網點開遍世界,還要為自駕旅客提供地圖、加油站、旅館、美食等方方面面的指南。

《米其林指南》最核心的部分是對優質餐廳的評價。歷經百年,逐漸形成包含3個星級的評價體系:

一星:優質美食,不妨停車一試;二星:出色烹飪,不妨繞道前往(但花費不低);三星:巔峰廚藝,值得專程前往(一生去不了幾次,但一定要去幾次)。

為了維護評鑑的中立與公正,米其林評鑑員喬裝顧客進行暗訪,以便了解店家真實的服務水平。

《米其林指南》的拓展異常謹慎,用了100年,全世界懸掛“米其林星級”的餐廳只有2000多家,其中“三星”只有100多家。

2005年,105歲的米其林才登陸美國,紐約、舊金山、芝加哥版陸續面世;2007年,米其林在亞洲的第一步踏在日本,隨後又進入香港、澳門。

2016年,116歲的米其林終於來到“舌尖上的中國”。在9月21日發佈的《米其林紅色指南上海2017》中,26家中外餐廳“摘星”(三星1家、二星7家,一星18家)。

梁建章版美食點評,對美團的“反包圍”?對米其林的班門弄斧?

出人意料的是,米其林來到上海收穫的質疑多於喝彩。

所有的吐槽可以歸納為兩類:

一是口味。也許因為派出評鑑員大多來自港澳,“米其林上海指南”中粵菜比例偏高,上海本地特色餐廳沒有獲得應有地位;

二是價位過高,不接地氣。例如“大董”環貿、越洋兩家店摘得一星。但“大董”的價格你懂的,抱著“停車一試”的心態去用餐,會被賬單嚇到的。#王健林除外:不貴,才5億!#

有百年曆史的米其林來到有千年飲食文化傳統的中國,似乎有些班門弄斧了。

但憑米其林的聲譽,不應懷疑其出發點是公正的。再說《指南》是給“老外”看的,原本就難入本地人法眼,何況是挑剔的上海人。

是什麼“刺激”了梁建章?

梁建章版美食點評,對美團的“反包圍”?對米其林的班門弄斧?

梁建章(左二)在發佈會現場,來自虎嗅

攜程發佈“美食林”在“米其林”入滬三個月之後。據說這個項目已經搞了很久,在攜程內部被稱為“食美林”,看起對標的就是米其林。

在正式發佈時變更為“美食林”,或許因為讀起來與“米其林”相似度更高。

《米其林上海指南》的發佈加速了“美食林”的出籠。若非米其林高調入滬,梁建章也不大可能為旗下這款成熟的產品站臺。

作為地道的上海人,梁建章想的可能是:到了我碼頭,你北都找不到,還要指南!

由於歷史的原因,米其林實質上是為歐美人提供的美食指南,與中國人的口味偏差很大。這給了梁建章與米奇林對壘的底氣。作為中國公司,攜程無疑更瞭解“華人口味”及飲食偏好,比如喜吃熱食,對生冷耐受力差等等。梁建章表示:“攜程有這個實力,不想靠美食林賺錢,只希望每位旅客吃得好。”

除了米其林,加速攜程美食林誕生的還有美團。

虎嗅2016年12月12日文提到“側翼”這個概念(如社交是阿里的側翼、電商是騰訊的側翼)。側翼往往對應著某家公司的“弱項”。

對攜程與美團來講,前者的側翼是美食,後者的側翼是酒店預定。旅客出行,最大的花銷是行和住,食與購緊隨其後。

美團從“食”出發,意圖蠶食“行”,等於是在包抄攜程的側翼。攜程從“住”起家,如今在“食”上發力,是對美團的反包抄。

美食林雖然不打算直接賺錢,卻可與已經進駐的百度糯米產生協同效應。至少在國內,入選攜程美食林的餐廳多半會成為糯米的合作伙伴。

有意思的是,“美食林”網上招聘廣告中的一些職位是“美團專享”的,意即專挖美團員工!

虎嗅12月12號文還提到一個觀念:海外是所有中國公司的側翼。美團在海外的能力弱於國內,攜程美食林將有半數以上的餐廳位於海外……

意在沛公?

上線餐廳點有些出人意料,做了17年酒店預訂的攜程,上也要上酒店點評呀。

2012——2015年,攜程酒店預訂間夜數分別為2800萬、4100萬、6700萬和9400萬。如今,去哪兒、藝龍的訂戶數據也到了攜程手裡。

僅2015年攜程系就獲得約2億間夜的酒店預定數據。還有數量龐大不知多少倍的用戶行為數據,如頁面停留時間、瀏覽/收藏了哪些酒店及發表的評論等。(財報僅露同比增長率,間夜數為推算)

梁建章版美食點評,對美團的“反包圍”?對米其林的班門弄斧?

旁觀者可以想到,梁建章亦當早已想到,為什麼攜程不做酒店評級而去做美食?

首先,米其林與餐廳沒有業務往來,而酒店是攜程的供應商。

其次,米其林指南已經樹立良好公眾形象,即便被吐槽(如上海版)也沒有人質疑“收了黑錢”。

五星制酒店星級評定體系實施多年,影響力根深蒂固,攜程如果另起爐灶搞評級將影響旅客流向、改變利益格局,“失意者”的怨言會讓公眾對攜程產生質疑,搞不好還會出現酒店“聯合抵制”。

儘管與入駐商戶有“魚水關係”,但互聯網平臺的評級/推薦卻非做不可,不能為了避嫌就不滿足廣大用戶的需求。淘寶早已建立了賣家評價體系,Apple Store則有多個榜單和推薦。

其實,攜程APP裡早已有對酒店的評價,稍熱門些的酒店有數千條點評。還從衛生、環境、服務、設施四個方便給酒店打分。

有了多年的積累和龐大的數據,攜程如能打造有影響力的酒店、餐廳評價體系,將在OTA生態中取得更大影響力,為用戶提供更好服務。當然也意味著更好的經濟效益。

“美食林”有可能是酒店評級服務的先導,以餐飲點評積累經驗、樹立口碑,待條件成熟再拿出攜程的評級。#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但是,如果現在就問攜程高管,得到的答案也許是:攜程現在無意涉足酒店評價。

借鑑米其林,拿出2C的酒店評級

何為五星酒店?除了價格,普通人難以說清“五星”與“四星”差別在那裡。

而且,五星酒店標準與顧客體驗多有脫節。比如必須提供三種語言的服務、必須設有商場、必須有背景音樂系統、室內滿鋪高級地毯或優質木地板、商務樓層客房內要有傳真機……林林總總不下百條。滿足不了這些,酒店再舒適愜意也不能被評為“五星”。

“五星級標準”對酒店設備、規模、服務、管理的硬性規定,是在告訴從業者,符合什麼樣的標準才能算是一間五星酒店。它與醫生、律師、會計師執業資格一樣,屬於行業內認證,屬於2B的範疇。

普通人知道註冊會計師牛卻說不清牛在什麼地方。

而像米其林指南卻是從食客體驗出發給出言簡意賅的建議,如“值得停車一試”、“值得繞道前往”,是2C的。食客不需要知道廚房面積、有沒有冷庫、洗碗間位置是否合理等事項,那些是餐飲業內部管理標準。

假如攜程或其它中國公司推出“米其林式”的酒店評級,不妨也簡簡單單地分為一星、二星和三星:

一星,乾淨、衛生、交通方便、基本服務俱全(Wifi、早餐等)。能夠經濟實惠地解決差旅住宿,最好有一兩項值得旅客回味的特色(比如獨特的裝修風格)。

二星,適度彰顯尊貴。讓坐頭等艙出行的高管享受與身份相稱的住宿服務,假如用於接待則表現了對貴客的充分尊重。

三星,住店本身成為出行的重要目標之一。如迪拜帆船酒店、拉斯維加斯四季酒店或者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