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小孩子從小由姥姥帶大,為什麼還是愛爺爺奶奶比姥姥姥爺多呢?

YY麻辣媽咪


從血緣關係上來說,姥姥、姥爺、爺爺、奶奶與孩子的血緣關係是一樣近的,並且,我並不覺得血緣是造成遠近親疏的直接原因。

小孩子一般會和兩類人更為親近,一是長期的貼身照顧者,給孩子蓋被子、穿衣服、梳頭髮、洗澡、刷牙、餵飯……打理孩子一切近身事務,並且陪伴在孩子身邊的人。


二是討喜者,幽默風趣,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和孩子一起玩得很high,孩子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不會被管教、要求、批評、限制,這樣的討孩子喜歡的人。

有的時候,孩子更喜歡第二類人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為貼身照顧者,在長期打理孩子飲食起居的同時,勢必對孩子有所要求和限制。

例如,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控制孩子的零食攝入量,生病的時候餵食孩子並不愛吃的苦藥湯,不給孩子買棒棒糖是為了蛀牙不再發展,督促怕麻煩的孩子每天睡前刷牙,孩子還沒有玩盡興就被拉回家,不論是因為時間太晚了,還是因為耽誤吃飯或是拉大便的時間了……孩子畢竟是孩子,任你再講道理,在孩子心裡都不會真正明白,孩子明白的只會是心裡不高興了,總有個人管著自己。

而如果這個時候,恰巧有個特別會討喜的爺爺奶奶,想吃什麼都給買,不想回家就一直玩,累了怕麻煩就不用牙刷漱口,吐兩口水就了事……總之以孩子高興為終極目標,從不對孩子說不,在孩子眼裡那簡直是救世主來了,沒有不讓孩子更愛的理由。於是乎,貼身照顧者就有種受累不討好的感覺。



從問題來看,孩子從小是由姥姥帶大,爺爺奶奶在沒有帶孩子的情況下,對孩子的接觸肯定是少的,在少有的接觸中,作為老人捨不得對孩子管教和限制也是人之常情,總希望不在身邊的孫子(孫女),在短暫的相處時光中能帶給孩子更多的快樂。

於是乎,就出現了這種問題,孩子從小由姥姥帶大,還是愛爺爺奶奶比姥姥姥爺多些。作為成年人,放平心態就好,筆者的媽媽,孩子的姥姥,也是這種吃力不討好型的。

孩子小的時候,我做了全職主婦,我的媽媽來我家幫我帶孩子的時間遠比爺爺奶奶要多,但並不討喜,大部分的時間用在了幫我洗衣、做飯、收拾廚房、採買生活品、做家務上了,孩子的貼身事務以筆者為主。

姥姥並不像奶奶一樣,只要見到孩子的時間全部用在和孩子玩耍上。姥姥受累,也未必討喜孩子,是早就料到的了,姥姥也從不計較這些,她覺得只要幫女兒減輕家庭負擔就好,更不會指望外孫女長大後能對她有所回報。真正愛孩子,就不要計較孩子更愛誰多一些,不圖回報,一個和睦的家庭氛圍,家長良好的心態,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更多人的愛,是有利無弊的。


靜WYZZ


誰告訴樓主會這樣的呢……

我就是從小跟著姥姥姥爺的,爺爺奶奶沒管過。上學時有好吃的自己不吃都要早早出門先給姥姥姥爺送去再去上學。姥爺年紀大了我會給他洗腳,姥姥沒法動了我會給她清理屎尿,在他們生命中最後的時間裡我都盡全力照顧,最為外孫女我做的遠遠比孫子們多得多,但我仍舊開心,再累的時候看到姥姥姥爺跟我聊天我都超級知足。至於爺爺奶奶,他們知道對我付出的不多,爺爺去世前我給他掃地拖地他都會哭起來,後悔沒有好好對待我。爺爺去世時我一滴眼淚沒掉。如今我已至中年,常能在夢中見到姥姥姥爺,回憶中的美好總是偶爾浮現,我也會跟孩子們聊起我的姥姥姥爺,告訴他們,曾經我有那麼好的姥姥姥爺,我的童年因為姥姥姥爺格外溫暖而多彩。而爺爺未曾入夢過,奶奶今年83歲了,雖然我父母在照顧,但我基本不會想起她,沒那麼深的感情。作為晚輩,我姓什麼與我跟哪邊的長輩親沒有任何關係。曾經有人跟我婆婆說,你不用管孫女,你不管你兒媳婦父母就管了,以後孩子還是管你叫奶奶跟你親。我婆婆照做了……現在孩子對她奶奶跟對小區裡見到的老人一樣,很禮貌。


不知道啊不知道


我兒子就是從小由姥姥帶大的,最喜歡的就是姥姥姥爺。

他爺爺很久不回來一次,來了也不抱抱他,我兒子也不喜歡跟他爺爺玩,也壓根沒什麼感情。婆婆忙自己的事情,什麼時候都是隻顧自己吃喝玩樂,心情好了抱一抱,心情不好自己睡大覺,抱的時候,兒子也跟他玩,不抱,兒子也不找她。

沒有什麼一定的,更多的是從小跟誰多,心理跟誰親。看不起那些明明沒有付出什麼,卻總是拿著“血濃於水”來道德綁架的道德婊,孩子小的時候你們不帶他不疼他,現在孩子長大了省心了,你們過來表疼愛了,哪裡有那麼好的事情?

我會告訴我兒子,你是姥姥帶大的,那麼多個困難的日日夜夜,都是姥姥陪在媽媽身邊,所以你長大了,將來一定要好好疼姥姥姥爺。至於爺爺奶奶,我不會教他,他想跟她們親,我也不會攔著,畢竟是他的爺爺奶奶。

評論裡的鍵盤俠不要瞎逼逼了,我月子裡,婆婆沒有照顧過我一天,沒有給我做過一頓飯,我上班沒人看孩子,請她請一天假,她都不樂意!你們怎麼知道我沒讓她帶?她不願意!她得打牌逛街呢!

這話我不僅敢當著我老公的面說,當著公公婆婆的面,我照樣說!他們做沒做過,自己心裡清楚,我這麼說,他們沒話反駁!因為我說的是實話!

就我自己來說,從小我的爺爺奶奶就沒疼過我,最疼的是他們的孫子,我作為孫女,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沒我的份,相反的,有一點好吃的,我姥姥都會給我留著。

所以直到現在,我和我的爺爺奶奶都不親。偶爾逢年過節跟著爸媽一起去看他們,但是平時我是不去的,去也就是在那裡坐坐,不見面也沒什麼感覺,也不會思念他們。

孩子到底跟誰親,大部分是來自日常的陪伴,感情的積累。小部分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我每天辛苦上班,在家幫我帶孩子的,是我的父母。我自然會教給他們,誰才是他更應該孝順的人,而不是某些人在孩子小難照顧的時候不聞不問,長大了再給點零花錢說幾句好聽的話來坐享其成。

有付出才有回報,血緣是血緣,但是血緣並不會凌駕於一切之上。沒有感情基礎的血緣,也不過如此而已。


婦產科女司機颯姐


我不太同意樓主的觀點。

孩子是最單純也是最現實的,誰帶的多他就和誰親,如果真是姥姥姥爺帶大的,那肯定和姥姥姥爺親,不會和爺爺奶奶親。

不僅是這樣,如果爸爸媽媽在外打工,一年都見不上一面,這種孩子長大了,連父母都不會親的。

我堂弟的女兒,一直是她奶奶帶大。堂弟兩口子在廣州打工,每年就過年回去一下,雖然每次過年回去都給孩子買玩具,零食,新衣服,但不親就是不親。

孩子連媽媽都不肯喊一聲,堂弟老婆想給孩子洗澡,帶孩子睡覺,那孩子哭的厲害,壓根兒不同意。

堂弟兩口子心裡也難過,自己也哭了。但是孩子才幾歲,她所有的反應都是最真實的。

所以留守兒童苦啊,打工的父母也難。



也許是閒話


我們家就是跟姥姥親,身邊好多也是姥姥帶大跟姥姥親,為什麼跟爺爺奶奶親跟所謂血緣無關,說血緣的沒理解什麼叫血緣,你的意思是父親比母親血緣近?明顯事實是如果父母真有血緣遠近也是母親更近,母系遺傳更穩定可靠,不理解的去看遺傳學就可以了。你要說傳統還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第一個雖然好多姥姥雖然帶孩子,但因為傳統原因自己都喜歡在孩子面前說你不跟我家姓,不是我老✘家的人,吧啦吧啦類似的話,孩子又不是傻子,你老這麼說怎麼可能跟你親,他在你這沒有歸屬感,包括有些媽媽們也喜歡說,你以為是開玩笑孩子不覺得,我老公侄子就是他外婆帶大的,他對外婆很親,有一次我們去他外婆家,他進去就拿東西給我們吃,還說到他家了,這時我嫂子就用嘲笑的口吻說,怎麼是你家,你又不姓李,你覺得孩子心裡會怎麼想,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我又不姓✘,所以只有跟我一個姓的才親,所以這種就是媽媽外婆自己作的。所以我從不讓我媽這麼說我寶寶,每次她一想說類似的話我就警告她,你說這樣的話多了小心孩子不跟你親。第二個原因就是許多爺爺奶奶也喜歡挑撥孩子,經常說一些你是我家孫子啊所以要跟我親類似的話,不止外婆在他們眼裡不如他們親甚至媽媽都不如他們親,因為孩子是老✘家的,雖然他們說的有挑撥嫌疑,但是加上上面外婆媽媽也有類似的話會讓孩子相信,後果就顯而易見了


莜莜6633


一般來說,孩子小的時候誰帶的多,就跟誰親。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照顧者與孩子的相處方式不同,孩子的親近程度也會不同。這和孩子有沒有良心無關,和孩子的感受有關。

比如我認識的一位奶奶,從小一個人盡心盡力照顧孫女長大。按理說,孫女應該跟她很親。可是因為奶奶脾氣比較急,孫女不想吃飯,不想叫人,題目做錯,奶奶都會批評、指責,而且說的話比較傷人,所以孫女越大,和奶奶越不親。

我們家也是這種情況。奶奶和外婆一直輪流照顧小樣。小時候小樣和她們一樣親。

但是1,2歲開始,小樣有了獨立自主的意識後,奶奶干涉多,批評多的方式,和外婆以鼓勵為主,尊重小樣的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樣和外婆的關係,明顯比和奶奶更親近。

其實我們當孩子的時候也一樣,父母再怎麼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如果總是用嘮叨、數落、批評、比較的方式對待我們,我們也很難和父母親近。將心比心,孩子也是一樣的。

所以一方面,希望老人能用更尊重孩子想法和感受的方式對待他們,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常常在孩子面前表達我們對老人的愛和感謝。

不只是嘴上教育孩子,“長大後要孝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要以身作則地做給孩子看。比如把好吃的東西留給老人,陪她們聊聊天,多分擔一些家務,生日的時候給老人準備禮物等等。

孩子看到我們對老人的愛,自然也會和老人更親近,更懂得感恩。


媽媽沒時間


這是不可能的!我從小就是外公外婆帶大的,爺爺奶奶家相隔不到100米。爺爺奶奶生了4個兒子,孫子輩的姊妹有8個,90年代的南下打工潮,父母想讓爺爺奶奶幫忙帶我們倆姊妹,爺爺奶奶不同意,說他八個孫子,帶的這個沒帶的那個,所以他一個都不帶,然後從我幼兒園開始,一直是外公外婆帶,爺爺奶奶連看我們一眼都很少,買衣服買糖更是沒有。從幼兒園開始,到現在我的孩子又上幼兒園了,每年回孃家都是回外婆家,爺爺那就是拿200塊錢,吃一餐飯就走了,每次孃家不論呆多久,在爺爺那兒也就是一餐飯,多了人家也沒得給你吃


微涼記憶38


在我們的老傳統中,總重男輕女,所以有了孫子近外孫遠的說法,依據就是血濃於水。但事實上,不管是和爺爺還是和奶奶我們身上血緣佔比是相同的。

孩子喜歡哪些人

首先,孩子和誰親取決於誰在照顧孩子。孩子最喜歡照顧自己的人,尤其是從出生一直在身邊照顧自己的人。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奶奶一直把孫子從出生帶到上幼兒園,真的是一天24小時,全年無休的帶,孩子最喜歡的人就是奶奶,每次媽媽週末要帶著他出去玩,孩子會問一句:媽媽要帶著奶奶一起去。如果奶奶不去,孩子就不去,雖然是媽媽生的,但是爸媽上班忙,很少管,這孩子只和奶奶親。

其次,孩子都是最敏感的,會陪伴不代表長時間陪伴,提高陪伴質量孩子才會喜歡。

以前我表哥家的寶寶最喜歡和我表姐玩,我們倆都是姑姑,平時去都去得比較少,但是孩子一見到我表姐,就特別喜歡。直到有了孩子我才明白,是表姐會和孩子玩。

那個時候我還在上大學,每次見到這個小侄女就是逗逗,但是很少和孩子走心的玩,但是表姐不一樣,她就像是變成了一個小朋友,她們玩捉迷藏、搭積木做遊戲,表姐能很快的融進孩子的世界。

第三點,大點的孩子更喜歡看人下菜,能夠滿足更多要求的人更容易被喜歡。我女兒上幼兒園後,每次她爺爺奶奶去接都會要求要買麵包、蛋糕或者甜甜圈,反正就是各種零食,但是我自己帶的時候,她很少要。所以如果老人寵溺孩子,總是能夠滿足孩子那些無理的要求,她會更喜歡帶給她實質好處的人。

明明姥姥照顧的多,為什麼孩子喜歡奶奶。如果姥姥是3歲前照顧的孩子,而爺爺奶奶是孩子3歲後才開始照顧孩子,那麼孩子對爺爺奶奶的印象會更深刻,所以說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是看具體怎麼做了。

作為父母我們只能說,給孩子最好榜樣,告訴孩子誰付出的更多,讓孩子學會感恩。


豌豆媽媽育兒


跟血緣有個狗屁關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血緣上遠近是一樣的,根本就沒有遠近的說法!如果姥姥姥爺帶孫子,爺爺奶奶難得見一次孫子,帶著大量的零食糖果,而姥姥姥爺平時都是限制不給吃或者少吃的,孩子自然就會盼著爺爺奶奶再來,還有性格方面,我家大寶從小和爺爺奶奶住一起,奶奶是個大嗓門,而且一言不合就兇孩子一頓,而姥姥不一樣,雖然見面少,但每次都是陪孩子說說笑笑還會“變魔術”啥的,現在我們已經不和爺爺奶奶住一起了,每週末問孩子想去哪,毫無疑問都是要去姥姥家,孩子不過就是覺得誰有趣或者在誰的身邊更快活就喜歡誰罷了


天翼用戶39155


孩子愛爺爺奶奶勝過姥姥姥爺的具體表現在哪?下這種定論的依據在哪?

如果事情不是親身經歷,請不要隨意揣測、妄下結論。

雖說“日久生情”是常理,但相處的方式決定關係的質量,孩子的親身體驗是真實存在的,孩子在和姥姥姥爺相處的過程中是否開心快樂是決定孩子更樂意親近誰的唯一理由。

如果孩子更樂意親近沒怎麼帶過自己的爺爺奶奶,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是ta媽十月懷胎生的,有媽媽一半的血緣,所以歸因於血緣有點遷強。

我姥家院裡有個老太太,上世紀70年代,家窮孩子養不起,把最小的送人了,為了生計給別家當保姆,把那家孩子親的要命,最後那家孩子長大了兩頭跑,把保姆當親媽似的。

我是我姥帶大的,我小時候以為我姥是我媽,鬧了不少笑話,我媽擅長“棍棒教育”,所以我和我姥感情好,我姥過世的時候,我的感覺就是世上最疼愛我的人撇下我走了,以後全得自己扛了。

相處的好壞跟時間長短沒關係,跟體驗後的心情有關係,喜歡就樂意親近,不喜歡就敬而遠之,喜歡的理由多了去了,不喜歡的藉口也不少,幫女兒、疼外孫,問心無愧有什麼好計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