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老照片:一百年前的老昆明


這組照片的攝影作者是當時法國駐滇總領事奧古斯特·弗朗索瓦等一批法國殖民先行者,他們拍攝的四千餘幅昆明照片被收藏於法國吉邁亞洲藝術博物館。元朝設置昆明千戶所,“昆明”正式成為城名,將雲南行中書省的行政中心由大理遷移昆明。明代洪武年間重建昆明城,改元朝的土牆為磚城牆,一塊城磚重達十餘公斤。

因城在蛇山麓,著名陰陽家汪湛海把城設計成龜狀,龜與蛇氣相接,方可“產生帝王之氣”,所以城牆開六門,六門之上有城樓。南門是龜頭,北門龜尾,龜尾要掉動,因而北門內城門向北,廓門朝東。

大東門、小東門和大西門、小西門為龜之四足,由於龜足起動,因此大西門、小西門的內門向東,外門向南;小東門的內門向西,外門亦向南。只有大東門的內門和外門一致向東,八卦中東方屬木,木宜伸,忌折。

對武與商的態度上,邊隅的昆明與京都似乎反其道而行:元代尚武,昆明城池只把一部分不重要的商業街劃出城外;明代重商,卻把商業中心的三市街也丟甩出來,商業區全部移出城外,城內僅有衙門、官府、兵營和幾座寺祠,牆高城固,環城牆有河,通舟楫,好似一座深宮。城外是百姓與商家,視野開闊。郊外又有達官貴人的別墅豪宅。

“金馬”“碧雞”二坊曾是三市街與金碧路交叉口,為老昆明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區。最早建於明宣德年間的金馬、碧雞二坊按日月運行角度的改變設計,若逢秋分與仲秋重疊之日,時至下晚,“碧雞”日落、“金馬”月升,二坊倒影漸漸接近“交輝”。二坊雖是老昆明精華之景,也不得入城,置於城南外。二坊附近的街上店鋪鱗次櫛比,商號林立,到了1910年,法國人經營的滇越鐵路直達塘子巷,這片鬧市成了商埠。


水井多,昆明人吃水也講究,清初至民國初盛行的送水、賣水已形成了“清泉業”。水質上乘的是吳井,從邊僻的吳井橋挑進鬧市已成高價,再挑進城池內更金貴了,多半為富裕人家泡茶飲用。

明末清初吳三桂把翠湖填去大半建他的洪化府,洗馬河畔的洪化府馬之多,沐英不及。河的中游為百姓享用,多是染布匠漂洗土布,河畔的錢局街有條染布巷。沿河有條街,河邊貨棧的拴馬樁前,一匹馬馱兩隻空籮,嚼著草料,另一匹馬馱少許貨朝貨棧走去,那多半是達官或富商家的;再瞧那馬伕,頭戴斗笠,又握了一把傘,只可能是為主人順便捎去遮陽用的。

照片是大西門外文昌宮“梓桐盛會”,正殿裡香客聽道士談經說法;山門外是被人擠得水洩不通的各種小吃攤和物品攤。人海中,老少同趣,男女各不避,男人的長辮子和姑娘的小腳彷彿已沒了濃重的封建禮教的束縛,顯出城市先行一步的開放之風。其實,一些大的娛樂場所仍然“男女有別”,東嶽廟天井裡的高臺戲看客,幾乎清一色拖長辮。


以上圖文選自《老照片》第二十二輯,原文章名《法國人鏡頭裡的老昆明》,作者黃豆米,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