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研究生就業形勢分析:有點難,所以步子要邁好

最近幾日和朋友閒聊,一直關注著他們學校的就業情況:

同學小康就讀的是排名60內的師範大學。師範類專業很多碩士畢業到中學當老師,年薪大概在15萬左右,補貼不算,各地區標準可能會有些不一樣。而其它專業比較一般,他的一個師姐,擠破腦袋進了一家公司,月薪只在5k左右。

受教育的目標都是促進更好工作這一目的的(不是為工作)。當然,道德、良知等肯定包括在裡面。現如今,研究生的就業真的很難,所以步子要邁好。

研究生就業形勢分析:有點難,所以步子要邁好

就業很難,把姿態放低

一個博士朋友小梅讀博已經很痛苦,按她的話說是“扒掉半層皮”,而就業恐怕是“扒掉另外半層皮”:當初她在國企和高校之間徘徊,國企工資高,但高校穩定而且社會地位更好,用她父母的話說是更適宜女生,最後她選擇了高校。

即便這樣,她進入高校前幾年還是需要“拼命的”,因為現在高校都是預聘任制:

預聘任就是進去前幾年給你設定個目標,達到了目標就轉長期聘任,相當於拿到了編制。

博士的這種情況已經算是好的了,碩士生留校,除了幾乎不能從事教學崗,只能從事行政助理,包括輔導員崗(黨員)等外,現在很多學校已經轉人事代理了,沒有職稱什麼的。

博士擴招之後,這種情況會更甚。聽過一個高校教師招聘部門的老師說:“現在的碩士一抓大把,有我們挑的,不要著急選。”何其恐怖!

最近參加面試的小華,給我講了他懊悔的事情。在面試高校的試講環節,在場的面試老師對他提了一些意見,無論誰提意見,他都一遍遍的解釋為什麼這樣設計和安排……。

他說:“當時我也知道自己有些冒失了,但是就是有想解釋的衝動。”聽著小華的描述,我能想象出那個試講環節的熱鬧與尷尬。

年輕人最怕別人不理解自己,總是覺得自己就是對的。做學生的最怕自己衝動和不虛心求教。一個學姐答辯時,她的指導老師,也是答辯主席多次囑咐她:老師指出什麼問題,聽著、記著就行,如果覺得老師錯了,可以在記完之後,在用類似“您說的很對,我為什麼這樣做是因為……”的禮貌性話語去解釋,絕對不能強行打斷和爭論。

你覺得老師不理解你,但我們在反覆解釋的時候,同樣並不會理解臺下提出這個問題的老師的感受。有時候這份偏執會讓自己跌入深淵。

總而言之,你去面試,是要對面試官施加影響,讓他認可你,所以你的姿態應該儘可能低。

研究生就業形勢分析:有點難,所以步子要邁好

職業與愛好

“一切為著金錢的目的的選擇都是耍流氓”,話可能有些極端,但真正適合自己的永遠都不會錯,關於婚姻和愛情,關於職業和創業,甚至關於未來的一切。所以,如果有一種職業是你的愛好,選擇它。

一個朋友小唐跟我說:他2011年上理碩士畢業。

剛開始一直在招行的應用研發崗,近幾年,隨著人工智能的火爆,轉而開始向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的佈局發展,如今已經提拔為正處級研發總經理。

當年剛畢業的時候,微軟、摩托羅拉、希捷等外資企業相當火爆,在業內是制度完善和工資絕對數高的典範。但是他卻選擇了招行,主要還是自己的職業方向和興趣。他說:“選擇職業還是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被短期利益矇蔽,更不能看一時的行業興起,選對自己的興趣愛好才是王道。”

第一份工作

這個梗也是與同學的爭論中思考的。

她說第一份工作先幹著,以後慢慢找合適的;我強調第一份工作很重要,要考慮自己的愛好和未來的規劃等,因為這份工作會跟著以後的你一輩子。假如你選擇第二份工作,HR繞不開的問題是為什麼當初選擇這份工作?如果你跨行了,還有至少“你為什麼選擇跨行?”等等一系列附加問題,而且轉換有各種成本,在從頭開始新工作可能很難。

每一個行業都會有一種標籤,比如選擇高校,往往意味著你有一種追求安穩的需求和性格,你在裡面做的更多的也是事務性工作。如果在之後去選擇市場類、管理類相關的崗位,基本很難成功。因為別人很難相信你還有那種洞察力、緊迫感和野心,你在關鍵時期也沒有培養一種市場的敏銳性。之前,認識一個同學小吳因為畢業來臨,草率的選擇了留在高校,兩年後想出來闖闖,但在很多企業的招聘面試中敗北。

畢業季的選擇可能比較匆忙和緊張,同學簽約的消息必定會對自己形成壓力。一位女教授說:“認準青山不放鬆,即使要換工作也不要換工種”,所以剛開始還要選好,要高瞻遠矚。

求職看薪資要看整體薪酬,選擇企業也要更多的考察自己的興趣愛好、地域選擇和家庭因素,以及考慮一家公司的福利制度、獎勵機制和業績考核等情況。生活中雖有至暗時刻,哪怕這樣,也不能降低標準,匆匆給人生設限。如果真是走到了這一步,女教授也說了:“如果你真的選錯了,一定要用最短的時間壯士斷腕,不然就廉頗老矣了!”

研究生就業形勢分析:有點難,所以步子要邁好

堅持和改變創造未來

30年前,任正非對著一道城牆門洞猛攻,30年後,依然如此,這個門洞是什麼?信息通信領域;馬雲是個有著天馬行空想象力和創新突破力的人,他做電商平臺、支付工具,也做無人超市和盒馬生鮮,甚至操作系統,所以他的“商業帝國”非常龐大;馬化騰的成功很大程度歸功於他牢牢的佔據了即時通訊這個領域,四兩撥千斤,“版圖”越來越廣;百度應對擴張的方式是:繼續專注在搜索引擎領域,剝離附屬產業,所以他的子公司也很強。可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並且堅持很重要。

羅大佑註冊了微博、知乎等宣傳新專輯,瞭解年輕人的評價;劉若英化身導演,首次參與綜藝節目宣傳自己的新電影。要知道,作為音樂教父的羅大佑一向桀驁和高冷;作為“奶茶”的劉若英給人“超凡脫俗”之感。

可見,這個時代變化之快讓人不可捉摸。

那麼,我們如何面對?羅振宇曾提出一個概念叫“U盤化生存”。意思是“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自帶信息”,你只有“自帶信息”才有“插拔”和“協作”的可能和需要。什麼是“自帶信息”?羅振宇解釋說:“在這樣一個時代,往往以一個獨立的手藝人方式存活,比加入組織要好得多。”

說到底,就是“內在有料”,俗稱有乾貨的人,最重要的是你的知識和能力,你的認知和氣質,這些東西既可以讓你“餬口”,也讓你可以面對潛在的困難。就像羅振宇本人,他不屬於任何組織,他被稱為“知識商人”。如何讓自己“自帶信息”?讀書、行走、實踐和思考,今天,你讀研所做的,都是在努力“自帶信息”:你努力學好的JAVA可能在公司裡解決一個程序問題時正好派上用場;你讀過的書可能讓你更加深入的理解項目提案;你做PPT的技巧可能讓領導注意到你的能力……。

最後說一句,就業很難,請你好好把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