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用大愛鑄牢家政業的安身立命之本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在我國目前發展階段,家政業是朝陽產業,既滿足了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需求,也滿足了城市家庭育兒養老的現實需求”。基於家政業的廣泛社會需求和獨特產業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要把這個互利共贏的工作做實做好,把家政業辦成愛心工程” 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觀點,可謂高端高遠、深情深邃、精煉精準、平實務實、謀新創新,既飽含了對家政業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也切中了當前家政業發展中的根本要害和關鍵短板,也體現了對家政業的內在機理和運行規律的深刻認識和精準把握,更彰顯了人民領袖帶領全黨為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而奮鬥的家國情懷和民本理念,從而為新時代家政業的內涵式發展提供了價值引領和基本遵循,為新時代家政業提質擴容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目前家政業在我國的現代產業體系中尚屬新興行業,起步較晚,起點不高,體量較小,產業模式還不夠成熟,但在國計民生中的特殊地位卻不容忽視。隨著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生活小康化和家務勞動社會化,家政業越來越成為新時代億萬家庭在追求美好生活、提升幸福指數的實踐中不可或缺、無法替代的產業支撐。“小產業”展現“大格局”, “小家政”撐起“大夢想”。家政業一頭連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社會穩定,相對於那些產能嚴重過剩的傳統產業而言,家政業堪稱是新時代亟需開掘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發展家政業是當下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促發展的切實之舉、有力之舉;與此同時,家政業另一頭連接4億多家庭和13億多民眾的居家生活,與一般的生活服務業不同的是,家政業覆蓋了老、弱、病、殘、孕、產、嬰、幼等各種特殊群體,貫通了衣、食、住、行、用、醫、教、文、樂、和等各個生活領域,可以說是人民群眾家庭生活的“最後一公里”,承載著他們在家庭生活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家政業既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提質擴容的時代挑戰,如何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切實把家政業辦成愛心工程,是當前家政業由中低端向高品質、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過程中帶有根本性、戰略性、前瞻性、先導性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用大愛鑄牢家政業的安身立命之本。

家政業要崇尚大愛。作為一個以家庭為服務對象的生活服務行業,家政業固然要遵循市場法則、追求經濟效益,但更應該強調道德引領、體現價值擔當。“家為國之本,本固則邦寧;政遂民生,生厚而民安”,家政業承載的是家政人以綿薄之力助力國計民生、守護國泰民安的大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政業彰顯的是家政人用勤勞雙手造福千家萬戶、呵護天下蒼生的大愛。這種大義大愛根源於博大精深的中華家庭文化,熔鑄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動實踐,淬鍊於改革開放40年中國家政業的創新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大愛精神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世俗生活中人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性思維,也超越了西方國家家政業以利益為基點的逐利本性,從而鍛造出中國特色家政行業的內在靈魂和精神徽章。新時代的家政業應該提高政治站位、強化價值自覺,要從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把崇尚大愛作為行業文化建設和行業精神傳承的核心,引導廣大從業人員在思想深處把大愛確立為最高的道德追求、最大的價值擔當、最美的精神品質,用“紅色初心”來傳承大愛精神、踐行大愛精神。

家政業要植根大愛。作為一個新興的現代服務產業,家政業的成長和發展有其獨特的內在機理和運行規律。與其他行業有所不同的是,家政業提供的服務是以人民為中心、以家庭為場域、以生活為內容、以幸福為旨歸。從本質上看,這種服務不是一種單純技術層面的標準化服務,也不是可以為智能工具所替代的輔助性服務,更不是隱含職業歧視的僱傭式勞動,而是一種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需求為基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平等互信、誠信友愛、協同互助和互利共贏為特徵的人性化、溫情式、體驗式服務。實踐表明,家政服務能否贏得消費者的認同和滿意,固然與從業人員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息息相關,但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從業人員的服務態度、敬業精神以及所傾注的真情愛心。目前家政業的發展中最大的短板並不是政策資源不足,也不是市場需求不旺,更不是產業資本不夠,而是缺乏一種以大愛為內核的行業文化和職業精神。新時代的家政業應該要從一味地爭政策靠扶持、跑營銷造平臺、邀加盟辦連鎖、玩資本忙上市等各種自我迷失當中走出來,自覺迴歸家庭生活服務的本位,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切實用大愛來釐清家政業的邏輯起點,鑄牢家政業的道德根基,彰顯家政業的時代價值。

家政業要培育大愛。作為一個勞動力密集的成長型產業,家政業匯聚了全國2500多萬從業人員。隨著國家養老事業的加快推進、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全面小康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等多重利好因素疊加,家政服務隊伍建設的現實問題顯得更為突出、更為緊迫。面對新時代人民的對美好家庭生活的新期待,家政業到底要建設一支什麼樣的家政服務隊伍,如何建設這樣一支家政服務隊伍,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年就高瞻遠矚地指出:家政服務要講誠信、職業化。從國際家政業發展的經驗來看,家政服務隊伍的職業化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服務技能上的職業化,也需要工作形象上的職業化,還需要工作態度上的職業化,更需要工作道德上的職業化。近年來家政業出現的“毒保姆事件”“保姆縱火案”等反面案例,不斷警示我們:一個沒有大愛的人,根本不適合從事家政服務的工作,一個沒有大愛的行業,根本不可能給億萬家庭帶來福祉。新時代的家政業應當把大愛作為家政服務人員從業資格的第一要素和職業道德的核心要求,貫穿於家政服務隊伍職業化發展的全過程和各環節,在廣大從業人員中倡導“仁者愛人”、厚植大愛精神,使他們能夠將大愛內化於心、外化於形、實化於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本,以幸福為念,心懷大愛,與愛同行。

家政業要傳遞大愛。作為一個蓬勃發展的民生產業,家政業正在廣泛進入並深刻影響人民的日常家庭生活,在現代家庭文明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家政服務機構和家政服務從業人員不僅僅是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和專業技藝為廣大消費者打理日常生活的瑣事、提供溫馨舒適的服務,幫助數以億萬計的家庭解決後顧之憂,更重要的是以博大的胸懷、赤誠的愛心和無私的奉獻從自己的家庭中走出來,放棄和自己家人朝夕相伴的幸福時光,替更多有需要的家庭助力、排憂、解難、受累、送福,替更多打拼人生的人們去照顧年老的父母、照看年幼的孩子、照護患病的親人、照料體弱的孕產婦。他們不是這些家庭的正式成員,卻必須盡心盡力、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地擔當起理家、治家、齊家、護家的神聖使命,其中所體現的奉獻精神絕不是可以用薪水來度衡的,所蘊含的大愛情懷也不是可以用報酬來換取的,所彰顯的道德價值更不是可以用待遇來評判的。新時代的家政業不能僅僅滿足於做一個簡簡單單的服務行業,應該面向人民大眾傳遞大愛,立足中華大地弘揚大愛,走向美好世界傳播大愛,努力成為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家庭文化的重要平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探索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庭文明的重要推手,從而為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乃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正能量。

(作者胡藝華為武漢大學在站博士後,長沙理工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夏婷為武漢音樂學院舞蹈系秘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