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這是從廢墟里生長出來的故事。

2008年5月22日,距離5·12汶川地震已經過去了十天。

出自一個攝影師和紀錄片人的本能,焦波前往災區希望能用鏡頭把一切記錄下來。

除卻滿目蒼夷的廢墟、悲天慟地的死別,印在他心裡,深深撼動他的是地震孤兒在廢墟前的抑鬱、不安。

幾個月後,焦波再次前往災區,選擇6位地震孤兒當徒弟,也開始了記錄他們的十年之路。

《川流不息》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最讓小猩感動的其實並不是他們的故事,而是赤裸的真實:

這部紀錄片沒有刻意煽情,沒有美化任何人,沒有迴避任何現實。

裡面的主角沒有光環,他們和我們一樣,經歷喜怒哀樂,從幼稚懵懂到叛逆,再到成熟。

1

劉明富--我沒有夢想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2008年,劉明富11歲。那一天,他失去了父母和姐姐。

震後3天,大伯找到他,一句“以後你就跟著我們過了”,讓他清楚自己從那天起就成了孤兒。

他討厭被人關注,總說自己沒有願望。

問急了,他會發脾氣:“沒願望還不行嗎?!必須有願望嗎?!

他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如果一定要有點什麼,那就要一個特別小的屋子就行,裡面不要有任何人。

他跟所有的青春期少年一樣,不屑、叛逆,甚至有些放蕩不羈。

但他又和所有青春期少年不一樣,欠扁的行為下,透露著不曾被人發覺的孤獨。

他是6人當中唯一一個沒有直系親屬監護人的孤兒。

15歲,他和焦波來到沂蒙山一個小村莊,拍攝《鄉村裡的中國》。

到了村裡,他對什麼事情都覺得新奇,開始學習攝影,大家對他的關愛也讓他逐漸打開心扉。有次大夥兒圍在一起吃飯,他居然主動講起了那場地震,這是他從未說過、也沒人敢問的話題。

在場者都抹眼淚了,他卻彷彿沒事似的轉頭望著焦波。

19歲,他獨立拍攝紀錄片《輪椅上的女孩》並獲一個紀錄片節的最佳導演獎。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2

廖岑——我希望天上沒有星星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廖岑,那一年只有10歲。他的教室那天從4樓垮到3樓,從天花板往下落的灰讓他看不清路。

後來,他在日記裡懷念母親:

有人說過,人走了就會變成一顆星星

那我寧願天上永遠沒有星星

他乖巧活潑,總能給出大家都開心的“標準答案”。他笑得很開朗,彷彿只是為了小心地封存那段記憶。

焦波問他,你當年對爺爺的許諾兌現了嗎?

他說:兌現了,他希望我過得快樂一點。

然而在一次採訪中,焦波才第一次聽見他的心裡話:

“我覺得越長大越不開心。小時候什麼都沒有去想,結果長大了問題越堆越多,想不通了,手忙腳亂了。以前遇到問題都是逃避它,不去想,到現在什麼都沒有做成。”

說完後,廖岑一偏腦袋,笑著說“是不是太負能量了?”。

記者回答是的,他便說,“那我說點正能量的吧,大學生活挺充實的,天天都有事情做。”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3

王晰——我要考清華大學

王海奕——我想像哥哥一樣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2008年,王晰、王海奕兄妹分別只有11歲、6歲。

妹妹抱著哥哥哭:別人有父母,她只有哥哥了。

哥哥扮演起呵護的角色,他十分疼愛妹妹,鏡頭裡的景色都是妹妹。

焦波第一次見到王晰是在教室裡,這個十幾歲的孩子表現出來的專注和平靜,讓他印象深刻。

有一天,哥哥突然和焦波說,他不想攝影了,他想好好學習,以後考清華大學。

大概是小孩子的玩笑話吧,哪個孩子小時候沒說過要考清華北大?

但王晰卻很執拗,他用忙碌沖淡傷痛,難過的時候就拼命學習。

漸漸的,他戴上了眼鏡,沉進了書籍裡。

2015年,他以5分之差與清華大學失之交臂,最終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

現實不是肥皂劇,沒那麼多美好和心想事成。

但現實很公平,努力的人絕不會被辜負。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4

何文東——我想當攝影師

何美君——我想當畫家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2008年,何文東10歲、何美君9歲。

他們都很有天賦,愛攝影,愛琢磨構圖。

哥哥想當攝影師,拍照也拍得最勤。有次聽說附近有人落水,他抓起相機就去拍現場。

妹妹身體有殘疾,只能用左手拍片,拍出來的地平面往往是斜的。她說,她還想當畫家。

然而,大災之後,生活的磨難也沒有放過他們。

妹妹去年生了一場大病,哥哥只能迴歸照顧家庭。生病時妹妹給焦波發來一張她的照片,說:“我是不是很醜?”

如今,哥哥在醫院裡實習當護工,妹妹身體也總算好了一些,跟著外婆一起照看麻將館。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5

十年很短,不過眨眼一瞬間。

十年很長,足夠6個孩子褪去稚嫩的快樂,走進現實泥潭。

他們和我們的唯一不同是,“地震孤兒”的身份,給了他們幫助,也給了他們苛求。

就像焦波說的:

“很多人覺得,我給你關愛了,你得回報。

但是多年之後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差,比較平庸,有人就會說,怎麼能這樣呢?

我覺得不應該苛求他們。既然我們的愛是無私的,就不應該求回報,只要他們能健康成長就好。”

他們的故事不完美,但請你千萬別苛求。

而這,或許就是對於地震孤兒最好的關愛。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2009年,六個地震孤兒在北川老縣城廢墟遺址前合影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汶川地震6個孤兒的紀錄片,他跟拍了10年

PS:文中圖片來自紀錄片《川流不息》,這是國內首部聚焦“5·12”汶川地震孤兒成長曆程的紀錄電影,今日在騰訊、優酷、愛奇藝同步上線,央視也將播出剪輯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