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中美經貿合作,如何找到“最大公約數”?專家解讀來了!

(央視財經《央視財經評論》欄目報道)6月2號至3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帶領中方團隊與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帶領的美方團隊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就兩國經貿問題進行了磋商。雙方就落實兩國在華盛頓的共識,在農業、能源等多個領域進行了良好溝通,取得了積極的、具體的進展,相關細節有待雙方最終確認。昨晚,《央視財經評論》欄目邀請到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劉衛東 以及央廣財經評論員王冠做客演播室,深入解析。

中美经贸合作,如何找到“最大公约数”?专家解读来了!

如何看待美方單方面加徵貿易關稅的做法?

國家利益至上的理念招惹貿易戰

中美经贸合作,如何找到“最大公约数”?专家解读来了!

l 劉衛東(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我覺得,美國一直試圖獲得單邊利益最大化,不打貿易戰,我覺得它心理是認同的,但表面上不願意認同,所以我們可以從他一直以來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來這一點,美國實際上在貿易問題上,他一直是非常強硬的,實際上中國提出了更有建設性的很多建議,他反反覆覆一直的觀點態度在變,但是在他的國內出現了不斷跟政府聲音不一樣的,其他的反對之聲以後,他的觀點不得不做出一些調整,所以我覺得實際上貿易戰,最終美國已經意識到打貿易戰對它自己也沒有好處。這樣的做法我覺得兩種因素都有,從特朗普政府本身來說,他特別喜歡那種招數就是不露底線,不讓你猜得到我到底想做什麼,最終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但是同時在他跟中國互動的過程當中,實際上一直是不斷的有一些國內的其他的不同的聲音在出現,這種聲音對他施加的影響也在不斷的增強,不管是一些利益集團,還是一些國會當中的民主,甚至共和黨人,都對他進行貿易戰這種做法不滿意,而且他們聯合起來給特朗普寫了好多的聯署信件,就要求對中國施加壓力,但是不能打貿易戰,因為只要打貿易戰我方就會受損。

虛虛實實,加稅是手段,出口是目的

中美经贸合作,如何找到“最大公约数”?专家解读来了!

王冠(財經評論員):我覺得實際上我想先和大家來拓展一下視角,我們把它放到一個全球多邊的關係來看,在北京時間今天下午,我們看到在加拿大的惠斯勒,剛剛閉幕的G7,大家知道G7是傳統七個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老牌的經濟組織,那麼在G7的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非常罕見的出現了一個六打一的局面,我為大家來梳理一下加拿大財長表態說,說美國最新宣佈的鋼鋁關稅糟糕透頂,日本的財長麻生太郎說,我們非常遺憾這種單邊保護主義,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受損的。而德國財長呢,是明確的表示說,說美國的這些做法,實際上是對於國際層面各種成熟規則的挑戰。

中美经贸合作,如何找到“最大公约数”?专家解读来了!

我們再來看一看美國的財長,就這個努欽,前一陣也跟咱們參加的中美雙方的協商,努欽的表態就比較尷尬了,努欽說,我們回國要進行相應的商量,我要向特朗普總統來彙報這個情況,所以說我們在之間的節目中,也和大家來探討了,美國現在實際上是對於全球範圍內的一個開火掃射,這種掃射包括它傳統的北約盟友,包括像加拿大這種親上加親的盟友,那麼加拿大既是北約傳統的軍事同盟夥伴,同時又是北美一直以來的自由貿易協定的夥伴。

那麼如此一個美國翻臉不認人只認錢的局面,實際上這我們可以提煉一下他的訴求,我們可以簡單的梳理一下,虛虛實實,加稅是手段,出口是目的,對世界各國都是一樣的,我們可能並不會判斷,真的不管是現在對歐洲的鋼鋁關稅也好,還是它整體的汽車關稅也好。包括對華所強調的,進一步的最新開除的500億的加稅,這都是談判的手段,不是目的,其實很簡單,因為真正加了稅之後,美國的消費者是要買單的,對於他的選民來說,花更多的錢去買原來能買到的這些東西,顯然也是不合適的,所以說他希望的是,把你們各國彼此之間的這樣貿易額度,把你各國全球總的貿易量之間,美國能切到更大的盤子,我增加更多的出口,我的貿易逆差不就縮小了嗎。但是回到我們相向而行,今天中方的表態,我們所主張的,一定是合作共贏,而不是俗話說,給你慣出毛病來。

中美還有哪些領域,可能會面臨貿易持續戰?

高科技產品以及兩國投資領域受限較多

劉衛東(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我覺得中美合作的空間很大,但是目前為止美國願意做出妥協的,不是做出妥協,就是說它願意儘快投入去操作的,只有這兩個領域,其實我們給他們提出了其他好多的領域,我們認為都有廣大的合作空間,我覺得主要是把經貿問題政治化了,他經常會用一些政治上的,尤其是安全方面的原因,去限制中美之間的這種互惠互利。

實際上經貿之間的合作,不僅有物與物的交流,還有相互投資,還有服務業,這些東西實際上中美之間的合作潛力很大,而且我覺得好多東西,是可以非常有效的彌補當前中美貿易逆差的,但是一直以來美方都是以安全的理由。第一高科技產品,長期的不對中國出口。第二中國對美投資的話,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限制,主要以安全理由,這樣實際是他人為的,為中美目前的這種貿易逆差解決製造障礙。

中方調整關稅 是不是受迫於壓力?

調整關稅符合中方自身利益

劉衛東(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首先從十九大的報告來說,十九大報告當中專門提到,中國當前現在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物質生活美好的需求,和經濟發展平衡、不之間的矛盾。這種我覺得實際上十九大已經為未來中國的發展制定了宏偉的規劃,實際上幫助中國的民眾享受到更優質的生活,是一個政府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所以說就算沒有當前中美之間的衝突,中國也會朝這個路上一直走下去,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水平,已經到了這樣一種階段,以前真正促進經濟發展,無非是靠投資拉動,靠消費之類的,現在投資基本上到頂了,現在中國在消費領域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挖,而且老百姓手裡有了好多的閒錢,現在他們希望用錢來購買更多,原來享受不到的實惠,一些更好質量的產品,所以減稅以後,可以有更多國外好的產品進入國內,可以滿足人民對於提高自己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

擴大開放是中國國策

王冠(財經評論員):我覺得這個一定是和大家強調的,擴大開放是中國的界定政策,並不是說中國在面對中美貿易摩擦之中的戰術調整,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我們本輪的中美貿易摩擦,實際上是從今年的三月份,俗話說是春節之後,但是我們想一想在2015年的秋天,在2015年的9月份,那麼當時是在西雅圖達沃斯論壇上,習主席做了同樣的表態。

與此同時我們看去年秋天,剛才劉老師談到了,我們寫進了十九大的報告,今年劉鶴同志也在達沃斯也是做了這樣的表態,一直到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等等,這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我們進一步的要向全球來深化開放,尤其是在今年我們所身處的改革開放四十年,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我們要看我們強調對外開放,實際上我們這四十年的征程,很大程度上,是以開放來倒推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的,這和某一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同時我覺得美方也應該非常清楚的意識到,當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了今天這樣巨大的成就,我們一年的經濟增長,對於全球的貢獻超過30%,去年美國的波音一共下線了有760家,對華賣了200家出頭,大家都是受益者。

中美博弈 如何看待中方進口量大的現象?

l需求決定購買 買買買讓中美共贏

劉衛東(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我覺得買買買需要的就必須要,因為你自己需要,你又製造不出來,就只能用買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我覺得從農產品和能源,中國現實確實需要這兩種商品,因為農產品現在大家生活水平高了,希望能夠享受到更高質量的農產品,而且為了解決一些地區貧困的問題,也需要更多的農產品儘快化解這種矛盾。能源我們去年已經經歷過一次能源危機了,就是國內的能源已經不夠用了,而這兩種商品對美國來說,都是一種優質商品,而且整個從生產製造到運輸,提供整個系統都是非常成熟,而且成本相對比較低,這確實是一種雙贏,這是從自己的需要無法供給的角度來說。第二個就是說自己製造不了的東西,我們也需要通過購買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比如高科技,我們一直期待跟國外更多展開高科技領域的合作,美方一直不答應,但是我們一直在這方面有需求,我們希望美方能夠進一步開放高科技的市場。第三個我覺得為了改善民眾生活的需要,向更高層次的邁進,我們可以購買很多新的東西。我覺得有好多的東西,這些東西雖然表面看起來,是中國一直在買,實際上我覺得通過中國更多購買美國的商品,實際上能夠逐漸的改善中美之間的商貿環境,其實也會帶動美國從中國的這種消費,這種購買,而且美國會更多的向中國投資,尤其是金融領域,最終的結果還是雙贏。

中美雙贏才能全球受益

王冠 財經評論員:我想強調的還是共識,實際上去年在特朗普主政之後,習主席第一次訪美,舉行海湖莊園會談的時候,習主席說我們有一千個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個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為什麼要這麼強調,因為相向而行,不僅是兩國需要,更是全球的基石。中美兩國整個GDP總量,一個排第一,一個排第二,加起來佔到全球的四成左右,佔到小一半,那麼整個太平洋兩岸的這兩個國國家現在在全球的話語權,實際上是非常有存在…一定的國際秩序的預期。那麼全球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看到中美之間是一種合作的,相向而行的狀態,就意味著接下來全球從經貿秩序到政治秩序,到治理秩序是更可以預期的,這樣全球每一個角落都是受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