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5G之戰與大國之爭

2018年,是全球各國對移動網絡5G部署進入白熱化的一年。

5月21日至25日,國際移動通信標準化組織3GPP在韓國釜山舉辦了5G第一階段標準的最終會議,確定5G商業化相關標準技術,第一版5G標準或在6月美國正式出爐。國際標準的就位,也意味著全球5G進程將快速提升。

根據各國公開報道顯示,中國運營商表示將在2018年組建大規模試驗網,最快2020年正式商用5G網絡;美國四大運營商亦公佈各自第一階段5G部署時間表,集中在2018年下半年到2020年;歐盟也確定開放5G頻譜,並要求在2018年開始預商用測試。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裡,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愛立信為代表的瑞典、三星為代表的韓國、諾基亞為代表的芬蘭,及高通為代表的美國,都在競相爭奪未來移動網絡5G技術標準的話語權。

其中,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暫領風騷,也成為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壓制的對象。

那麼,在這場日趨白熱化的5G競速角逐中,世界競爭格局現狀是什麼?什麼是5G標準,由誰來確定?

5G不僅是技術標準

5G的全球通信標準不僅是一項技術標準,而是關係到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

就像十五年前,基於PC和互聯網的標準,從架構到核心協議均由美國來定義,使得美國在整個互聯網產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英特爾、IBM、微軟、Google等企業成為全球PC和互聯網的主導,在影響世界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5G的真正推手應該是工業,因為它能提供更高的可靠性、更快的速度。長期看,5G將不僅僅應用在手機上,還將為數以十億計、未來需要接入網絡的設備——從無人駕駛汽車到智能城市設施,提供無線連接。

5G標準由諸多技術組成,編碼是非常基礎的技術。國際業內人士一致認為,誰在基礎標準研究方面確立優勢,誰就能在未業的市場競爭中搶佔先機。

“自己掌握通信標準,自己建設通信網絡,對信息安全、甚至國家安全都可以帶來極大保障。”相關業內人士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5G相關標準中,世界各大陣營曾一度就信道編碼標準展開激烈爭辯。

此前,3GPP組織確定5G標準化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啟動R15為5G標準,於2018年6月完成獨立組網的技術標準確定,具體包括支持增強移動寬帶和低時延、高可靠物聯網,完成網絡接口協議;第二階段啟動R16為5G標準,於2019年12月完成滿足ITU(國際電信聯盟)全部要求的完整的5G標準,才算最終“蓋章”定論。

在今年5月21日至25日的韓國釜山會議上,來自芯片組、手機和設備供應商、移動運營商等約1500名標準專家參加會議,討論內容包括,提供超高速數據和超低時延的5G無線接入技術,以及用於5G終端的一致性測試方法等。並於6月,在美國舉行的3GPP會議上最終確定5G第一階段標準。

所謂3GPP組織,於1998年成立於3G時代,由多個電信標準組織簽署《第三代夥伴計劃協議》,並制定了3G時代全球適用技術規範和技術報告。由此,一直延續到4G時代,再到5G時代。

作為開發5G通訊標準技術的組織,3GPP目前有超過550多家公司會員參與,由16個工作組組成,負責制定終端、基站和系統端到端技術的標準規範。

“包括華為、愛立信等幾大國際通信設備商、高通及Intel等話語權較大,擔任各小組的主席、副主席等職務。”通信獨立分析師付亮接受媒體採訪表示,目前,華為、中興、大唐、小米酷派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幾十家中國企業或機構,均是3GPP的夥伴。

3GPP組織的工作方式是以達成共識為目的。技術提案是否通過,取決是否有人反對,而不是按比例的少數服從多數。

為保證全員通過,參與5G技術研發的公司之間,競爭已趨白熱化。為了拉票,擁有重要專利的5G通信設備廠商,以給對方減免部分專利授權費等方式來爭取和斡旋。很多公司基於自己利益最大化,在投票中都有可能更改自己的立場。最終形成統一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運營商和消費者而言,4G 並不會消失,而且應用已經足夠好。遊戲、音樂等在3G就已經足夠。

中美之爭

經歷2G時代的一無所有、3G時代登上舞臺、4G時代基本並跑,在5G時代未雨綢繆,奮力追趕。與中國70年建國大業一樣,中國移動通信史也經歷了積貧積弱,到自強不息的發展歷程。

在5G相關標準中,世界各大陣營一度曾就信道編碼標準爭辯激烈。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陣營支持Turbo,以美國為代表的陣營支持LDPC,中國也以Polar來抗衡。

2016年,中國在信道編碼領域首次突破。以華為主導的Polar碼方案擊敗美國高通主推的LDPC方案,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LDPC成為數據信道的編碼方案。

編碼是5G標準中最基礎的技術,為中國在5G標準中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奠定了基礎。

“中國政府已將5G放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對5G發展給予大力支持並進行了全面部署。面向未來,中國和全球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事實上,中國在5G的謀篇佈局早已開始。

2013年,中國就由工信部、發改委和科技部聯合成立了5G推進組,全面推進5G需求、技術、標準、產業、應用及國際合作等工作。同時,中國早已將5G發展納入到國家頂層設計之中,並制定了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曾向媒體表示,中國於2016年9月完成第一階段,即關鍵技術驗證測試;2017年12月完成第二階段,即技術方案驗證測試;2018年啟動的是第三階段系統驗證測試,制定併發布第三階段試驗第一批規範,成為5G預商用設備研發與測試的重要依據。

事實上,中興一直充當了中國5G先鋒的角色,這也被認為是其遭受美國製裁的重要原因。

在2014年4G還未普及時,在荷蘭舉辦的5G World Summit上,中興就在業界率先提出Pre5G概念,提前部署5G技術,讓4G網絡獲得大幅度的性能提升,用戶使用4G終端也能獲得接近5G的體驗。很快,中興聯手多家運營商,與中國移動、高通等合作Pre5G網絡部署,並在全球60多個國家部署110多個網絡,與意大利Wind Tre、比利時Telenet、西班牙電信、韓國KT等多家運營商簽訂5G戰略合作協議。

2015年,中興通訊正式發佈基帶射頻一體化Pre5G基站。年底,中興的Pre5G實現了小規模商用,一度引發業界關注。2017年2月,中興發佈了全球首款Gigabit Phone千兆手機。並榮登3GPP 5G新空口標準主編席位,直接在在制訂5G標準的組織嶄露頭角,並計劃於2020年Q3提交完整的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另一大通信設備商華為,推出了首款3GPP標準的5G商用芯片,可用於CPE終端產品。

華為與中興優秀表現,使美國感到威脅。美國無線通信和互聯網協會(CTIA),及美國CNN和CNET等媒體紛紛刊文表示,中國在5G佈局上咄咄逼人,通訊科技已超越美國將贏得5G競爭。

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的一紙禁令,直接打亂中國原定於2020年5G商用計劃。

為避免中興同樣遭遇,以引領移動網絡5G的開發和設計,華為在今年的4月21日宣佈所有產品退出美國市場。材料顯示,2017年華為研發預算增長17%至143億美元。超過愛立信和諾基亞的總和,後者去年的研發支出分別為46億美元、60億美元。

無線技術公司Inter Digital Inc的計算顯示,去年5G標準的方案提交中有34%的方案來自中國公司,成為提交方案最多的國家。

根據無線專利開發商InterDigital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初,華為向規範制定小組3GPP提交了234份提案,高於排在第二位的愛立信的214份。

對於華為在5G的突破與崛起,美國特朗普政府已清楚地表示,不希望看到華為及其中國同行主導電信設備行業,擔心中國會通過這些設備,竊取美國商業機密或對其發動網絡攻擊。

“目前中國正快速穩步推動5G商用進程。2019年下半年5G初步具備商用條件。”工信部在2018年4月22日舉辦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發佈的《5G發展前景及政策導向》表示。

東北亞大國之戰

暫時領先不等於永久超越。

近年來,全球各國都在對5G加緊佈局。目前5G已經進入國際標準研製的關鍵階段,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紛紛明確了5G商用計劃的“時間表”,全球5G頻譜共識也已初步形成。

5G的話語權,是最終獲批的核心專利數。去年,美國高通就公佈了5G的專利收費計劃,對每臺使用其專利的手機收費2.275%到5%。也就是說,國內大多數安卓廠商每賣出一臺售價3000元的手機,就需要向高通支付68元到150元的專利費用。

高通從3G時代就佔據了通信技術專利的有利地位,其“標準必要專利”在4G時代的3GPP標準中,以10.5%的份額佔據了第一的位置。意味著,只要是3G/4G/5G手機,就會無可避免地使用高通的專利,需要向其支付專利許可費用或取得專利交叉許可。

事實上,各廠商都早已開始佈局5G,並申請相應專利。截至今年5月,韓國三星電子以1254項專利,成為3GPP申報5G標準專利公司名單的第一位。

反觀中國企業,中興在5G領域戰略佈局專利,全球超過2000件。但並未全部獲得歐洲電信標準化組織(ETSI)的認可。華為於年初發布首款3GPP標準5G商用芯片和終端,並在國內外實現多個5G部署,但5G專利數仍然居於其他國家企業之後。

中國在5G道路上任重道遠,美國壓力也很大。

電信分析師付亮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美國目前供貨商減少,使得競爭不夠充分。全球設備本來就沒有多少家,剩下的企業壟斷性更強,報出的價格更高,應對運營商和客戶需求的動力會更弱。”

除此之外,美國佈局5G,頻率分配是另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在頻率分配方面,在中頻部分美國還需要進行協調。”相關業內人士表示,美國目前分配的頻率比較高,更容易受到雨、霧、建築物和樹木的干擾,需要更多的天線來維持信號,某種意義上,並不適用無線蜂窩網絡,所以走不長遠。

另一方面,雖然美國非常清楚5G的價值,甚至想自己建設5G網絡並租給電信運營商使用,但能否實現或是電信運營商有多大精力投入建設,現在尚不明朗。

跳出中美5G之爭,觀全球競爭格局。除中國、美國是5G應用大國外,就是歐盟各國。

2016年,歐盟發佈了“5G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將在2018年開始預商用測試,到2020年,每個成員國家至少選擇一個主要城市完成5G部署,並在2025年之前完成主要公路和鐵路的5G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第一張5G預商用網絡由中興通訊中標。

同一時期的美國已開始為5G分配頻率,中國也已發佈5G系統在中頻段內頻率的使用規劃。而歐洲國家還在為關於無線電波頻譜的分配而“爭論不休”:一方面歐盟議員已經決定,在20年時間裡釋放5G無線電頻率,而另一方面,眾多業內機構卻表示需要更多的投資。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由於歐盟是個分散的體系,所以想在這部分問題上達成一致確實存在困難,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業界對歐洲部署5G的情況卻有很多消極的聲音。“歐洲在5G承諾和部署方面明顯落後於中國和北美。”CCS Insight研究主管本伍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歐盟各國在5G領域落後其中一個原因是投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表示,歐洲近些年經濟較為低迷,互聯網整體業務發展情況並不樂觀,從運營商網絡投資方面,投入和產出比不高。

王志勤說,歐洲在發展3G、4G的時候,在頻率拍賣方面,政府收取了比較高額的頻率佔用費,對企業造成一定的成本壓力沒能搶佔先機,所以5G發展緩慢也是挺自然的事。

相較於歐盟的分散與緩慢,亞洲在5G開發上迎來新的機遇。

2018年5月28日,中日韓三國信息與通信部長級會議在東京召開。會議前一天,日本總務相野田聖子與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舉行會談,雙方就積極推動中日兩國企業在5G技術研發方面的合作達成一致。

目前全球比較領先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在以國家力量對5G進行持續投入。以美國為例,Verizon等運營商計劃在2018年就“商用”5G;日本、韓國則利用冬奧會、奧運會舉辦的契機加快推動5G成熟。

縱觀世界5G發展水平,相關人士作出預判,以中國華為、韓國三星、瑞典愛立信、芬蘭的諾基亞為代表的東北亞將會佔據領先地位,中日韓在技術實力、經濟能力上有優勢,對5G發展拉動經濟也寄予了較大希望。

以上業內人士表示,世界其他地區市場規模不夠大,一般情況下很難超越東北亞的發展水平。

5G之戰與大國之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