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討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

一隻漂亮的花狸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非常相信下面的幾個邏輯:

一、只要我順從他人,他人就會喜歡我。

二、如果我不順從他人,他人就會討厭我,不理我。

三、他人的喜歡是暫時的,討厭卻是永久的。

四、我的付出再大,也有可能不夠。我的錯誤再小,也有可能致命。

這四條心理邏輯,就像一條井字型繩索那樣,將討好型人格的人牢牢地固定在原地。

他們每天小心翼翼、誠惶誠恐地覷著他人的臉色,說著別人可能喜歡聽的話,壓抑著自己真實的情緒,生怕一個不小心前功盡棄,毀掉自己在別人心裡的好印象。

但雷區實在太多,有時難免顧此失彼,於是討好型人格的人常常在事後捫心自責,覺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不對,以至於自己現在依然做不到期待中的八面玲瓏從容自信。

是的,討好型人格的人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別人對自己的喜歡怎麼都不夠。


上述的那四條邏輯,如果是局外人,一眼就能看出其雙重標準、以偏蓋全等邏輯謬誤,但身處其中的人們卻往往執迷不悟,因為他們過往的經驗讓其太過相信自己的邏輯,將自己感受到的一切都以這種方式解讀,結果就陷入自證邏輯的怪圈中越來越深。

因此,他們永遠想不到,如果周圍的人真的不那麼喜歡他們,其原因可能不在於他們順從得不夠,而恰恰是因為太過順從而失去了自己的個人界限與個性。

一個不設界限的人,會誘使他人利用他、無視他的感受,而一個沒有個性的人,則會讓人忽略他的存在,不知該如何與之相處,因為他實在沒表達出什麼內容,就像一個空空如也的存在,讓人做不了什麼。

世界可能與我們的設想大相徑庭,有沒有勇氣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來訪者來信

容安老師,您好!

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總是被忽視的那一個,好像所有人都看不到我。從小我就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更疼愛弟弟,根本不關心我。7歲那年,有一次我發燒40度整整在床上躺了一整天,奶奶竟然不知道……

我總是試圖引起別人的注意,可是真的、真的、真的沒有人認真聽我說話,好像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不會在我身上停留。在辦公室裡好像沒有我這麼個人一樣,我試圖融入大家的對話,可是都失敗了,我就是那個異類…

有時候,和別人相處,別人會給我臉色看(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敏感),我不敢反抗,不敢表達我的不悅,我只能試圖去討好,哄對方高興,如果對方給我一個笑臉,我就會開心一整天。如果對方對我很冷淡,我就會一直想我怎麼做才能夠讓TA對我表現出友好…

其實有時在想,影響我情緒的那些人對我而言並不一定是很重要的人,我為什麼如此重視他們的感受呢?

我不敢跟別人吵架,別人對我大喊我就想趕緊討好TA,平息這場戰爭,但我的內心很不甘心,覺得是被人欺負了,但是爭吵的當下我真的不敢也做不出反抗的行為,甚至都不敢大聲說話,只想著怎麼做能讓對方別再喊了…

我活得好卑微…

容安老師,我是不是討好型人格嗎?可以幫幫我嗎?幫我走出這種人際困境。

受傷的小妖精

“被看見”是很多人一輩子的追求。“被看見”意味著存在感,存在意味著對他人和世界產生影響,意味著自身價值的實現。當我們在群體中不被重視,內心就會產生懷疑,“我是誰?我為什麼會在這裡?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正如“小妖精”在信中寫到,她無法融入群體,感覺到自己是異類,異類意味著對他人沒有價值,沒有價值就不會被保護,失去群體的保護,個人的生存將受到極大威脅。所以,

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時內心就會產生深深的焦慮,那是一種生存焦慮……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會過分在意他人的感受,擔心別人不開心,總是要不自覺的取悅他人,甚至是犧牲自己的感受來讓別人覺得舒服,不會拒絕更不會提要求。然而討好型人格的人並不是“以他人高興為己任”的,討好會讓他們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就如信中所說的那樣,她會因為別人的一個笑容開心一整天,也會為別人的冷淡毀掉自己的大好心情。她並不喜歡這樣的自己,覺得自己“活得好卑微”……

討好是從小學習到的一種生存手段,大多數討好型人格的人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和關注。小時候我們依賴撫養者的照顧才能生活下去,撫養者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TA高興,我們就會開心,TA冷淡,可能我們的溫飽都得不到保證。小時候我們體會到的冷漠與忽視對我們而言是一種生與死的挑戰,我們太害怕這種感受了,所以要表現得乖,表現得討喜,這樣就可以多獲得一些愛與關注,我們就會多一些安全感。於是討好成為了保證我們能夠生存下去的手段,儘管我們已經成年,然而內心的小孩還是那麼脆弱、缺愛、渴望被關注。

不討好是要付出代價的,你真的準備好了嗎?不討好就要做自己,做自己的時候就無法顧及他人的感受,那麼就會面對他人對你的失望、不滿甚至是憤怒。當這些在你們的關係中呈現出來的時候,你能做到虛懷若谷、熟視無睹嗎?內疚、焦慮會不會將你淹沒?從小以討好來博得撫養者的愛和關注,這裡面的邏輯已經非常清晰“只有讓別人高興,我才不會被拋棄”,對於被拋棄的恐懼會隨著你做自己洶湧襲來,你真的能夠堅挺住嗎?小妖精”之所以害怕和人吵架就是因為無力面對他人的憤怒,也許在她的內心深處,有個聲音一直在喊“人家生氣都是因為你不好!惹別人生氣就會被拋棄!”,生活在這樣的聲音中,怎麼能夠有膽量和他人爭吵呢?只能儘快討好來平息對方怒火,彷彿只有對方不生氣了、不喊叫了,世界才能重新擁你入懷……

總是糾結於自己的討好型人格是一個極度內耗的過程。這幾年的諮詢中,很多來訪者都糾結於自己的討好型人格,每天都在討好,每天都在後悔討好,每天都在思索怎樣才能不討好…窮思竭慮。我們體會這些感受、思考這些問題所消耗的心理資源遠遠大於討好本身。其實,人們真的妖魔化了討好這件事。討好型人格作為一個新鮮而又略帶專業色彩又不失受眾的名詞就這樣廣泛而又深刻地影響著廣大吃瓜群眾…

討好是潛意識為你做出的最經濟的選擇。就像電流會自動選擇阻值較小的支路一樣,潛意識會幫助我們選擇最有利且最“節能”的行為方式。我們之所以一直不喜歡自己的討好,卻一直不自覺地討好,一定是因為討好給我們帶來了好處。畢竟討好對方就能夠確定對方不會離開你,你也不必經歷分離帶來的失望與焦慮。相比討好後的糾結,不討好帶來的對於關係的失控感、被拋棄感、罪惡感、內疚感、焦慮更加讓人望而卻步,不敢輕易嘗試,

討好本身沒有什麼不好,反而是多掌握了一種生存技能,也讓自己生活在如此繁雜的世界中對於人與人的關係有了一份掌控感。但是如果一直糾結於該不該討好?如何能夠不討好就會得不償失了。“度”這個字真是博大精深,放之四海皆準~~~

讓我們安於討好,愉快地討好,不糾結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討好~~~


容安心理psy


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的定義中稱之為“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職場上,他們總會不自覺地承擔更多別人的工作,只要對方一提需求就輕易接受,根本不考慮自己,到頭來賠了夫人又折兵。在生活上,永遠都是“老好人”的角色,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甚至會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乃至金錢去換取別人的認可。

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有一些共同點:

No.1對別人的感受特別敏感。他們總是迎合他人,討好他人,所以對別人的感受特別敏感。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做了什麼別人會不喜歡,總是渴望聽到他人的評價,以此獲得肯定,做任何事情都會考慮“我這麼做,別人會怎麼想。”

NO.2不敢拒絕別人。他們害怕說不,不懂拒絕,被人佔了便宜也會選擇默不作聲,擔心一旦拒絕,與別人的關係就會破裂,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很怕給別人添麻煩,擔心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為了滿足他人的需求,淡化自己的需求,從不拒絕別人提出的要求,即使要求很難實現也會應承下來,硬著頭皮滿足對方,在沒能完成他人要求時,還會非常歉疚,頻頻道歉。

NO.3做事缺乏原則。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去取悅別人。即使很忙很累,別人拜託你幫忙,總會立馬答應。心裡不情願,卻一直忍著不說,壓抑自己的想法。


大愛社工


說道討好型人格,就讓我想到了一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人公松子。

松子的一生卑微的討好著他人,小的時候因為妹妹體弱多病,因此松子理所當然就成了被忽視的對象。在松子的印象裡,父親唯一一次對她露出笑臉,是因為她無意間扮了個鬼臉。因此她為了討好父親,一次次的扮小丑來博取父親的關注。

而習慣性卑微討好的結局就是,她的一生不斷遇到渣男,不斷的傾情付出,又不斷的重複受傷。松子的一生都在為了討好他人而活,卻一生都在被嫌棄。

討好型人格的錯誤的心理邏輯,在我看來有這3點:

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他們沒有自己的主見,總是在等著他人發號施令,總怕自己的提議被他人嫌棄,因此從不主動提議,總是附和他人。

對別人的感受特變敏感

特別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做了什麼會惹他人不開心,從而導致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

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

這類人害怕說不,不懂拒絕,就算是被別人佔了便宜也會選擇默不作聲;更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怕自己給別人添麻煩,成為別人的負擔。


龍貓的棲息地


每天三分鐘,讓你獲得一個心理知識,這裡是壹心理的3分鐘心理學。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先人後己,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似乎這樣的行為,才能貼合一個主流並正常的人際行為標準。

然而,長期處於這樣的要求下,人們很容易出現兩種傾向:

一種是變得虛偽,所謂心口不一;

而另一種人發展到極端,則形成所謂的“討好型”人格——

他們把別人的評價看得特別重,不敢做自己,平時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他們是大家眼裡的“好人”,內心卻非常痛苦……

為什麼他們明明活得很壓抑,卻還是處處討好別人?這是因為“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有著以下4個錯誤的心理邏輯:

1.過度敏感與自責

討好型的人通常對別人的情緒極其敏感,別人有一絲不悅,他們都能快速捕捉到。

遺憾的是,他們之所以這樣,通常是因為內心有一個不好的假設,即他們會認為別人的情緒變化跟自己息息相關,別人不高興就是他們表現不好造成的,所以他們有義務讓別人高興。

同時,他們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為此,他們必須時刻提高警惕,時刻關注別人,為的是趕在別人指責自己前,及時調整自己,讓別人對自己滿意。

2.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討好型的人對別人的負面反饋,往往吸收很快;他們習慣使用“別人都很強、很好,而我很弱、很差”的模式來解釋一切事情。

所以他們很難相信自己的判斷或決定,而必須依賴他人的評價。

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本質上是一種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來獲取安全感的方式。

潛意識裡的聲音是:“我都這麼弱、這麼貶低自己了,我不會攻擊你,只會捧著你。你也就不好再來攻擊我了吧,因此我就安全了”。

3.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

具有討好型特徵的人很害怕給別人添麻煩,因為他們有很深的不配得感。

當他們獲得幫助時,往往會表現得受寵若驚,感覺自己承受不起別人的幫助和恩惠。

與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相反,他們很難拒絕別人的要求。即便意識到別人的需求不合理,他們也不敢拒絕,害怕拒絕會讓別人不滿。

即便他們做出了拒絕的行動,也會反覆給別人道歉,試圖消除別人的不悅。

4.缺乏界限和原則

討好型的人做事以取悅別人為目的,這就導致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缺乏原則和界限。

一方面他們會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和原則,任憑別人入侵自己的邊界;

另一方面他們也容易突破別人的界限,對他人有過度期待,但往往因為別人不能滿足自己的期待而受傷。

以上就是討好型的人常有的4種錯誤邏輯,儘管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意識不到這些荒謬的邏輯,卻按照這些邏輯指導著自己的行動——

因為我們從小就是這樣長大的,當我們長大後,討好父母的模式,就變成了討好整個外部世界的模式。

但我們必須時刻察覺這些模式的不合理,才有可能在行動上改變,不然我們就會一直討好下去,甚至把這些模式傳遞給後代。

那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這裡是壹心理3分鐘心理學。更多有趣有用心理知識,請關注公眾號【心理公開課】,還可以領取60節心理學入門精選課哦~

壹心理


說實在的,討好型人格其實很讓人心疼。一般這種性格的形成,和家庭環境有一定關係。

嚴厲型,否定型的家教。以及寄人籬下和缺愛的孩子更容易有這種心態,不自覺的配合別人說話和行動,沒有自我意識。甚至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表達。害怕遭到反對和排斥,當這種行為成為慣性的時候。也就造成了討好型的人格。

這裡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後天的“老好人”型。 誰說什麼都隨聲附和。沒有個人觀點,表面上和所有人打成一片,實際上是最不被重視的人群。之所以有討好型人格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幾點:

1.缺乏自信和安全感,過高評估了別人,過低估計了自己。害怕發聲害怕出錯。

2.順從的態度試圖以心換心,以情動人。得到大家的贊同和認可。

3.凡事看的太明白,也做的很明瞭。事不關己的事情漠不關心,也沒必要參與。只要不影響個人利益。


討好型人格的人大都敏感細膩,很容易覺察到別人細微的情緒波動。善於反省,處處小心翼翼,看別人臉色行事。實際上是活的很辛苦的人群,給自己的壓力也比較大。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人們往往更重視自我意識強,個性鮮明的人群。有討好型人格特質的人雖然無害,但普遍被認為可利用價值不大。應該試著調整一下個人的心態,不要擔心不同的觀點,更無需看誰的臉色。你才是自己的主人。相信你有了大無畏的精神,也會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存在感。

我是最好實名制,感謝您的關注~


最好實名制


說到錯誤的心理邏輯,就不得不提到認知行為療法的創始人阿隆·貝克(Aaron T. Beck),他在創建認知行為療法時,就特別關注到,人們錯誤的心理邏輯,是如何引起情緒困擾和心理障礙的。


他發現具有情緒困擾和心理障礙的人們有三種錯誤的非理性信念:

1,我不可愛:意味著沒有人喜歡我。

2,我不勝任:意味著我完成不好工作、學習,總是會失敗。

3,我沒有價值:意味著我不值得被關注、被看到、被表揚。



這三種非理性信念體現在討好型人格的人身上,會有具體的表現形式:

1,我不可愛(沒有人喜歡我):因為人們都不喜歡我,所以我需要順從他人、討好他人、讓他人覺得滿意,別人才會不討厭我,願意和我待在一起。


2,我不勝任(我做事總會失敗):因為我做不好事情,所以我需要求得他人幫助和支持,如果我不討好別人,別人不可能幫助我支持我。


3,我沒有價值(我不值得被關注):因為我是沒有價值的,沒有人會關注我,如果我不討好別人,別人就不會理我。所以我需要通過滿足別人,來獲得關注。


曾旻


唯一且致命的,就是太過於關注別人的眼光,也就是俗稱的臉皮薄。

總有人識圖用各種條例來解讀討好型人格,也就是性格色彩中的綠色性格,但歸根結底,都是社會屬性的原因。讓我們來看一下最廣為流傳的4個分類。

1.過度敏感2.貶低自己3.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4.缺乏界限和原則

不難發現,這些分類都是建立在社交關係的基礎上 ,這也應對了綠色性格最明顯的特點。看過《歡樂頌》的人,對於關關必然不會陌生,她就是綠色性格的典型代表。總是希望讓別人舒服,寧可自己承受痛苦。

性格是天生的本質,後天的培養只不過是在本質的基礎上增添色彩,因此性格沒有高低之分,但是相對這個社會環境,綠色性格確實不佔優勢。但相對的,綠色性格也有許多讓人喜愛的特質。

那麼綠色性格有哪些優點那?

1、處事溫和

你打我,我忍,但是我有底線。

2、溝通條理

我希望我們雙贏,也希望你在我們的談話中感到舒服,如果有問題,那麼我自己改變。

3、寬容朋友

成我我的朋友,並沒有什麼條件。相處中,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傷害我,放心,我會盡量寬容你。

4、人本管理

我會盡量提高自己,儘量避免社交的衝突,儘管我有高超的社交手段,但我的目標,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讓你覺得舒服。

有些跑題了,但是既然介紹,那就相對全面一些才好,對於問題的答案,就在第一句話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每天10分鐘,解讀一本經典好書,更多資訊請點擊上方關注。


簡讀BOOK


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會具有如下典型特徵:

(1)都是我的錯。

對別人的感受過度敏感,覺得別人不高興都是自己表現不好導致的,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他們會時刻關注著別人,及時調整自己,讓別人滿意。

(2)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所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內心裡都會認為:“我根本無法決定自己的事情,而必須依賴別人的判斷和對我的評價才行”。

(3)不敢發出請求,同時也很難拒絕別人。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很害怕給別人添麻煩,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也不敢開口尋求幫助,因為怕被拒絕。同時,如果有別人想他尋求幫助的時候,即使是比較不合理的需求,討好型人格也會選擇接受。

(4)沒有原則

討好型的人做事情主要是以取悅別人為目的,特別害怕別人的不滿和抱怨,這樣就導致他們在生活中沒有原則,任憑別人對自己無限制的違矩但是卻不敢做出反抗。

以下是網友們歸納出的8條中國人常見委屈,看看你中了幾條?

  • 都不容易
  • 你喜歡就好,隨便吧
  • 別管我了
  • 忍一忍就過去了
  • 別傷和氣
  • 那好吧
  • 可以,沒問題,再晚我也會做完
  • 習慣就好

看到最後的帥哥美女們,點個贊和關注吧,給我一點更回答的動力吧(*╹▽╹*)

祝點贊和關注的你餘生有酒有錢有你愛的人~


小棉司吉寶寶


討好型性格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就是那種大跑小跑,從我們的大陸跑到臺胞那裡去討好獨派們。他們狐假虎威,弄虛作假。坑蒙拐騙偷,無所不能。討好那些資本家,做美帝國主義的走狗。討美帝高層開心。討好他她那些資本家了。像一隻哈巴狗一樣。見了他們的主子就嗷嗷直叫。見了窮人哪,屌都不屌。那就看不起你的了?誰讓你是窮人呢。

另外呀!他她們們還要求私有化,要壟斷所有的錢財名利歸他們所有。再來討好天下人民,說什麼一切為了人民為人民好,做魯迅為人民呼喚公平正義。其實啊,他們所有的言行都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為了爭名奪利是必須的啊。

在這裡我想對這一幫哈巴狗們說。你們怎麼討好獨毒派也沒用。該來的終究會來的。看把你們這兩面人給忙的呢,這頭跑那頭,跑跑跑、忙忙忙、忙得不可開交。警告你們這一幫兩面人物♬︎*(๑ºั╰︎╯︎ºั๑)♡︎♬︎*(๑ºั╰︎╯︎ºั๑)♡︎

你們怎麼偽裝也是沒用的啊!紙裡包不住火啊!還是老老實實的做個規矩的人吧!這樣的中國人活得才踏實、才有尊嚴。還是多多的討好討好真正的中國人民。不弄虛作假、不虛偽做作。用你們的誠心誠意來對待中國人民。切記切記哦,反動派的下場可沒有好下場。那會很慘的。殘不忍睹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