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豐鎬遺子/書文 ;話百里秦川,講陝西故事,請關注頭條號“睜眼看西安”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在西安地面上,明清時期關中有四大古鎮號稱“萬人集”,分別是周至縣“終南鎮”,咸寧縣“灞橋鎮”、“尹家衛鎮”,戶縣“秦渡鎮”。現在要問四大古鎮誰的名聲最大,當之無愧應該是“秦渡鎮”。要問原因?因為秦渡鎮有“秦鎮涼皮”和“一口香小油糕”。油糕是關中傳統吃食,雖算不上秦渡鎮特產,但確被秦鎮人做成了氣候,做出了招牌。

秦渡鎮簡稱“秦鎮”,涼皮是秦鎮當之無愧的金字招牌,以"筋、薄、細、軟"稱道三秦,與乾州鍋盔、岐山臊子面並稱關中三大面食。秦鎮涼皮據說起源於秦朝,秦鎮經營涼皮生意店鋪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秦鎮南街的尚家後來咸豐年間的單家,光緒年間西街的趙家和楊家,民國時期北街的薛家,紛紛崛起,經營涼皮生意,秦鎮涼皮名震三秦。如今秦鎮涼皮製作技藝已進入西安市首批3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秦鎮的金字招牌:涼皮】

秦渡鎮隸屬於西安市鄠邑區。鄠邑區就是原先的戶縣,解放前叫鄠(hu)縣,《陝西通志》記載:“鄠縣,面拱終南,背倚渭水,灃水繞其東,澇水環其西”。今天的“鄠邑”二字脫胎於“扈(hu)邑”,古時大禹治水有功,天下歸附。兒子夏啟建國為“夏”,封有扈氏於“扈”。周平王東遷洛陽,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改“扈邑”為“鄠(hu)邑”。 《元和志》記載:“本夏之扈國,秦改為鄠邑。”漢朝初年設置“鄠縣”。1964年為了簡化生僻字,“鄠縣”改為“戶縣”,2016年底,批覆戶縣撤縣設區,富有時代氣息的“西戶區”沒批下來,西安市戶縣最終變成了人文氣息濃厚的“鄠邑區”。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鄠邑區地標建築:鐘樓】

秦渡鎮地處鄠邑區東部,在灃河西畔,距西安、咸陽各25公里。秦鎮南、北、東三面都和長安區毗鄰,是鄠邑區的東部門戶。秦鎮毗鄰灃河,關於灃河《詩經》記載:“灃水東注,維禹之績”。東漢經學家鄭玄在他所著的《毛詩箋》中註解說:“昔堯時洪水。而灃水亦氾濫為害,禹治之,使之入渭,且東注於(黃)河,禹之功也。”可見大禹也曾治理過灃河,足見此地歷史之久遠。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豐京示意圖】

秦鎮此地在商朝屬於“古崇國”。關於崇國,早在唐虞時期大禹之父“鯀”建造城郭有功,堯帝把崇地封給了鯀,人稱"祟伯鯀"。《國語·周語》記載:“禹之父,鯀,為"祟伯鯀"。到了商朝時期崇國的國君就是《封神榜》裡面的北伯候崇侯虎。《史記·周本紀》"崇侯虎"下解釋說:“虞、夏、商、周皆有崇國,崇國蓋在豐、鎬之間。”也就是說崇侯虎的崇國在豐京和鎬京之間。

崇侯虎這人比較壞,和《封神榜》裡面演的一樣,陷害西伯侯姬昌,向殷紂王告密。《史記·殷本紀》記載:“九侯(封神榜裡東伯候)的女兒被紂王納入後宮,因為不喜淫樂,紂王就把她殺掉,把九侯也剁成肉醬,鄂侯(封神榜裡南伯侯)爭辯幾句,也被做成肉乾,西伯昌(封神榜裡西伯侯)聽聞,暗地裡嘆息了一聲,被崇侯虎探到,告訴紂王。就這兔死狐悲的一聲嘆息,紂王把西伯昌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縣)七年。西伯侯被釋放以後,第一件事就是討伐崇侯虎,《史記·周本紀》記載:"明年,伐崇侯虎 ,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也就是說西伯侯討伐崇侯虎,滅了崇國,將周國的王城從岐山搬到了崇國的王城“豐邑”,也就是後來的“豐京”,豐京的王宮就是秦渡鎮這地方。(豐鎬遺子書文)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秦鎮北門外西周靈臺(平等寺)】

明、清及民國各代《戶縣誌》均載西周“豐宮的位置:“在灃水西,去縣三十里,文王都豐。”清乾隆年間太史孫景烈在重修《戶縣誌》時直接指出:“秦渡鎮即周豐宮”。今秦鎮南門外原先有一個大土堆叫“墩臺”,傳說是周文王的烽火臺。秦鎮北門外還有個大土堆叫“枯骨冢”,解放前後還在,傳說這土堆是周文王修靈臺挖出枯骨集中安葬的大墳墩。在邱吳莊和阿底村中間現在有個平等寺,原先就是周文王當初修建的“靈臺”。民國初年《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平等寺即周靈臺,臺基尚存。”今秦渡鎮內的當陽堡,傳說就是西周當陽宮故址所在。今秦鎮一子下灃河沿線有南豐店、中豐店、北豐店三個村子,傳說周文王觀天象、演八卦,宣揚周禮,就是從秦鎮出發,沿灃河一路宣講周禮,這三個村就是周文王歇腳的地方。(豐鎬遺子書文)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秦鎮老街】

關於秦鎮其名所來,《 古今圖書集成 》記載:"秦渡即古豐地,灃水之西岸,豐舊城在焉",公元 401 年後秦皇帝姚興由西域龜茲迎高僧鳩摩羅什來長安逍遙園譯經,在灃河此地設渡,故而得名秦渡,因而得名。”

這裡引申五個問題?“後秦”是個什麼國家?“姚興”是個什麼皇帝?“鳩摩羅什”是個幹啥的?姚興大動干戈為什麼請鳩摩羅什前來譯經?“長安逍遙園”又是個什麼地方?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後秦姚萇】

要說“後秦”必需先說“前秦”。話說三國歸晉,八王之亂後,西晉皇室南渡,五胡橫行華夏,小國如雨後春筍乍現,馳騁北方大地竟有16國之多。時有氐族人苻堅,重用漢人王猛,終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16國,成功統一北方。苻堅堪稱十六國時期的一位明君仁主,講究"為政之體,德化為先"。他滅了燕國卻力排眾議,對燕國皇族慕容氏委以重任。他打敗並殺死羌族首領姚襄,卻封其弟弟姚萇揚武將軍,最終為自己的被殺埋下伏筆。

苻堅帶雄兵87萬攻打東晉,欲一統天下,誰想被東晉謝安8萬人馬打的抱頭鼠竄,一潰千里,苻堅帶領不足10萬殘兵敗將逃回長安,這就是“淝水之戰”。苻堅大敗後,被苻堅滅掉燕國皇族慕容氏,趁苻堅元氣大傷之際,紛紛起兵造反覆立“燕國”。苻堅派兒子鉅鹿公苻睿當統帥,姚萇任總指揮,出兵討伐燕軍。誰想打了敗仗,王子苻睿被斬殺。姚萇畏罪逃到渭北,被渭北豪族推為羌族盟主,擁兵5萬。

燕國鮮卑慕容泓、慕容衝兄弟率領大軍趁機進攻長安,苻堅不敵,從長安出逃到五將山(今陝西岐山縣與麟遊縣交界處)。姚萇親自帶兵派兵包圍五將山,將苻堅活捉到新平(今陝西省彬縣水口鎮)。姚萇向苻堅索要傳國玉璽未果,又逼迫苻堅禪讓給他,遭苻堅拒絕。姚萇大怒,將苻堅勒死於新平佛寺(今彬縣南靜光寺)內。姚萇擊敗燕軍,在長安建國,國號叫"大秦",定都長安,史稱“後秦”。《晉書》記載:“姚萇當了皇帝,屢做惡夢,夢見苻堅帶鬼兵數百突入營中取其性命,醒來時隨掛苻堅畫像於宮室,日日祈禱焚香,結果也不管用,最後北活活嚇死,死不瞑目。”

可以說姚萇背主殺主,死於非命。兒子姚興繼位,將其葬於西安市高陵區通遠鎮灰堆坡村的麥地裡,明《高陵縣誌‘邸宅陵墓》載:“後秦建立者姚萇墓在縣西北十里,積灰為之,方几一里,俗稱灰堆坡。”這種死法,這種葬法,姚萇請西域高僧鳩摩羅什來長安也就不難理解了,名為譯經,實為替父親姚萇超渡亡魂。鳩摩羅什譯經的“逍遙園”就是今天佛教三論宗的祖庭“鄠邑區草堂寺”,鳩摩羅什死於長安,骨灰安葬於草堂寺,今寺內遺存有造型精湛的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一座,人稱“帝釋天宮”。曾經聽人說現在大王鎮姚姓就是後秦皇族後裔,但不知是真是假。(豐鎬遺子書文)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秦鎮城門外的灃河】

那麼《戶縣誌》記載:“秦渡鎮在縣東三十里灃水西,一名秦杜鎮”又是怎麼回事?“秦杜鎮”應該是“秦渡鎮”的諧音。要是硬解釋也能說得過去,畢竟秦國的時候,長安區南郊叫“杜縣”,是春秋“杜伯國”故地。比如郭杜鎮,最早叫“古杜鎮”,是古杜國的京城“杜京”所在。但是這樣解釋有些牽強,畢竟先有“秦渡”後又“秦渡鎮”。唐朝詩人高駢做了一首詩《寄鄠杜李遂良處士》詩文:“吟社客歸秦渡晚,醉鄉漁去渼陂晴”。可見此時戶縣的“秦渡村”和“渼陂湖”都已經出現了。到了宋朝宋敏求《長安志》第十五卷“鄠縣”下記述“秦渡鎮在縣東四十里,一作四十五里”。可見最晚在宋朝秦渡鎮已經開始設鎮。據舊志記載“鎮前無城”,可見此時的秦鎮還沒有城牆。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解放後的秦鎮灃河橋,已毀】

北京簡稱“京”,上海簡稱“滬”,重慶簡稱“渝”,陝西簡稱“秦”。小小的秦鎮也有一個簡稱,叫做“津”。這又是怎麼回事?古語中“津”是渡口的意思,所以秦渡鎮也被叫做:“秦渡津”,簡稱“津”。“津樑”也被稱作橋樑,鳩摩羅什過灃河到秦鎮並不是坐船擺渡而來,而是從橋上過來,因為灃河此地有一座浮橋。秦鎮灃河上真正的第一座木橋,見於文字記載的年代為唐朝。灃河是長安和戶縣的分界。唐玄宗天寶年間皇帝派太監盧廣特意在灃河監修木橋一座,連接秦鎮,也就是後來的廣濟橋,此橋最後毀於灃河洪水。

明朝萬曆24年戶縣知縣王九皋捐俸銀50兩為倡導,向民募集重修灃河橋,得到鹽商李良貴贊助百金並任監工,修築木柱百孔橋,橋高3丈,寬2丈,長約一里,行人寬敞,車駛安全。王九皋撰碑記,命名為"三秦廣濟橋",當時的集市就在廣濟橋頭, 橋頭有(《明邑令王九皋秦渡鎮灃水廣濟橋記》,橋的對面就是長安的“北張鎮”,也就是現在的北張村。

廣濟橋屢修屢毀,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徹底毀壞,後長安縣史魚寨鄉賢趙恆斌募資,於原木橋之南修起石板橋。石橋墩72個,橋墩上架石板兩道,寬約2尺,長約60丈,高不過丈。民國初年長安縣人對道光年間修建的廣濟橋又進行重修,捐增石板加寬橋面,橋面遂增鋪為三道石板,寬度增至約3尺,此橋一直延用至解放後,後毀於洪水,今遺蹟尚存。秦鎮的簡稱“津”就是這麼來的。(豐鎬遺子書文)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秦鎮藥王樓老照片,已毀】

根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宋代戶縣除縣城外,只有甘河和秦渡兩處集鎮。”秦渡鎮位於戶縣、長安交界處,附近又無大的集鎮,因此發展很快。到了明朝的時候,秦鎮因座居交通要道,已經是商賈雲集方圓十里八鄉的馳名大鎮。古代沒有郵局,發送公文塘報要靠驛站,明朝時期在戶縣縣城北門內設戶陽驛,編制有馬6匹,驛夫4人,扛夫2人。為了這些驛站,邊聽專門修繕了驛道,該道由長安祝村入戶境,經秦渡鎮過北龐村到縣城,再過太史橋經灰渠頭西入周至。

明正德年間,驛站被遞鋪取代後,縣城內有總遞鋪,在縣西設灰渠頭鋪,縣東北設趙王鋪,縣西北設澇店鋪,縣東設兆豐、龐村、秦渡三鋪。遞鋪設有鋪司和鋪夫,秦渡鋪編制鋪夫三名,郵路東至西安,西經戶縣到灰渠頭。

清光緒二十九年,興辦郵政,驛站、遞鋪廢除。“大清郵政”在秦渡鎮設立代辦機構。民國初設秦鎮郵政局,位置在現在的西街中段。時西安通往戶縣的郵政大道分南北兩條:南路沿襲古驛道,由長安河池寨入戶境秦渡鎮到縣城,再西去周至;北路由長安客省莊橋,經縣內大王、澇店鎮西入周至。正因秦鎮座居交通要道,經貿得到極大發展,明代志書記載:“盛於縣城”。也就是說此時的秦鎮比戶縣縣城還要興盛。(豐鎬遺子書文)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秦鎮分為六個村】

因秦鎮過於繁華,一則為了防禦灃河水災,二則為了防禦土匪侵擾。清朝康熙四十五年秦渡鎮與西鄉的大王鎮開始同時修築城牆,修修停停只到光緒年間,秦渡鎮的城牆最終修補完畢。土城牆高近5米,為了排水四周修有城壕。秦鎮共開五座城門,修有城門樓子,因東城牆毗鄰灃河,沒有開東城門,其它五門分別是:西城門樓門楣題字“豐京盛地”,門外原有民國馮玉祥西安解圍“青石碑”,現有宋元時期全真七子修煉的“志道觀”(四師堂);北門城門樓子門楣題字“襟帶鎬京”,門外原有西周“枯骨冢”;南城門樓子門楣題字“灃水凝輝”;土南門城門樓子門楣題字“千巖競秀”、大南門城門樓子門楣題字“終南佳勝”。

城牆以內,南、北、西三條商業大街,全部用石板鋪地,四周分佈著“九樓十三堡”,九樓分別是:“日月樓、藥王樓、孤魂樓、花樓、土地樓、無量樓、玉皇樓、火神樓、臘八樓”。十三堡分別是:單家堡、孫家堡(今秦一村);樓北堡 (今秦二村);薛家堡、高家堡(今秦三村 );連城堡、樓西堡 (今秦四村);壕六堡、寺裡堡、中興堡、通城堡、陸家堡 (今秦五村);樓南堡 (今秦六村)。如今的秦渡鎮老城牆,只保留下了東面灃河岸這一節,和一個南城門樓子,老廟也只剩下關帝廟、白雲寺等寥寥數座。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今日秦鎮老街】

清雍正十年《戶縣續志•集鎮》再次記述:“邑之四關,鄉之四鎮,惟秦渡一鎮為商賈輻輳之區。”到了民國時期,秦鎮內南、北、西三條大街幾乎全是商號店鋪。有糧食店21家,雜貨鋪20多家,中藥鋪12家,酒館4家,山貨店9家,就連大煙館也有3家,其它小作坊更是不少。正因為秦鎮異常富有繁華,民國十九年(1930),戶縣保安團為了指揮城門樓子方便,還給秦鎮裝了一部磁石電話機。人常說“寧當太平犬,莫當亂世人”。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有槍便是草頭王。人多勢眾者稱為軍閥,勢單力孤者稱為土匪,土匪被收編就是軍隊,軍隊打敗仗潰散又變成土匪。匪患成為各方古鎮的最大威脅,南山底下尤為嚴重。周至縣的廣濟、馬召二鎮,長安縣的子午、引 鎮兩鎮,戶縣的龐光鎮,無不在土匪的洗劫中一蹶不振,秦鎮也不例外。(豐鎬遺子書文)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秦鎮城樓城牆】

民國1936年夏季,慣匪柴拱北(韓城人)與同夥二、三十人在寧陝縣江口、兩河一帶流竄搶劫,後與竄入秦嶺山區的匪首馮格如(長安縣子午鎮人)會合,駐紮長安縣東大村,並常在戶縣太平口一帶進行搶劫騷擾。時“西安事變”後,十七路軍楊虎城所屬警備二旅旅長外號王老虎,因拒絕接受國民黨軍隊改編,叛離楊虎城,於當年臘月22日,率部由西安東關抵長安縣子午鎮一帶,放縱部隊,大肆搶劫。臘月26日,又轉入戶縣秦渡鎮,挨門搜搶,全鎮21家糧店所存的近百萬斤糧食大部分被搶走,又強抓青壯年五百人,拉走騾馬等大牲畜四百餘頭,全鎮被洗劫一空。同年二月初二,王老虎部由秦渡鎮開往渭南,乘火車去河南。

王老虎剛走,盤踞東大村的慣匪柴拱北和匪首馮格如誘騙不願隨王老虎去河南的散兵遊勇幾十人,合計擁眾共百餘人槍,聲言願接受地方政府收編。1937年3月中旬,柴拱北馮格如被收編,柴拱北被委派為戶縣保安大隊長,馮格如為副大隊長,率部進駐戶縣秦渡鎮,匪幫人數150人,步槍一百多支,輕重機槍6挺,因無軍裝,士兵絕大多數穿便衣。自駐秦渡鎮後,除就地徵收錢糧外、夜間又分成小股外出搶劫,秦鎮百姓苦不堪言,訴求縣府上告省政府派兵進剿。1937年6月駐在咸陽的關麟徵部,出動1個團和1個機槍連兵力將秦渡鎮包圍,攻入鎮內活捉柴拱北、馮格如,柴拱北被槍斃於秦渡鎮北門外,馮格如被槍斃於縣城西門外。至此秦鎮商業慢慢恢復元氣,澇店鎮龍窩酒廠的費家五兄弟就是在1938年在秦鎮西街開設分店澆酒坊,日售龍窩酒達千斤。但是此時的秦鎮與洗劫前的秦鎮繁華景象已經不能同日而語。(豐鎬遺子書文)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灃河儀祉湖】

現在出秦鎮城門能看灃河,對面就是儀祉湖。說起儀祉湖就不得不說民國的水利專家李儀祉。灃河兩岸,精華沃土,灃河水資源的利用古而有之,明朝時期還在灃河上開挖李兆渠、張王渠、嚴家渠三條灌溉大渠。至民國時期,大多淤塞,不能使用。楊虎城請回全國著名的水利專家蒲城縣的李儀祉先生回陝興修水利,這就是造福關中的

"關中八惠渠",其中就有灃惠渠。為了資金李儀祉先生三進北平,兩下南京,四處奔波,為了節約經費倡導就地取材,拆廟宇,收碑石,確遭到不少善男信女的集體反對,可謂困難重重。灃惠渠位於灃河、潏河會合口下,從灃河東岸引水,可灌溉長安縣灃惠、北張、細柳、義井、鎬京等鄉農田1.7萬畝,今日依然發揮不小作用。為了紀念李儀祉先生,灃惠渠渠首北側這個人工湖特意命名為“儀祉湖”。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秦鎮老街】

改革開放後秦鎮藉助 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地處西安近郊區位優勢,早在1995 年就被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2002 年毗鄰的牛東鄉撤鄉併入秦鎮, 2004 年又被列為省級重點建設鎮。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盡數佔盡,或許是人們對於這座千年古鎮期望過高的緣故,秦鎮的發展給人感覺不到日新月異。2000年後以關中“袁家村”為龍頭的“鄉村旅遊”崛起,周至水街,興平馬嵬驛,藍田白鹿原民俗村無不在這次機會中大展身手。相反秦鎮有原生態古文化做依託,秦鎮涼皮又名震三秦,但“鄉村旅遊”卻一直不溫不火,實在令人詫異。2017年秦鎮移交西高新全權託管,期待西高新的神來之筆能讓這座千年古鎮再次煥發青春。(豐鎬遺子-張新武/整理於2012年8月21日修改於2018年6月)

西安古鎮解謎:關中“四大古鎮”之鄠邑區“秦鎮”!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未經授權,不要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