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德軍第6集團軍的第二次覆滅是何原因?

戰略論


德軍第6集團軍形成於1939年10月,最初的番號是第10集團軍,司令是沃爾特·賴歇瑙。作為德軍的精銳部隊,第6集團軍在波蘭戰役、比利時和法國戰役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1942年6月,保盧斯接替因病去世的賴歇瑙,成為第6集團軍的最高指揮官,並加入了南方集團軍群的“布勞行動”,旨在獲得阿塞拜疆巴庫地區的油田,並佔領斯大林格勒。

8月23日,第6集團軍抵達斯大林格勒郊外。接下來,他們會同第4裝甲軍,包圍了斯大林格勒並數次發起進攻,並曾打進城市。但是,德軍進入了城市卻沒能佔領城市。

雖然第6集團軍裝備優良,但在狹窄的城市巷戰中,坦克不但難以發揮作用,反而成為最容易摧毀的目標。蘇軍的頑強抵抗,為其贏得了時間。與此同時,蘇軍50萬軍隊的集結已悄悄完成。

11月19日,蘇軍的“天王星行動”正式打響,德軍第6集團軍被包圍,兩翼遭遇猛烈攻擊。已苦戰數月,加上嚴寒的冬季,第6集團軍不但傷亡慘重,食物、藥品和其他軍需物資也奇缺。

面對蘇軍的包圍、德軍失敗的救援,保盧斯深感大勢已去,這時蘇軍又開出了優厚的投降條件:包括符合標準的食品及醫療救治、德軍士兵的個人財物不用上交、保留軍裝及軍服上的一切裝飾、榮譽等等。

保盧斯致電希特勒,稱部隊已彈盡糧絕,每天都有士兵凍死餓死病死,1.8萬傷員也急需救助,請求獲准投降。希特勒的回答是,提拔了一批官員,包括擢升保盧斯為陸軍元帥,然後要求他們,建立起鋼鐵般的意志和信心守住陣地。

希特勒還特地強調,在普魯士的軍事史上,還沒有一個元帥被敵人活捉過。讀到電報的保盧斯對助手說,這個元帥頭銜,是希特勒的死亡邀請。他深知希特勒寧可他自殺,但是他並不準備這樣做。

1943年1月31日清晨,剛剛醒來的保盧斯成為蘇軍的俘虜。

斯大林格勒戰役,第6集團軍死亡人數高達18萬,受傷和被俘的人數超過15萬,算是全軍覆滅。

1943年3月,德國重新組建了第6集團軍,由卡爾·霍利德擔任指揮官,被派到烏克蘭和羅馬尼亞作戰。最後,第6集團軍在雅西奇西瑙戰役中再次被摧毀。


世界真的很大


德國第六集團軍,德軍中精銳的精銳,總兵力33萬人,編織相當龐大和第九集團軍人數相當,擁有500輛坦克,指揮官保盧斯元帥。前指揮官賴歇瑙。

保盧斯巴巴羅斯的主要制訂者長期在總參擔任要職,在接管第六集團軍前,在一線帶兵的最高職務是旅長(多年前),也不知道這叫什麼帶兵經驗。而在第六集團軍最危急的時刻,飢寒交迫,而保盧斯喝得都是牛奶,兩三天還要洗個熱水澡,舒服😌

可以說第六集團軍的輝煌主要是在賴歇瑙時代!1941年10月,賴歇瑙在基輔會戰中大放異彩,在全面獲得基輔會戰勝利之後,他指揮第六集團軍向哈爾科夫和庫爾斯克方向突進,分別在10月24日至11月2日奪取了哈爾科夫、別爾哥羅德和庫爾斯克等城市。

而後賴歇瑙被希特勒任命為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保盧斯接替他成為第六集團軍的司令,可以說所託非人,保盧斯的上任改變了第六集團軍的命運。

保盧斯德國陸軍元帥,對蘇入侵的“巴巴羅薩”計劃的主要策劃者之一,從他前期做參謀時看,其實是很優秀的,他與古德里安,隆美爾都共過事,古德里安和隆美爾回憶錄中給予高評價的都不是很多,而保盧斯在他們的回憶錄中評價都不差。保羅斯是一員非常優秀的參謀但是保盧斯不適合直接帶兵。

11月19日天王星行動開始了,11月20日,突破了德軍的南翼。堅守在市區內的蘇軍乘勢發動攻勢。11月23日,南北兩路蘇軍會師,第六集團軍的22個師27萬兵力落入蘇軍包圍圈。在這個千鈞一髮的時刻,保盧斯性格上猶豫體現出來了,唯唯諾諾地在乎希特勒的命令,多次無視曼施坦因的突圍建議。更加矛盾的是,他聽從了希特勒不突圍的命令,卻沒有聽從希特勒不準投降的安排,任憑手下三十萬官兵在天寒地凍的斯大林格勒城下,逐漸地凋零。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也就是1943年,被包圍三個月的保盧斯,在剛被希特勒提升為陸軍元帥以後,便向蘇聯投降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第六集團軍有9萬多人被關進了蘇軍戰俘營。他們當中只有約6000人回到了德國。當然作為二戰被俘的唯一元帥保盧斯在蘇聯一直過得不錯,還在黑海渡過假。

日後,重組的第六集團軍在44年年底的羅馬尼亞,雅西會戰中全軍覆沒。蘇軍集合優勢兵力於主突方向,在合圍的對內、對外正面同時發展進攻,而德國已無力迴天。






鮮衣怒馬雲飛揚


德軍第六集團軍第一次覆滅,就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當時第六集團軍兵力達到50萬,其中德軍有35萬左右,他們是進攻斯大林格勒的主力,剩下的都是軸國軍隊。他們負責德軍兩翼保護,恰恰是因為他們,在蘇軍天王星計劃反制中一觸即潰,將城中主力的30多萬德軍拋棄,最終導致德軍第六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的慘敗而全軍覆沒。



第六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全軍覆滅後,希特勒不甘心失敗,在國內重新編組了第六集團軍。新組建的第六集團軍被編入“南方集團軍群”一直在東線與蘇軍作戰,其中最後一次,也就是最大規模一次戰役就是維也納戰役。



1945年3月至4月期間蘇軍的烏克蘭第3方面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左翼為粉碎匈牙利西部德軍並攻佔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而實施的進攻戰役。蘇軍當面守軍是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陸軍上將沃勒),轄第8集團軍、“巴爾克”集團軍級集群(匈牙利第3集團軍、德軍新第6集團軍)。當時希特勒不顧參謀總長古德里安的反對,將本來用於柏林戰役的一支坦克師與若干步兵師調至奧地利,間接的又削弱了日後柏林戰役德軍有生力量。



蘇軍在解放匈牙利後,很快兵臨維也納城下。4月5—13日,在維也納近接近地和市內進行了激戰。守衛該城的德軍第六集團軍有1個機械化師、8個坦克師(其實都是虛號,坦克不到百輛)、另約15個本地人組成的獨立營。蘇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在4月5日一整天內未能粉碎德軍的抵抗,進展不大。4月6日,該方面軍同時從數個方向——近衛第4集團軍從東南,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以及近衛第9集團軍一部從西南、西面和西北——實施突擊。烏克蘭第2方面軍第46集團軍沿多瑙河左岸向施托克勞進攻。



在奪取維也納的戰鬥中,近衛坦克軍被調到初見戰果的近衛第9集團軍地帶。 4月6日,蘇軍突入維也納市郊,烏克蘭第3方面軍司令號召市民堅守崗位,幫助蘇聯軍人,防止德軍破壞城市。4月9日,蘇聯政府發表聲明,重申蘇聯政府堅決履行關於奧地利獨立的莫斯科宣言。13日蘇軍擊潰全部德軍佔領了維也納。



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以及第六集團軍殘部,逃亡至巴爾幹地帶。此刻他們僅剩下不到10輛坦克,以及幾萬殘兵敗將。1945年柏林戰役後,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他們最終像蘇軍投降!

第六集團軍是一個戰場悲慘代名詞。德第六集團軍實際巔峰時期有50萬軍隊,其中德軍35萬左右。然而在戰爭結束後,第六集團軍實際只有1萬多人回到了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