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限制IPO募集資金不如重新修訂減持規定

中國股市目前資金供求矛盾依然極為緊張,表現在新增資金寥寥無幾,而市場新股發行壓力十分繁重,兩市成交在增量資金缺乏下,依然稀少,大約維持5000億元數量級,如何用好這個寶貴資金成為一個大問題。

無錫藥明康德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藥明康德”)在證監會網站披露招股書,公司擬於上交所公開發行不超過10419.86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數的比例不低於10%,計劃募集資金57.41億元。據招股書中披露,藥明康德此次IPO募集的資金中,除了10億元用來補充流動資金,其餘將投資於9個項目,其中就包括美國細胞及基因治療商業化cGMP工廠建設、美國聖地亞哥生產基地生物分析研發實驗平臺建設、蘇州藥物安全評價中心建設項目、天津化學研發實驗室擴建升級和蘇州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中心等。這當中8.4億投向美國細胞及基因治療商業化的cGMP項目,是針對腫瘤的CAR-T細胞治療以及腺病毒類載體及質粒載體研究。

據券商中國, 藥明康德拿到的IPO批文募投資金大幅縮水,57.4億元的募資金額降至21.3億元,縮水高達63%,藥明康德發行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後,九個募投項目成了四個,砍掉5個,等於砍掉一半多,公司上市利用募集資金做大自己的目的也就大打折扣,基於募投縮水公司將按輕重緩急投資於原定募投項目。

藥明康德還算幸運,已經拿到批文,據券商中國, 按照發行審核流程,發審委過會後,需履行一定的會後事項方可獲得批文,有的是調整發審會上發審委員們聚焦的關鍵點,有的則是就發行事宜作出修改,藥明康德就是在此環節中對募資金額作出的調整,在和監管達成一致後獲的批文且自行選擇發行安排。可見藥明康德插隊上市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募集資金更多的還是待字閨中,富士康擬定的募資規模272.532億元,公司或在就發行規模、招股說明書中的質疑信息、發行股本等重要信息和監管層進行溝通,何時發批文還得看溝通進展。此外,有市場人士預期,剛剛過會不久擬募資131.2億元的寧德時代募資額縮水也成為大概率事件。

監管層緣何要嚴格控制新股IPO募集資金,在於市場存量資金不算豐厚,擔憂過大募集資金會影響二級市場中走勢,就採取折中的方式,減少IPO募集資金,以天女散花的方式讓更多公司上市,但IPO是多了,IPO堰塞湖得到有效緩解,問題是很多公司的募投項目因為募集資金不足,不能全部投產,影響公司未來發展,很多公司就在上市不久開始資本運作,新股和次新股上市以後資本運作時間與IPO時間越來越短,所謂資本市場運作就是謀求再融資,比如定增、配股、可轉債、公司債企業債發行,並沒有減少上市公司再融資,反而因為炒新陋習的存在,有的上市公司高價增發,以更小的代價獲得更多的融資,甚至是比IPO募集資金多數倍的再融資,並不一定就減少資本市場的抽血效應,只不過是融資延後而已,換一種方式而已。

證監會的苦心能夠理解,但市場某些資本未必領會證監會良苦用心,令人擔憂,畢竟資本市場最多的公告就是減持公告,最刺眼的就是清倉公告,很多股東一到限售期過去,就立馬減持,而且是最大比例減持,上市的初衷做大公司完全忘到腦後,而是為了股權增值減持,股價一上漲,原始股東就馬上跳出來減持,好像見不得股價上漲一樣,一漲就非賣不可,據新華網,但有機構統計,近7年來A股市場累計減持近7000億元,累計增持略超2000億元,前者數倍於後者。2015年A股市場從狂飆突進到斷崖式下跌。在此期間,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規模高達5000億元。即使在市場亟須休養生息的2016年,減持規模仍約3600億元。

過去七年,筆者沒有查閱到IPO募募資金總量,但是應該很難超過減持金額,只會少於減持金額,可見對於資本市場而言,募投資金不是抽血元兇,減持才是抽血元兇,更是罪魁禍首。何況減持往往打擊市場投資者信心,經常造成股價大跌,有的時候市場擔憂限售股解禁股東跑路,一到限售股解禁,股價會連續跌停,儼然就是驚弓之鳥或者就是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繩,這都是天量減持惹的禍,是一種應激反應。

如果股東減持是為了追加投入,重新用於實體經濟,無可厚非,但很多減持都是打著改善生活,資金需要的名義減持,一旦減持到手,不少資金就通過各種渠道流到國外,用於購置不動產,購車等,與實體經濟越離越遠,這更顯得不正常。

資本市場要承擔支持實體經濟重任,要承擔支持四新企業上市,要支持獨角獸企業上市,但是不支持股東肆無忌憚的減持抽血,保持股市流動性讓原始股東適度退出情有可原,合情合理,但是動不動就大比例減持,動不動就清倉減持,股市資源優化配置功能已經徹底淪喪,這是很不正常的。

因此需要對減持制度再度修改,大幅降低減持規模,17年5月27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在任意連續90日內,通過競價交易減持的解禁限售股不得超過總股本的1%,通過大宗交易減持的解禁限售股不得超過總股本的2%,合計不得超過3%。這個減持比例與美國相比還是顯得十分寬鬆的,美國股市因為換手率較低,折算下來大概是年度減持大約是1%,我們最大減持理論上可以達到12%。相差十幾倍,但還的遵守如下規定,針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存在的"清倉式"減持情況,除須遵守前述減持數量限制外,股東在非公開發行股份解除限售後的12個月內,通過競價交易減持的數量不得超過其持有該次非公開發行股份總數的50%。

面對鋪天蓋地的減持公告 筆者一直呼籲繼續修改17年5月27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大幅壓縮減持規模,參照美國股市規定,原始股東年度減持不能超過總股本的1%,二級市場增持不受減持規定限制,隨時可以輕倉減持。

控制IPO首發規模,不如重新制定減持規則,這才是減少市場失血,提振市場的要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