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亞為什麼是世界地緣政治中心?

完美life


麥金德眼中的世界地圖,中上方pivot area就是海權強國無法企及的地區,也被他視為世界政治博弈的關鍵

他認為整個世界大部分是海洋(佔據3/4面積),剩下的陸地由世界島(即連接在一起的亞非拉三大洲)以及一些邊緣島嶼,英國,日本,澳洲,美洲等構成。當時,英國擁有世界霸權,美國和日本也在快速崛起。總體來說,海權非常強大,壓倒了陸權大國。

不過,麥金德指出,世界上有一個地方是海權無法涉及的,那就是中亞,因為此處沒有通向大海的大河,海洋強國的海軍力量無法投射到此地。不過麥金德談到的中亞比今天中亞五國範圍要大,包括中國西部以及西伯利亞一部分等等。相反,因為鐵路的普及,陸上強國卻可以通過鐵路的鋪建牢固的控制此地區,同時因為這個地區位於世界島中心位置,可以以此為基地,出擊中東,東亞,南亞,歐洲等地區,進而打敗海權強國,奪取世界霸權。因此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麥金德提出這個觀點實際上有特殊的背景,當時俄國和英國都在對外擴張,圍繞歐亞大陸多處位置的控制權展開了大博弈(great game), 英國也確實希望從印度,伊朗等地滲透中亞,結果都被俄國挫敗。這實際上是英國人對世界霸權的一種危機感的體現。

不過,麥金德的思想部分在二戰前被納粹德國地緣政治學家接受,對納粹德國二戰時期對外擴張戰略有一定影響。而二戰後美蘇冷戰,特別是蘇聯的強大讓麥金德的思想再次被重視起來。

某種程度上說,從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到911事件後,美國趁著打擊阿富汗的基地組織在中亞多國開闢軍事基地,超級大國對中亞一帶的重視某種程度上也支持了麥金德的理論。


昭楊


中亞從古至今都具有很重要的戰略地位。雖然在今後的一段時期內,中亞的地位將不斷被削弱,但同樣會被後來者加強。而在古代,中亞的特殊位置,讓其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如果你看下古代世界的文明分佈與國際交通線延伸路線,就知道中亞為何如此要緊。因為那裡就是各個地區的十字路口,也是古代大部分文明和技術成果進行交流的主幹道。哪怕是早期的海運,也無法脫離中亞的輻射影響。而中亞在古代,也不定期的向四周進行著交換與輸出。

同時,這意味著誰控制了中亞,誰就控制了掌握世界經濟與技術走勢的命脈。而一個在中亞地區誕生的超級強權,也可以利用這種優勢去影響四方的所有文明。因為從中亞向西,就是繁榮而多元的敘利亞和地中海世界。向南是富饒的印度次大陸。向北是同樣可以作為快速通道使用的歐亞大草原。向東又有對外交流渠道有限的東亞世界。

我們可以從第一個充分發揮中亞地理優勢的帝國--薩珊波斯來看這個現象。雖然薩珊家族發源于波斯灣以北的法爾斯山區,卻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推翻了帕提亞王朝,接著控制了整個伊朗高原與兩河流域。隨後,歷代君主東征西討,並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中亞的絕大部分地區。


儘管河中和花剌子模這些地方的城市只是藩屬,阿富汗山區與北印度也附屬國體系,但並不影響薩珊人在後來用一系列的手段,建立自己的世界中心霸權。

一方面,波斯人和他們的盟友在陸地上掌握了絲綢之路的大部分通道,接見也就卡死了羅馬人從敘利亞進口東方產品和東方人進口西方產品的渠道。


另一方面,波斯人還開始嘗試進行海外經營,以武裝商團的形式,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張到阿拉伯半島南部和印度洋上的斯里蘭卡。這樣又將地中海地區的商人,從印度洋地區擠壓出去。


薩珊波斯利用自己的中亞地理優勢,也對周圍各地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輸出。從政治體制上來說,逐步走向集權帝國化的羅馬,就很明顯的學習了薩珊人波斯式宮廷制度。羅馬軍隊在後期發展出來的大量具裝鐵甲騎兵,本身也是受到薩珊影響的結果。

在南方的印度地區,尤其是北方的印度河流域,也是長期的伊朗文化區域。從釋迦摩尼的佛陀時代,到近代的莫臥兒帝國,波斯文化、軍事技術和語言,都是帝國統治的根基。除了希臘人佔優勢的希臘化時代外,幾乎沒有例外。就是後來的蒙古-突厥征服者,在建立政治框架和帝國結構時,都離不開波斯式的中亞影響。

在北方,遊牧系部落和自由城市,即便將自己的族群認同從波斯-伊朗式,轉化為突厥式,也依然需要使用波斯語作為自己的宮廷官方語。波斯式的宮廷集權制度,也是他們征服土地後,需要建立管理的目標和必經之路。他們本身有很多技術,包括新的馬匹獄中和武器製造,甚至農業和絲織業,都仰仗從波斯學習。

即便是在對外交流最不通暢的東亞,來自中亞的影響也顯而易見。比如最初的鐵器技術和騎兵技術,不是直接源自中亞傳播,就是從受到中亞影響的地方傳來。漢朝時勢力壯大的匈奴人,就喜歡從中亞吸納技術和人口。畢竟,他們自己的起源就有濃郁的中亞斯基泰文化影響。後來的突厥人甚至蒙古人,都逃脫不了這個定律。

哪怕是在海洋貿易已經非常發達的時代,大部分航線都無法完全迴避中亞的輻射影響。波斯灣→印度河口的航行自然如此。而那些從阿富汗山區南下,走印度河入海的商團就更是如此了。就連古代印度的笈多帝國,一度嘗試讓商人從印度河進入,在走恆河向東,也是在想辦法將商人們從海上來回陸地。


所以,在大航海時代到來前,中亞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是獨一無二的。一直到今天,海洋貿易佔據了世界上主要的大宗貨物流通領域。但任何在海洋方面不得勢的國家,都可能需要繼續從中亞完成國際流通。至於僵而不死的俄羅斯,也死死抓住中亞作為自己的戰略後花園。所以在未來的中亞,還會有很多好戲上演。


米南德王問道


中亞地區是連接歐、亞兩大洲的交匯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亞地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經貿交流的中心地帶,是世界主要大國爭奪的重要地區。



1.中亞地區位於歐亞大陸的連接地帶,是歐亞大陸的結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中亞有五個國家它們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國土面積近400萬平方公里。中亞西部和北部與俄羅斯接壤;南部與伊朗、阿富汗接壤;東部與中國接壤,是世界各大國相互爭奪的對象。美國希望推翻敘利亞和伊朗政權,然後從敘利亞向俄羅斯的高加索地區進行滲透,從伊朗、阿富汗向中亞地區滲透,堵死俄羅斯未來的擴張道路。



2.中亞地區歷史上就是亞洲與歐洲經貿往來的交通要道。如果美國控制了中亞地區,就等於堵死了歐洲和俄羅斯向亞洲地區進行經貿往來的道路,不利於歐洲與亞洲國家進行經貿交流。中亞地區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銅礦等自然資源非常豐富。隨著全球資源日益短缺,中亞地區成為了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也提升了中亞各國的戰略地位。自然資源就是一個“聚寶盆和搖錢樹”,是世界主要大國爭奪的對象。



3.中亞地區有100多個民族,民族結構比較複雜,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多次民族矛盾。中亞地區存在東正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多種宗教,由於這一地區宗教、民族矛盾相互作用,加之大部分人民生活不富裕,容易滋生恐怖主義、民族分離主義、宗教極端主義。而中亞地區與阿富汗接壤,如果中亞地區陷入混亂,會破壞中亞周邊國家的安全穩定和經濟發展。



4.目前美國、歐洲、日本等世界主要大國,都非常關注中亞地區,這就導致中亞在國際關係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高。中亞已經被歐美國家視為,控制歐亞大陸和控制整個世界的“心臟地帶”,是國際地緣政治的中心。隨著世界的發展,中亞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中亞的戰略地位也隨之越來越重要。


香堂風子


中亞作為一個地理單元,毋庸置疑是歐亞大陸的幾何中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這種幾何中心的地位,包含了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比如,它的周邊興起了若干強國,從而讓中亞成為強國之間的衝突前沿地帶。例如,19-20世紀的英俄爭霸時期,20世紀後半葉的美蘇爭霸時期,中亞(及鄰近的阿富汗)都是霸權國爭奪的前沿地帶,地緣政治重要性達到歷史高點。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即使是在這些時期,中亞的“地緣政治中心”地位,仍然次中心地位,會隨著強國之間爭奪態勢的變化。而霸權爭奪的最核心部分,無論英俄爭霸,還是美蘇爭霸,一直都是工業最發達、生產力最強盛的歐洲。而決定爭霸態勢的,則是霸權國內部治理和盟友關係的變化。中亞的重要性遠弱於前兩者。

當大國爭奪謝幕之時,中亞往往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冷戰結束後,美國忙著調整冷戰時期形成的盟友體系;俄羅斯國勢衰微,尚未從休克療法中恢復精神;中國剛剛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致力於與西方發達國家拓展經濟合作;印度還未開始經濟自由化改革。雖然中亞國家加入了“上海合作組織”,但是這個組織在當時的核心任務是維護邊境穩定和軍事互信。這是一個以維護現狀為目標的國際組織,因而也將中亞的重要性鎖定在區域層面,不再和世界地緣政治有多大瓜葛。這個時期,中亞顯然是一個被遺忘的地緣政治單元。

近年來,中國迅速崛起,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並將中亞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橋頭堡。而俄羅斯和印度也分別以“歐亞經濟聯盟”/大歐亞夥伴關係、“連接中亞”政策,發展和中亞的關係。這種態勢說明,周邊國家的崛起和地緣經濟政治競爭,客觀上將令中亞的地緣政治地位更加重要。歷史似乎開啟了一個新的輪迴。

最後補充一點:由於地球是球形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說是世界的中心。所以,用“東聯…,西接…,北承,…,南抵…”這種論述方式,證明某區域的重要地位,根本就是毫無意義的廢話。


布萊克懷特


我並不認為中亞是世界地緣政治中心,事實上,中亞地區的戰略價值遠遠小於中東。


首先,不可否認,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是亞歐大陸的中心位置,而且連接俄羅斯與中國這樣兩個大國。但中亞距離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核心區——莫斯科聖彼得堡以及中國的政治核心區——東部地區距離非常遙遠。即使未來有大國如美國的勢力滲透到這一地區,對中俄的威脅也遠沒有將勢力延伸到歐洲和東亞那樣大。


其次,在歐亞大陸,中東的戰略地位遠比中亞重要。中東連接歐、亞、非三大洲,是真正的三洲兩洋(印度洋、大西洋)五海(地中海、紅海、裡海、阿拉伯海、黑海)之地。從這裡北上可制衡俄羅斯、南下直達非洲大陸、西去則可抵達東歐,海路可以通達意大利法國等地。因此,中東地區遠比中亞更加具有重要價值,這也是為什麼英國、法國、蘇聯(俄羅斯)和美國等大國紛紛染指中東的原因,這也是中東地區動盪不斷的原因。而反觀中亞,則一直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對其興趣始終沒有對中東那般強烈。


最後,中亞油氣資源豐富,但尚無法跟中東相比。儘管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油氣資源豐富,但總體來看,還是沒有中東地區國家如沙特、伊拉克、伊朗等國的油氣資源豐富。所以,從能源角度講,中亞亦沒有中東地區有價值。


總之,我不認同中亞是世界地緣政治中心的說法,因為它距離大國的政治經濟核心區太遠,儘管地理位置在歐亞大陸正中,但論溝通聯結,它遠遠比不上中東地區,而且它的能源資源也不如中東地區豐富。


交談中東


中亞的重要戰略地位由來已經,不但古代是,現在也是。中亞之所以成為世界地緣政治中心,是由中亞的特殊地緣環境決定。

首先,從地理位置來看,中亞是歐亞大陸的中心。

中亞地區位於歐亞大陸的腹地,大陸版圖的中心地帶。從中亞往東可以進入中國新疆然後到達東亞,往南可以進入南亞大陸,往西可以進入西亞和歐洲,往北可以進入俄羅斯,因此中亞是世界交通的陸上十字路口。

其次,從歷史擴張來看,中亞是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上的強國進行領土擴張,比如阿拉伯帝國、波斯帝國、大唐帝國、蒙古帝國等,是東亞向西,西亞向東擴張的必經之地。但是由於中亞處於各個政權核心實力邊緣地區,國家實力強大的時候可以控制這一地區,一旦國家實力變弱,中亞地區就會脫離中央政權而獨立。

再次,控制了中亞就可以對周邊國家形成威脅。

由於中亞地區是戰略要地,但是由於中亞本身條件並不好,所以中亞國家實力並不強大。這反而給了外來勢力創造了了條件,周邊國家一旦足夠強大都會染指中亞。因為控制了中亞地區,既可以為自身安全建立屏障,又可以以中亞為跳板向其他方向繼續擴張。

綜上,中亞作為世界地緣政治中心的地位是由其地理位置、歷史因素、現實因素等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中亞還將長期是世界地緣政治中心。


銘蘇先生,歷史與地緣關係文章原創作者,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銘蘇先生


自人類文明社會以來,歐亞大陸一直是世界文明中心,而中亞地區又有歐亞大陸的中心,這就富於了中亞地緣政治中心的地位。美國和北約為什麼多次在阿富汗增兵,就是看到了阿富汗地緣政治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