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民國的大學如何選校長

應該說明,只要是國立大學,教育部派任校長有著充分的合法性,教師或學生髮起驅趕校長,也不見得一定對學校發展有利。但這並不是說教育部可以罔顧校情,隨意指派國立大學校長,教師與學生沒有選擇或抗議委任校長的權利。

浙江大學全球校友會6月23日發表聯合聲明,公開表達對新任校長任命的訴求及期望。同時,網上另有一份以浙大校友名義發佈的公開信(未經證實),反對上級部門調任重慶大學林建華先生擔任浙江大學校長。

從網上的反應來看,大部分意見支持浙大校友對校長任命的介入,也有人提醒說,應當從制度方面去反思“校長產生方式和路徑”,才能“對早已偏離的大學校長角色定位有所矯正”。

很多人又會由此聯想到民國大學的校長們。倒不是非得厚古薄今不可,民國大學的校長任命也多有爭議,今年南北熱演的南京大學話劇《蔣公的面子》,三位教授糾結要不要去赴蔣公的宴會,針對的就是蔣中正即將就任的“中央大學校長”一職。話劇書寫的雖是虛構的歷史,類似的事件與情緒在民國一直存在,抗議與驅趕校長的事件也不斷上演。

早在清末的1909年,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就發生過“木瓜之役”,以周樹人、許壽裳為首的二十多名教員,集體辭職,以撤離浙江教育總會會長夏震武接替沈鈞儒任兩師校長,歷時兩個星期,終於獲勝。五四運動之後,學生勢力大漲,驅趕校長的發生率與成功率都大為提高,其中以“紀律嚴明”的清華學堂尤為火爆,學生會領袖羅隆基曾自詡“九年清華,三趕校長”,一位叫羅忠詒的尚未到校便已被迫辭職。

民國的大學如何選校長

清華學堂

應該說明,只要是國立大學,教育部派任校長有著充分的合法性,教師或學生髮起驅趕校長,也不見得一定對學校發展有利。但這並不是說教育部可以罔顧校情,隨意指派國立大學校長,教師與學生沒有選擇或抗議委任校長的權利。

北伐成功後,曾經的北大學生領袖羅家倫被任命為首任“清華大學”(之前是清華學堂)校長,兩年任期內,羅家倫推動將清華大學從外交部改劃歸教育部管轄,實現男女同校,聘請大批知名教授,為清華大學後來居上打下基礎。但因為與教授會、學生會關係不好,加之政治環境變動,兩年後仍被迫去職。

民國的大學如何選校長

羅家倫

後來羅家倫任十年中央大學校長,成績斐然,佳評如潮。因此不能說羅家倫不適合當大學校長,只是他跟清華大學“不合”,這裡面大概就有“淵源”上的關係。後來梅貽琦成為清華的“終身校長”,他的制度創新並不多,然而嚴選師資、教授治校兩大特色,讓清華在梅貽琦手裡穩步發展,沒有出現因人設政、人亡政息的弊端。

民國的大學如何選校長

梅貽琦

綜觀這些歷史經驗,會發現而今大學的各種病徵,最後大抵還是要歸結為“行政化”這一絕症上來。具體到校長人選,至少有三點值得當下借鑑。

一是大學校長沒有行政級別。所以才會出現蔡元培當過教育部長,又去當北大校長,胡適從駐美大使任上卸職,又能轉任北大校長。沒有行政級別的羈絆,教育部選校長不會侷限在正局或副部的範圍內,校長也可以不像官員一樣,在各個大學間遷轉升降。

二是大學校長並無任期限制。人說梅貽琦一生只做成一件事,就是成功出掌清華並奠定清華的校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所大學需要很長的時間去設計規劃它的定位、規模與特色。鐵打的大學流水的校長,能辦成百年名校才怪。

三是有私立大學的競爭。如果只有教育部下轄公立大學這一套校長評價體系,校長一職很容易趨向均質化、行政化。只有加入私立大學的另類選擇,才有可能在比較、競爭中凸顯校長的角色、功能、作用。

校園政治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形式。上至校長的遴選,下至空調是否安裝,同樣需要提供議政平臺,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完成。現在中國的情況是上層的聲音太響,校園的聲音大弱,大學是教師謀生的職場,學生就業的跳板,長此以往,“母校”一詞,將會如刀爾登所說,當不起,只能是“姨校”、“姑校”,沒事串門有事再見的借住之地。

民國的大學如何選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