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李白真跡亮相張伯駒紀念展 故宮收藏中他的捐贈佔半壁江山

4月2日,故宮博物院推出了一個極具分量的展覽:“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張伯駒先生誕辰120週年紀念展”。

本次展出的真跡中,被認為是“李白傳世唯一書跡”的《上陽臺帖》無疑最受關注。

李白真跡亮相張伯駒紀念展 故宮收藏中他的捐贈佔半壁江山

該作草書5行,共25字。引首為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卷前後及隔水上鈐有宋趙孟堅、賈似道、清內府、張伯駒等鑑藏印,可謂流傳有序。

在故宮官方微博的介紹中,這件作品被評價為“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於蒼勁中見挺秀,意態萬千”。

著名收藏大家張伯駒先生也借這次展覽走入了公眾視野。

筆者第一次讀到張伯駒先生的故事時,非常震撼,筆者第一次得知,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頂級書畫,有近一半是張伯駒所捐。

他的人生故事,和他的收藏一樣精彩,一旦知道了,就會永遠記住。

今天,筆者就來講講張伯駒的故事,他對中國書畫珍寶的傳承所做出的貢獻,值得我們所有國人銘記。

張伯駒出生於1898年3月14日,河南項城人,袁世凱表弟、民初河南都督張鎮芳之子。

顯赫的家世讓張伯駒躋身“民國四公子”之列。

張伯駒7歲入私塾,9歲就能寫詩,老先生書架上的書,只要他看過,放在第幾行第幾本,他都能記住。先生們都稱他為“神童”。隨後,他進入英國人辦的書院讀書,畢業後,被父親送進軍閥曹錕、吳佩孚等部,先後任過提調參議等職。但張伯駒十分厭煩從政為官,終不顧雙親反對,退出了軍界。從此過上了寫詩作畫、看戲唱曲的“紈絝”生活。

15歲那年,家裡替他定了婚。對方是安徽督軍家的千金,張伯駒清高,這位李氏自然無法吸引他。第二任妻子鄧韻綺是位京韻大鼓藝人,因酷愛戲曲,張伯駒便娶她做了二房。

1935年,張伯駒認識了名妓潘素。

潘素生於1915年,乃前清狀元宰相潘世恩之後。其母系出名門,從小就教潘素女紅與音律。潘素13歲時,母親病逝。父親是個敗家子,很快就將家產揮霍一空。繼母王氏便將潘素賣到了上海妓院。潘素清秀嫵媚,又彈得一手好琵琶。很快成為當紅倌人,在滬上有“潘妃”之譽。

李白真跡亮相張伯駒紀念展 故宮收藏中他的捐贈佔半壁江山

一見潘素,張伯駒頓時驚為天人,兩人迅速成婚。

後來,張伯駒將兩筆鉅款分給兩房太太,辦了離婚手續,結束了複雜的家庭關係。

再後來,潘素成為了我國著名的金碧青綠山水畫家,張大千曾讚歎潘素的作品:“神韻高古,直逼唐人,謂為楊升可也,非五代以後所能望其項背。”潘素也成就了張伯駒的一生,兩人藤樹相連,相濡以沫,相扶相依,風雨同舟,成為了一對讓人十分羨慕的人間伉儷。

30歲那年,張伯駒開始收藏字畫,自此一發而不可收拾。

張伯駒收藏,起初是出於愛好,後來則以保護祖國文物不外流為己任,甚至變賣家產,亦不改其志。

張伯駒的收藏,以購藏《平復帖》和《遊春圖》的故事最具傳奇色彩。

《平復帖》為晉代陸機書法作品,有“法帖之祖”的美譽,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平復帖》距今已1700年,比王羲之手跡還早七八十年,是中國已見最古老的書道瑰寶,又是漢隸過渡到章草的最初形態。上面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由此被收藏界尊為“中華第一帖”。

李白真跡亮相張伯駒紀念展 故宮收藏中他的捐贈佔半壁江山

1937年,張伯駒得知溥儒有《平復帖》後,便再也睡不好覺了。

溥儒是道光皇帝曾孫,恭親王之孫。此前,溥儒將唐代韓幹《照夜白圖》賣於他人,致使這件國寶從此流失海外。張伯駒深恐《平復帖》蹈此覆轍。《平復帖》乃西晉大文人陸機真跡,“如果流失海外,將是千古之恨。”

張伯駒委託中間人向溥儒求購,溥儒回答:可以,20萬大洋。張伯駒很沮喪:“沒這麼多錢。”隨後,張伯駒又請張大千說合:願出6萬大洋。但溥儒回答:20萬不少。1937年底,溥儒母親項夫人過世。張伯駒得知溥儒急需用錢,想借機求購《平復帖》。但他又覺得這是乘人之危,開不了口。便請教育總長溥增湘出面:“我先借他一萬元。”誰知幾日之後,傅增湘把《平復帖》抱來了。“溥儒要價四萬,不用抵押。”

張伯駒的另一幅藏品《遊春圖》傳為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

此畫據說是展子虔存世的唯一真跡,畫上有宋徽宗趙佶題寫的“展子虔遊春圖”字樣。畫家用細而有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人物雖小如豆粒,卻一絲不苟,形態畢現;山石樹木也用線條勾出,可以清晰地看到行筆的輕重、粗細、頓挫、轉折。從畫上題記鈐印可知,《遊春圖》曾分別被宮廷、皇族和權貴收藏,在《鈐山堂書畫記》中也有著錄,是一幅流傳有序的中國早期山水畫珍品。

李白真跡亮相張伯駒紀念展 故宮收藏中他的捐贈佔半壁江山

清代《遊春圖》再度被宮廷收藏,後被溥儀帶往東北。1945年後此畫流落民間,被北平和東北的幾位古董商聯手收購,準備以高價賣給外國人。

為避免這件國寶落入洋人之手,張伯駒以170兩黃金的高價將其收入囊中,為籌集款子,張伯駒把自己所居的叢碧山房出手,還將夫人潘素的首飾變賣。

叢碧山房原是李蓮英舊居,古樸典雅。

對於張伯駒這座典雅的巨宅,收藏家馬未都曾經如此點評:“在今天北京城裡,這樣大的四合院,先不說買要花多少錢,拆遷就要拆出3個億。”

正是出於強烈的愛國之心,自20世紀50年代起,張伯駒化私為公,陸續將自己傾盡畢生心血與財產收藏、珍護的大量國寶書畫捐獻或轉讓給國家。

據故宮博物院介紹,故宮共計收藏有張伯駒《叢碧書畫錄》著錄的古代書畫22件,幾乎件件堪稱中國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

如晉·陸機《平復帖》是我國傳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跡,隋·展子虔《遊春圖》為傳世最早的一幅獨立山水畫,此二者在中國書法、繪畫史上均為開篇述祖之作。

其餘如唐·杜牧《張好好詩》、唐·李白《上陽臺帖》,均為傳世孤品。

還有如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等,都是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對張伯駒的義舉,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毫不吝惜讚美之詞:“我們至今懷念張伯駒先生,視其為楷模,不僅是對其在書畫鑑藏方面成就的讚譽。他所代表的,是中國文人的博雅通脫,更是一種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的使命感、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崇高的愛國情操。”

筆者認為,對於張伯駒所做出的貢獻,值得我們所有國人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