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巧妙運用結構性思維,成為別人眼中的牛人

巧妙運用結構性思維,成為別人眼中的牛人

文章的開頭,我想跟大家玩個遊戲,下面有一串數字,大家試試自己能不能在3秒鐘內看完並記住它們。

9、2、8、4、2、7、0、3、1、4、6、5、3、1、5

是不是覺得很費力,但是如果我換一下,讓你們記下面這15個數字,試試

1、2、3、4、5、6、7、8、9、0、1、2、3、4、5

是不是覺得頓時很容易?

其實這兩組數字是一樣的,只是第二組的數字結構更有規律性,但為什麼我們很難記住第一組卻能輕鬆記住第二組呢?這是因為我們大腦在處理信息時,會避免過多的信息干擾和偏向於有規律的信息。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工作中,都會有這樣的經歷,解決問題和處理事情時,由於太多信息干擾,導致我們腦子一團亂而無法高效率地解決問題,再比如別人跟你說了一大串話,你雖然聽得懂,但根本不知道對方都講了些什麼。

之所以這樣,原因在於我們沒有及時找到一個結構,將所有碎片信息進行整合,變成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但為什們面對同一種工種,有的人一小時幾千元的薪酬,而有的人一小時才幾百元的薪酬呢?他們之間的差價在哪裡呢?能力的差別嗎?不是的。那那些牛人靠的是什麼呢?很多一部分人靠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比如我們熟知的麥肯錫7S、BCG的BCG Matrix,掌握這些結構性思維方式,必將會成為我們核心競爭力之一。

巧妙運用結構性思維,成為別人眼中的牛人

如今互聯網時代,很多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如果我們不加以內化和應用整合,信息依然是信息,但如果我們養成結構性思維,就能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個人生活和工作的效率,那我們應該怎樣培養自己的結構化思維方式呢?我認為要把握好兩大方向:自上而下地找結構和自下而上地歸納提煉結構。具體來講,就是當你遇到一個難題時,首先你要思考該難題是屬於什麼範疇?然後在自己知識框架裡選擇合適的方式去處理問題,比如它是歸屬於工作計劃類問題、二難選擇問題還是宏觀環境分析問題等,再結合二維矩陣或PEST(Political政治層面、Economic經濟層面、Social社會層面、Technological技術層面)來加以分析。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難題都可以進行界定和劃分。因為他的結構是很難劃分,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處理呢?我們只能通過頭腦風暴將所有碎片化想法羅列出來進行連線整合分組,運用MECE原則(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進行結構提煉,最後再進行觀點補充,這種就是自下而上歸納總結成結構。

巧妙運用結構性思維,成為別人眼中的牛人

當然,在找結構的時候是存在一些技巧的。比如我們要掌握好幾種常見的思維結構類型:二維矩陣類(適用於任務分析矩陣,涉及緊急性和重要性);波士頓矩陣(市佔率、增長率);安索失矩陣(新老產品、新老市場);流程類(產品價值鏈、客戶生命週期);三要素(3C戰略三角corporation公司、customer顧客、competition競爭對手);利益相關方類(波特五力模型)。以上這些,大家都可以網上搜索瞭解一下。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在學習知識時,都不應該只是滿足於知道就好,而應該思考一下:什麼時候能用到這個知識?它們又能運用到哪些場合當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通過學習知識來積累結構,形成自己的素材進行歸類。並在平時寫文章和講議題中,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能力。如果大家能有效訓練自己的結構化思維,並讓其成為一種習慣,我相信,總有一天,大家也會成為牛人中的一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