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李錫貴政委、馬克忠副團長事蹟今天推薦

李錫貴政委、馬克忠副團長事蹟今天推薦


戰鬥中,首先看首長的排兵佈陣和軍官的具體指揮,只有敢於帶頭衝鋒的軍官,才有敢於為勝利犧牲的戰士。在蘭州戰役沈家嶺攻堅戰中,身為四軍第十一師三十團政委的李錫貴和三十二團副團長的馬克忠,不僅根據戰鬥形勢果斷改變指揮策略,還帶領戰士衝鋒在戰鬥第一線,最終都倒在了血泊中。他們用犧牲為勝利開路。犧牲時,李錫貴32歲,馬克忠30歲。

李錫貴政委、馬克忠副團長事蹟今天推薦​​

李錫貴

01李錫貴:你們要革命到底

李錫貴,1917年生於陝西旬邑,1934年參加革命,後加入中國共產黨。

蘭州戰役時,李錫貴已是四軍三十團政委,該團為軍預備隊。

1949年8月25日5時55分,蘭州戰役總攻開始,四軍十一師與馬步芳軍主力第一九六師鏖戰沈家嶺。沈家嶺是一個約百餘畝的葫蘆形山樑,西接狗娃山,東臨皋蘭山,國民黨軍在此苦心構築了堅固的環形防禦工事,主陣地上有幾十個碉堡組成的碉堡群和塹壕相連。

擔任主攻沈家嶺任務的三十一團、三十二團在接近主陣地時,遭到敵軍調來的五個團兵力的瘋狂反撲,形勢十分危急。四軍政委張仲良果斷命令三十團投入戰鬥。三十團接到命令後,政委李錫貴站到高處,動員大家說:“同志們,上級首長把主攻任務交給我們,是對我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我們一定要打好這一仗。”戰鬥開始後,李錫貴和副團長李有益率先帶領三營從敵人炮火封鎖區穿過,與敵人展開拼殺。李錫貴鼓勵戰士們“在強敵面前不後退,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始終在一線指揮戰鬥,哪裡打得最激烈,他就出現在哪裡,根據戰局狀況隨機應變,指揮戰士們實時衝鋒、追擊,與敵人展開激烈的拉鋸戰。戰鬥越來越殘酷,我軍戰士的子彈、手榴彈打完了,就用馬刀、斧頭與敵人肉搏,戰場上一片喊殺聲,獻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敵人一次次被戰士們頑強擊退,又在督戰隊的威逼下,一次次蜂擁而來。此時,李錫貴發現我方兵力太少,嚴重影響向敵陣地縱深發展和反擊敵人整團正營的反撲,於是就向三十一團團長王學禮說:“你照顧前面,我去把一、二營帶上來,把側後這幾個碉堡收拾掉。”他又對參謀長劉振民說:“如果我到不了前面,你必須從這裡把情況用旗語報告團長。”說畢,他就向前衝擊,剛跑出幾十米,就被敵左側暗堡的子彈射中。警衛員趕來搶救,他捂住胸部噴出的血,命令警衛員:“不要管我,快去報告團長拔掉這幾個釘子。”話剛說完,他就昏了過去。醫生把他背下山,在救護所,他用力睜開雙眼,對給他包紮的衛生隊長荀文有說:“我不行了,你們要革命到底……”

已到達崾峴南端的戰士們,目睹了這壯烈的一幕,個個怒火中燒,高呼著“為政委報仇”,迅速摧毀了敵暗堡火力點,和第三十一團官兵一起,一鼓作氣,猛攻沈家嶺敵主陣地,把鮮紅的戰旗插上了沈家嶺主峰,這對蘭州戰役的全勝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1949年8月26日12時,蘭州宣告解放。李錫貴為砸開蘭州鎖鑰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在共和國誕生前夕倒下了,時年32歲。

1989年,在紀念蘭州戰役勝利40週年之際,在蘭州市烈士陵園東側,甘肅省人民政府為李錫貴建立了雄偉莊嚴的烈士亭。紀念碑揭幕當天,時任第二兵團政治委員的王世泰動情地說:“子午嶺南段地區是劉志丹最早創建的根據地,那個地區的人民和從那裡成長起來的革命軍人,對黨赤膽忠心,為革命前仆後繼,戰鬥英勇頑強,一直奮戰到全國解放,李錫貴就是子午嶺養育的一員壯士。”

日前,記者在採訪中見到了莊嚴肅穆的李錫貴紀念碑亭,當時正好有一束光打在亭內的石碑上,一半金黃,一半昏暗,英雄的李錫貴似乎在用這種形式表達著什麼。走近一看,石碑正面刻著王世泰手書的“李錫貴同志紀念碑”八個蒼勁挺拔的大字,背面刻著李錫貴從放羊娃到團政委的簡歷和轉戰西北的光輝業績。

李錫貴政委、馬克忠副團長事蹟今天推薦​​

李錫貴紀念碑亭

02馬克忠:要勇往直前,勝利一定是我們的

馬克忠,1919年生於河南清豐,1938年參加八路軍,後加入共產黨。

蘭州戰役中,馬克忠任第一野戰軍四軍十一師三十二團副團長,擔任沈家嶺右側助攻任務。接到上級命令後,馬克忠立即帶領指揮員到前沿陣地觀察地形,研究作戰方案。

1949年8月25日凌晨,總攻開始後,馬克忠親自指揮擔任突擊任務的三營指戰員立即向敵人前沿陣地發起衝擊。頓時,槍聲、炮聲、手榴彈爆炸聲響成一片,戰鬥非常激烈。馬克忠不斷鼓勵指戰員“要勇往直前,勝利一定是我們的”,並組織擔任突擊任務的八連,集中所有衝鋒槍向敵掃射,壓住敵人火力,打退敵人三次衝鋒,鞏固了第一道戰壕。天亮後,又向敵人第二道防線發起猛攻。敵人用密集的炮火封鎖了所有地段,戰士們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指戰員們同敵人激戰三小時,才攻到第二道防線,但敵人更加頑固地死守陣地,炮火更加瘋狂。馬克忠看到部隊衝鋒嚴重受阻,十分焦急,不顧敵人密集的炮火,帶著一個參謀和警衛敏捷地爬上陣地前的峭壁觀察敵情,不幸觸雷,壯烈犧牲,時年30歲。

記者手記

“銘記英烈”的“呼喊”一定會喚來改變、沉澱、傳承

這一瞬間,我差點就淚流滿面。如果不是開設“銘記英烈”專題,如果不是“近距離”感受戰場上戰士們“爭搶著犧牲”的力量,我一定會認為戰爭劇裡一幕幕傳奇到有點煽情或矯情的戰鬥細節一定是神話了的。

幾天裡,記者採訪一位英烈後代,打通電話並說明來意後卻被掛斷電話,連發幾條短信也沒有回應。而後,記者從一位長者處得到該後人的回覆:我害怕現代人的浮躁褻瀆我們的英雄精神。

這一句十餘字的“還擊”何嘗沒有道理呢!

對於中國人,戰爭和戰爭的傷害從未走遠,可我們今天很多的崇敬、紀念卻在“善於遺忘”中顯得無力、淺薄,甚至不敬。

每個時代所承載的歷史使命不同,但時代前進的源動力和尊崇的“道理”怎麼能說變就變。此刻,主流媒體的價值引導顯得迫切,“銘記英烈”的“呼喊”喚來的改變、沉澱、傳承,哪怕一丁點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