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變廢為寶 高陵區推進農村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處理

變廢為寶 高陵區推進農村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處理

上院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站內,保潔員胡力娜正在進行可腐爛垃圾的無害化處理。

除了填埋、焚燒,生活垃圾還有其他處理方式嗎?高陵區鹿苑街道辦事處上院村給出的答案是:回爐再造,讓其變有機肥料、變建築材料。“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句話,在這裡有了最充分的體現。

工作人員將裝有各類菜葉瓜果等餐廚垃圾的綠色垃圾桶推至生物堆肥處理設備前,打開電子面板,按下提升架料按鍵,固定好的垃圾桶就會隨著軌道自動升起,到達設備頂端時倒入垃圾。與設備內部的原有菌群一起,這些垃圾開始了一輪分解發酵的“旅程”。24小時後,垃圾發酵為有機肥料,經過烘乾從設備的另一端排出。

4月9日,記者在高陵區鹿苑街道辦事處上院村採訪時,保潔員胡力娜正在進行可腐爛垃圾的無害化處理。“這臺日處理2噸生物堆肥的設備主要處理像菜葉、剩飯類的生活垃圾,對於不可腐爛的生活垃圾,比如衣物等,我們會送進旁邊這臺低溫磁化處理設備,不用電、氣、油等高耗能源,只利用輔助燃燒,垃圾經過低溫焚燒就能變為可用的陶瓷灰。”儘管操作設備的經驗只有1個多月,但胡力娜已相當熟練。

在上院村,不僅負責垃圾終端處理的保潔員對垃圾分類以及無害化處理非常熟悉,農戶、負責垃圾傾倒以及道路清掃的保潔員,對垃圾分類以及無害化處理也都熟稔於心。

“垃圾減量化處理、無害化處理不只是某一個環節的事,而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要做到終端的減量化、無害化,需要我們做好前端的垃圾分類。”負責上院村垃圾處理項目的陝西環保集團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生態公司)投資運營部副部長解寀妍說,公司給每戶農戶都配有盛放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垃圾的雙色垃圾桶,農戶在家先進行初步分類,保潔員在每日的清運中又會對垃圾再細分:不可回收的有毒有害類垃圾,運送指定地點集中處理;可回收的送至合作的回收公司;可腐爛和不可腐爛的垃圾最終運送至村子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站,實現就地就近終端無害化處理。

不同於城市垃圾有固定的填埋場或垃圾焚燒廠,當前農村垃圾處理普遍面臨著終端處置隨意傾倒,無人管理,或建有垃圾填埋場卻無人看管、無錢運營等尷尬現狀。

為避免垃圾圍村,生態公司去年起就著手採取“3P”模式與當地政府一起,先後在鎮安、高陵、富縣等地村莊探索鄉村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目前,已建成25個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處理點,覆蓋30多個村。

以上院村為例,全村有2300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1725公斤,實行分類後,可回收120公斤,用於堆肥690公斤,低溫磁化處理612公斤,實現垃圾減量化、無害化比例達到82%。“通過教育、激勵等方式引導群眾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而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又讓我們的環境更怡人,還避免了垃圾佔地、汙染地下水等諸多問題,最終受益的還是村民。”上院村負責環衛工作的村民何銀安直言。

“經過我們的處理,基本上70%的生活垃圾可以實現就地減量化、無害化,而且轉化後形成的肥料和陶瓷灰還可以產生經濟價值。”解寀妍解釋,由於當前尚屬試點階段,產生的有機肥料以及陶瓷灰數量較少,還無法發揮商業價值,但與他們合作的杭州公司已經實現了兩種轉化物的商業利用,1噸有機肥賣到350元。下一步,隨著試點範圍的不斷擴大,垃圾數量逐步增多,生態公司也計劃開拓兩種轉化物的商業市場。

更遠的未來,生態公司還謀劃著在改善鄉村環境的同時,將環保產業打造為鄉村產業發展的一部分——招錄更多當地農民擔任保潔員,為百姓提供就業崗位;改善鄉村環境的同時,讓良好的環境吸引更多遊客,助力農業觀光旅遊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環保力量。

短評

推進垃圾治理建設美麗鄉村

喬佳妮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提出專門的行動方案,正是因為農村的垃圾處理已非小事。不同於城市,儘管當前農村已經有了“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但不少地方的“縣處理”只是簡單的一埋了之,有著江村溝垃圾填埋場汙染環境的前車之鑑,早早為這些垃圾尋個好去處是利當下、惠長遠的好事。而這,需要各級政府在實際操作中實事求是。

高陵區從實際出發,推動垃圾就地就近減量化、無害化處理無疑是個好辦法:發揮農村熟人社會的特點,通過激勵、教育引導群眾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利用高科技的環保設備對分類後的垃圾實現科學處理。這個過程,讓村容村貌得以改善、讓垃圾轉化物實現商業價值、讓鄉村振興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加速推進……變農村發展的“痛點、難點”為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家園的“利好點、著力點”,高陵區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方法和經驗。

我們期盼更多縣(區)參與進來,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整合各類資源,強化各項舉措,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的突出短板,相信不久的將來,廣闊鄉村必將成為一個百姓宜居、產業興旺、留得住鄉愁的好去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