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自媒體時代,遏制抄襲之風有多難?

面對抄襲,不願選擇沉默的創作者也因舉證艱難等客觀因素不得不保持沉默。

作者 | 韓玥

當自媒體跨過“元年”的井噴式發展,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和知識內容的主要渠道之一時,有一個問題卻遲遲沒有得到解決。

根據《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的市場規模達6365億元,相較2016年增長27.2%,但盜版侵權的現狀仍不容樂觀,抄襲、洗稿等侵權陋行層出不窮,其中維權成本高、流程複雜、舉證難等問題,讓原創作者難以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

眾所周知,自媒體行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成熟的盈利模式作為支撐,而其中最根本的盈利模式便是通過原創、優質的內容獲取用戶的注意力從而進行盈利。

而抄襲、洗稿行為的泛濫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用戶的注意力,使原創內容作者的關注度被迫下降,就像沙漏的下半部分,無法使用戶的目光聚焦在自身的自媒體賬號上,從而直接影響到內容收益。

一直以來,侵權行為難以徹底解決的原因在於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需要多方的一齊努力。在這其中,作為媒介的自媒體平臺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構築更加便捷高效的維權機制,迫在眉睫。

自媒體時代,遏制抄襲之風有多難?

抄襲之易,維權之難

原創和抄襲彷彿是事物的A、B兩面,相互矛盾地存在著。對以內容創作為生的自媒體行業來說,抄襲之風儼然成為行業一直無法徹底解決的頭等難題。

與傳統紙媒相比,自媒體抄襲成本之低、維權成本之高,成為抄襲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即使是《羅輯思維》這樣的“大號”,此前也陷入過抄襲風波。

據《廣州日報》報道,深圳市南山區法院曾公開審理過兩件自媒體之間的內容抄襲案件,兩宗案件均是在作者未給予任何授權的情況下,其原創文章被其他公眾號使用,從標題到內容完全照搬,且均未標明來源和出處。據瞭解,兩起侵權案的涉案賠償金額分別為2000元和15000元,加起來也不到2萬元。

兩起案件的代理律師坦言,此前幾家原創公眾號曾考慮聯合維權,但許多人認為,賠償所獲的金額還不夠其來往於法院的車旅費,尤其對於辦公地點在其它城市的企業來說,性價比太低,因此都選擇了沉默。

自媒體時代,遏制抄襲之風有多難?

然而,面對抄襲,不願選擇沉默的創作者也因舉證艱難等客觀因素不得不保持沉默。

據瞭解,與其他知識產權成果不同,自媒體作品的著作權人對侵權人提起訴訟應該向法院提供電子證據,需要專業人士進行提取和保存。然而電子證據並不像紙質出版物一般容易保存,它的互聯網屬性導致其極易被改動、刪除、甚至銷燬,大大增加了著作權人舉證的難度。

鑑於此,自媒體平臺針對氾濫的抄襲行為也進行了自我改進,紛紛添加“申請原創”、“申訴舉報”、“白名單”等功能,用以保障作者合法享受其應有的著作權益。

但好景不長,在利益的驅使下,“聰明”的抄襲者可謂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再走抄襲的老路,開始頻繁“洗稿”。

“洗稿”可以理解為是抄襲的“2.0升級版”,抄襲一方不再從頭到尾照搬原創作者的文章和標題,而是換一種說法,通過改變一些語序和詞語搭配,在保留原作核心思想的基礎上,將文章結構重組,偽裝成另一篇“原創稿件”。

《新京報》曾經起底過一家自媒體公司的做號產業鏈,該公司員工總數只有個位數,卻能夠不斷產出10萬+的高閱讀量文章,其方法就是通過大量“洗稿”、文章拼湊的方法來製作貼近用戶閱讀喜好的文章、“複製”爆款文章。團隊的整個工作流程同流水線一般順暢,每月都能保證有數萬元的收入進賬。

這樣“小作坊式”的做號團隊還有很多。“洗稿”現象的日益嚴峻在一定程度上使維權者的舉證過程更為艱難,因為其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證明這是“洗稿”,而並非原創。並且,由於抄襲作品與原作神似形異,很有可能矇混過關,最終逃脫應有的法律制裁。

於是,侵權行為就這樣成為了紮在每一個自媒體行業創作者心裡的那根刺,一直無法徹底拔掉。

自媒體時代,遏制抄襲之風有多難?

平臺的責任

從起初“原創標”的開通,到舉報系統的上線,平臺亦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推動自媒體內容行業的健康發展。而後,各平臺版權保護系統不斷升級優化,開啟“白名單”等審核功能,邀請原創作者直接向其他賬號授予轉載權益。

然而,跨平臺抄襲、侵權數量龐大、舉報審核需等待等情況的存在,使原創作者通過上述版權保護措施依然無法迅速遏制抄襲一方對自身內容造成的傷害。

據《新京報》2017年發表的相關報道顯示,提供第三方版權管理和保護服務的某企業工作人員表示,2016年5月到2017年2月,某自媒體平臺共有2451個活躍的原創賬號接受了維權服務,企業共監測到的侵權文章接近15萬篇,最終經過各方確認後的抄襲文章接近9萬篇,刪除的侵權稿件超過7萬篇。

然而這些數字也只是滄海一粟。

十幾萬篇的侵權處理只是部分不願沉默、希望維權的內容創作者所發起的,工作人員表示,如果該平臺上所有原創作者都開監測,數據可能會再上一個量級。其中,一些賬號被侵權的文章達到上萬篇,即便發起起訴,以至少三到五個月的審判週期計算,時間成本難以想象,與此同時新的侵權還在不斷產生。

針對這一現象,各家平臺都陸續升級了相應的保護措施。

微信公眾號豐富了“白名單”的功能,轉載一方在未獲修改授權的情況下發布文章將變成分享樣式,用戶需跳轉到原帳號頁面閱讀文章。像頭條號這樣以系統分發為主要傳播形式的自媒體平臺,便通過降低推薦量的方法懲治涉嫌抄襲的文章,或者直接不予發表。而後,6月11日騰訊企鵝號亦對版權保護系統進行整體升級,發佈行業首例自媒體電子授權-監測-維權平臺。

自媒體時代,遏制抄襲之風有多難?

根據官方信息瞭解到,升級後,企鵝號作者此後可以在平臺上進行在線授權,委託平臺方幫助自己進行維權。這一步不僅省去了律師費、交通費等費用,還解決了大部分維權者與異地侵權者溝通不便的困境。

自媒體時代,遏制抄襲之風有多難?

而面對網絡中海量侵權數據,企鵝號推出了“一鍵維權”功能,針對侵權內容一次性發起全網維權,使操作變得更加簡單,助力原創作者維護自己的權益,讓不願沉默的人可以不再沉默。

自媒體時代,遏制抄襲之風有多難?

2017年,學者時文靜、李亙在《自媒體平臺的盈利模式研究》一文中針對“用戶為內容買單的意願”進行了研究調查,調查對象選擇了從未產生過付費行為的群體。調查結果顯示,0%的人對這一行為堅決抵制,44.64%的人未來有需要會進行付費。

自媒體時代,遏制抄襲之風有多難?

學者時文靜、李亙在《自媒體平臺的盈利模式研究》一文中針對“用戶為內容買單的意願”的調查數據

該研究的調查數據再一次驗證了優質內容所擁有的強大變現能力,自媒體行業的內容盈利空間還遠沒有觸及到所謂的天花板。

而平臺版權保護系統的愈加完善,從更大程度上保護了創作者權益,使原創作者沒有後顧之憂地生產優質的原創內容,從而使內容反哺於作者、反哺於行業、反哺於整個平臺,促使內容創作步入良性發展、助力自媒體行業積極健康發展。

這是平臺的責任,亦是解決抄襲之風至關重要的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