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老照片:美國副總統的天府所見,成都1944年


1944年,數十萬民眾盡心竭力、披星戴月,幾乎全憑肩挑背扛在短短半年內修建了四個大型軍用機場、擴建了三個軍用機場。它們是:成都鳳凰山機場、雙流機場、新津機場、邛崍機場、彭縣機場、廣漢機場和彭山機場。機場使美國盟軍的轟炸機、驅逐機、運輸機可以迅速從印度基地飛抵成都及周邊。

自1944年6月15日始,美軍的B-29遠程重型轟炸機由這些機場起飛,多次轟炸日本本土的多個軍事工業中心及中國東北、華中淪陷區的工廠和軍事基地,給予日本法西斯以極大的打擊和震撼。1944年,時任副總統的華萊士離美啟程,於6月20日至6月24日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訪問。

亨利·阿加德·華萊士,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羅斯福時期曾任美國農業部長、美國副總統;杜魯門時期任商務部長。他象徵著新政民主黨人的平民哲學,設計了整個三十年代民主黨政府引起爭議的農業政策,但在1946年因對蘇聯的外交政策上和民主黨鬧翻。


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實現其關於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戰略設想,維持戰時盟國之間的合作,確立戰後以大國合作為基礎、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於1944年6月18日派副總統華萊士訪問中國。華萊士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調解國共矛盾與中蘇關係。

這次訪問,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士氣,鞏固了國共合作統一戰線,對二戰後期美國的對華政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是抗戰時期中美關係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這是抗戰時期中美關係史上的一次重要外交活動,也是二戰時期美國對華最高級別的訪問。

美國務院中國司司長範宣德、戰時情報局太平洋分局局長拉鐵摩爾、對外經濟聯絡處對外供應科首席聯絡官哈查德等隨行。華萊士一行4人在五天的逗留期間,在重慶進行了多次會談,併到訪了雲南、蘭州等地。華萊士轉述了美國總統羅斯福對待國共關係的基本立場——國共和解。


華萊士訪華最終促成了美軍觀察組進駐華北,它可以讓美軍在華北獲得情報,從而有利於美軍的對日作戰。並在一定程度上團結了中國的抗戰力量,緩解了美軍的壓力;打破了國民黨對中共的長期封鎖,改善了中共的外交處境。維護了國共民族統一戰線。

1944年7月22日,美軍觀察組第一批成員到達延安,其中有觀察組組長包瑞德上校、中緬印戰區司令部政治顧問謝偉思、醫療隊員卡斯柏格少校等。1944年1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稱:“國民政府尚在17世紀,要出面擔當20世紀的任務,必定力不能繼”。

1944年,民主黨繞過他提名哈里·S·杜魯門為副總統候選人。華萊士改任商務部長。1948年以進步黨候選人身份競選總統,只獲得100多萬張普通選票。失意之下,他退出政壇。餘生的大部分時間裡待在位於紐約的農場研究生產雞蛋和研究種植玉米。【成都記憶,1944年。攝影:亨利·阿加德·華萊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