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央企,國企等等公開的招聘都要應屆畢業生,而不要往屆畢業生?

燕都老哥


找工作,找好工作是很多大學生一直的追尋,但是央企、國企等好的單位招聘時都偏向於應屆畢業生,而對往屆畢業生並沒有太多興趣。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這一現象:


第一就是成本因素,作為企業首先考慮的是成本,每一次招聘工作,都會考慮到成本因素,應屆畢業生多數沒有工作經驗,參加工作前,都需要進行培訓,有人帶著,所以相對而言,應屆畢業生對薪資沒有太多的需求,更想要的是經驗,不在乎薪資,所以招聘應屆生,無形中為企業降低了人力成本;


第二點是發展因素,央企和國企招聘人才時更多的會考慮到長遠發展,需要忠誠度較高和穩定的員工,應屆畢業生沒有很多的社會閱歷,沒有很強的社會風氣,相對社會人士而言,比較好管理,可塑性也比較強,企業面對應屆畢業生,可以按照現有的企業的文化,進行薰陶和培育,讓其很好並很快的融入企業這個大家庭,給企業的發展和穩定帶來保障;


第三是動力因素,每個企業的發展都少不了新血液、新思想的注入,應屆畢業生年輕、有活力、有理想、有抱負、有激情、有幹勁,這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體制相對固定的央企國企來說,最缺的就是活力和動力,應屆畢業生可以很好的彌補這一不足:


最後應該是社會責任因素,央企和國企相對於社會上的私企而言,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盡更多的社會義務,招收應屆畢業生,可以一定程度上為國家解決就業問題,給應屆畢業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就業機會,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當然還有宣傳因素,應屆畢業生招聘,一般需要開展大型的招聘會,在校招的過程中,也是宣傳企業自身的好機會,無形中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


從上可以分析出國企和央企傾向於應屆畢業生,而對往屆業生沒有興趣是有原因的,所以畢業生要抓住畢業那年寶貴的時間,找準目標企業,好好準備,不要錯失良機。


決勝網


其實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大型的國企和央企,在招聘的時候往往只對外去招應屆畢業生,而很少進行社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

是你看到的這些公開招聘,只要應屆畢業生的企業,一般是效益較好,營收規模較大,很多人都搶破頭皮想要進的企業,

第二點:

你所不能看到的社招其實依然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採用內部推薦的方式,因為這些企業所需要的熟練工種在市場上規模並不大,而他們往往會通過自己員工的直接介紹來解決招聘需求。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就是他們是央企,是國企,要承擔為國家吸收優秀畢業生的職責,我們每一年都看到,今年是最難就業的一年,而這些國企的央企,必須要幫助整個國家提升就業率,因此他們在進行招聘的時候往往要大量的招收應屆畢業生來幫助國家解決問題。所以說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們在發佈招聘需求的時候,往往崗位名稱都叫做管培生,而管培生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企業暫時不需要某一個崗位,具體的人員,我們需要儲備一些優秀人才,當某崗位需要人的時候,再讓他進行頂上,這其實就印證了剛才那一點,他們暫時並不缺人,但是主要從國家的層面考慮,為了幫國家解決就業率的問題,因此需要先招一些人進來。

最後一個就是因為他們認為畢業生可塑性強,

因為這些企業他們自身都有非常完善的培訓體系,他們認為只要能招到好的大學,畢業的學生,他們本身的職場素質能力各方面都不錯,即使不擁有專業技能,在進入公司的三個月到六個月之內,都可以通過完善的培訓體系讓他們迅速的獲取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從而成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而如果他在很多企業工作過,有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和一些工作經驗,那麼就很難被現有的這套工作模式所取代了,因此他們會更傾向於選擇像一張白紙一樣的應屆畢業生來進行培養,而且在培養之後他們對公司的忠誠度也會大幅度的提高,從而提升他們的工作穩定性。


朱少鋒持續增長


問題描述本身就有問題。很多人可能和題主一樣,對這些招聘方式存在一定的誤解。「內部招聘」並非為了領導家的親戚、員工子女而設置的招聘方式,而是是公司內部崗位調動的一種方式。

舉個栗子,以國家電網公司內部招聘為例,比如說江蘇省電力公司本部科信部有一個「處長」的崗位空缺,那公司就會在網站上掛「內部招聘」的公告,規定符合一定學歷、工作年限、基層工作時長、年度業績、競賽成績等相關標準的員工可以參加競聘,無論你是哪個地市局的員工,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報名參加。但是公司外的人哪怕再NB也是沒機會參與內部招聘這個機會的。

再說說題主理解的公開招聘。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校園招聘,只招應屆生;另一種是社會招聘,招收有一定工作年限的人。國企、央企之所以只招收應屆生,一方面是出於政策需要;另一方面是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首先設置一個“門檻”,來過濾一部分應聘者。這些企業不僅僅以盈利為目的,還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即使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也必須要招收一定數量的應屆生。
即使是領導親戚家的子女,也必須要走校園招聘這個流程的。一般來說校園招聘有兩種,一種是要參加筆試+面試的;另一種只需參加面試,但無論哪一種,都並非“打打招呼就進去了”。
世界上從來都沒有絕對的公平,相比而言,考試已經是相對最公平的競爭方式了。如果你只盯著別人的背景、關係,抱怨上天對自己不公,那很可能一輩子就這樣庸庸碌碌地過完了;如果你承認自己雖然沒有這樣天生的優勢,靠自己的努力,那別人靠關係得到的,你靠努力會比他做的更好。
無論何時,學歷與能力都是就業市場的硬通貨。

賀嘉


我在北京某央企人力資源部工作,這個問題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首先,央企國企的社會招聘非常多,從來沒有不要往屆畢業生的。

隨手去招聘網站上搜搜就有很多,比如下面這兩個,

一個是中鐵建業集團總部招法務,要求工作經驗3-5年;

一個是中化招新媒體運營,要求工作經驗3-5年。

這類通用職位都有社會招聘,如果涉及到專業職位,比如工程師、技術開發,社會招聘就更多了。

坦白講,在任何企業,不管國企、民企、外企,不管知名公司還是小企業,都存在招聘難的問題,所以根本沒有排斥往屆生的做法。

其次,還有一種傳聞,說央企國企招聘講裙帶關係,暗箱操作。

中國本就是一個講究人情的國家,哪沒點人情呢?

劉強東創辦京東成功後回家鄉,見到昔日同學,問同學的孩子畢業找工作有著落沒,沒找到可以來京東,還交代旁邊的助理給安排。劉強東一句話,這同學的孩子工作就搞定了。

在央企,也會接到各種關係遞的簡歷。坦白講,這些簡歷僅僅只是不用過簡歷篩選關而已,筆試、初試、複試一個都不能少,一樣要參與整個招聘面試環節。

比如我所在的公司對候選人基本學歷要求是至少全日制本科,如果有推薦本科以下學歷的,連初試都沒機會。

前段時間,我面試就遇到了一個一直在央企工作的男生,30出頭,目前是離職狀態。我問他為啥從上家央企辭職,他也很直接:當時進上家央企二級公司的時候是因為爸爸的關係,爸爸是這家央企總部的老領導,但爸爸幾年前退休了。這兩年央企都在進行人員優化調整,於是這種當年因為親屬關係進來的,成為第一批被淘汰的人。

央企國企不過是企業的一種類型,沒有那麼多貓膩的。

您對央企國企還有哪些見解?

我是職場資深HR李小船,同名微信公眾號“李小船”,歡迎關注我。職場酸甜苦辣,陪你一路成長。


職場女超人李小船


應屆畢業生就是當年畢業的,往屆畢業生就是去年或者前面畢業的,如果我理解的沒錯的話,字面的意思應該是這樣。咱們不去談什麼體制內的招聘機制,咱們只單獨的說這個問題。首先往屆畢業生與應屆畢業生有什麼不同?

往屆畢業生也可以稱之為社會人士,因為已經畢業1年以上甚至更久,他已經開始接觸社會了,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社會上的一切都是新鮮的,也是值得他學習的。在畢業後的1年裡他已經瞭解了社會的正反兩面,也就說已經開始像“社會老油條”過渡了。可塑性、積極性和心態都趨於成熟,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有點變聰明瞭,不好控制。很多人說根本不論那個,那我只能說你沒有培訓過社招和校招的人。

而應屆畢業生,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被象牙塔薰陶出來的,沒有社會經驗。比較好管理,也比較聽話,可塑性強。相較於往屆畢業生來講,應屆畢業生還是菜鳥階段。而且有句話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出了家門進校門,出了校門進部門,走過這三門的應屆畢業生在某些方面是得到認可的。

很多人說是制度問題,是組織政策問題,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政策再好也是跟能力和出身掛鉤的。在北京工作的小夥伴都知道,北京的戶口非常難弄。有些百萬年薪的經理還不是北京戶口,但是招聘到北京的應屆生卻有了北京戶口。這麼一比較感覺好像大學生佔了便宜。但是應屆生接收後有戶口是制度問題。經理拿百萬年薪是能力問題。在這裡說的是應屆和往屆畢業生的比較,我也不知道有些人為什麼那體制內的政策去說事,這政策也不是專門為大學生設置的。

另外,相對而言,往屆畢業生就是比應屆畢業生難管理,其他的說那麼多有什麼用?


職場找老王


作為多年央企HR,來詳細解讀這些常識問題。央企的招聘網站,企業外的人,只能看到兩個,一是校招,就是招聘應屆生,二是社招,就是招聘社會成熟人才。看不到網頁,還有一個內招,就是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流動配置。當然,還有一個內外都看不到的網頁,是勞務派遣、業務外包的操作流程。詳細解讀如下:

第一:央企招聘受體制機制的限制,不像其他企業那麼靈活。

央企也是企業,和其他企業一樣,都缺兩類人,一類是幹部人才,另一類的通用員工。放在十年前,就叫做幹部和工人。現在一般叫做: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操作人才,實際上就是管理幹部、技術幹部和操作工人。

目前,經營管理人才(管理型幹部,領導人才),一般都是內部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一般都是校園招聘後,按照專業招聘,從中培養技術骨幹和專家,再從中間發現既懂業務又懂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向管理層(領導人才)方向培養。

那麼,技能操作人才(以前叫工人,一線操作人員),現在的央企,一般都採取勞務派遣和業務外包的形式,不直接聘用工人了,而是通過第三方來管理,與央企脫離用工關係。操作工人中,表現特別好的,符合“技能大賽獲獎”等條件的,可以轉為正式工。

第二:央企主要招聘的,還是專業技術人員,那麼,校招就是主渠道。

央企招聘專業技術人才,一是校招,二是社招。但社招,為何名存實亡了呢?許多央企基本堵住了這個大門,原因很簡單,一抓就死,一放就亂,乾脆一刀切,堵死大門吧。道理,你懂的。一旦打開社招的大門,關係戶、說情風,無法杜絕。為了避嫌,也為了避免是非,大多數的央企都關閉了社招的大門。只有少量特殊人才,經層層審批後,才能招進來,小概率事件,就不展開說了。

第三:央企只招應屆生,不招往屆,這是國家和當地政策要求的。

根據國家政策,應屆生有落戶指標等政策,往屆生就沒有這些政策了,因為,學校的派遣證只能發一次,一年你不用派遣證,就視同你已經就業了。比如,對海龜人才,兩年不找工作,也不算應屆生了。

另外,往屆生,已經在社會上待業,或者就業,就算社會人才了,央企就歸入社招了,肯定不能作為應屆生了。

央企一般規模都比較龐大,人員眾多,流動性也弱,人才積澱比較多,人才梯隊建設也比較完備。不像外企民企私企,人才流動性大,需要經常大量招聘人才,他們更喜歡成熟人才,挖過來就能上手。這一點,與央企,有本質的不同。

還有,央企絕大多數都隸屬與國資委管轄,人員的三定(定編、定崗、定員)和工資總額是下指標的。舉一個小例子:上級給A單位下達2018年用工指標和工資總額,假設下10個人的指標和200萬元年工資總額。招聘應屆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央企找應屆生可以找10個人每人20萬元年工資,如果招社會成熟人才,年薪40萬,只能招5個人。

綜上,央企受到當地戶口等政策限制,受到上級進人管理的制度約束,受到上級用人指標和工資總額制度限制,一般情況下只招應屆生。其他原因,就是招應屆生,可以用一把尺子來衡量,避免了各種走後門、打招呼等權力尋租行為。


職場火鍋


原因其實有很多:

第一,是基於政策和外部環境的考慮。不少國企每年都有招聘任務和指標,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國家為了穩定和促進大學生就業。畢竟現在大學生就業也是一項政治任務啊,各大高校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關注。

第二,是基於自身人才的需求。現在國企也重視人才發展的,尤其是好的國企,很多都會去打造人才梯隊,培養骨幹或後背管理幹部。這時候應屆生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1.工作經驗方面比較少,但是受到的“汙染”比較少啊,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可塑性很強,反之,那種工作了的不少就像大家說的都是“老油條”了,反倒不怎麼受歡迎;2.大學生總體能力和素質其實還是很不錯的,學習能力強,綜合素質也還不錯。

第三,是基於招聘角度的考慮。大學生大多背景相對簡單,之前接觸過一個國企,因為單位性質比較敏感,對於社會上來應聘的都需要格外關注他們的背景。而且校園招聘的時候可以用硬指標如學校和學歷來卡很多人,也較少受各種關係的影響,相對更容易找到自己真正想招的人。

但是,央企、國企並不是就不要往屆生,同樣有很多針對往屆生的社會招聘啊。

以中海地產為例,針對校園大學生有“海之子計劃”,針對社會工作人員有“海納計劃”。

不管是“海之子”還是“海納”都還是要求挺高的。

“海之子”基本上都是針對985、211以上院校,不少還是碩士,“海納”同樣也還是有不低的要求,對於學歷和工作經驗都還是會看重的。

所以說,校園招聘確實是非常好的機會,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千萬不要輕易錯過了這麼好的機會,不過,萬一校招沒有拿到心儀的offer,也沒什麼大不了,之後也還是有機會的。


馮起升


不請自來!

本人在國企工作,簡單說一下。

原因有很多。

1、國家有指標。

自從2000年以後,全國大學迅速擴招,然後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大學畢業生過多,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造成新的社會問題。

2006年以後畢業的學生應該深有體會,除了幾個名校的畢業生好找工作以外,絕大多數畢業生都面臨一個問題,工作不好找,尤其是好工作不好找。高不成低不就,非常尷尬。所以才有了很多大學生不值錢的段子。

為了避免引發社會矛盾,研究生為擴展,另外就是給國企和一些大企業下指標,每年必須招聘一定數量的本科畢業生。

雖然很多人吐槽國企招本科生待遇很低,但是這是公平對接的,沒人強迫應屆生去國企,可還是有很多人去了,甚至擠破頭。這隻能說明,應屆生太多,不值錢,國家只好自己出錢讓國企低價買入,把應屆生消化掉。

2、應屆生“含金量低”。

企業裡的人都知道,絕大部分新來的應屆生,啥也不會,情緒還挺多,整天唧唧哇哇覺得自己挺牛逼,其實啥也幹不好。

要把應屆生培養成一個能在崗位上順利開展工作的成熟工,至少要2-3年的時間,這個過程是需要投入很多成本,工資只是表面上的成本,隱性的成本和資源消耗是更多的。

很多私企不願意投入這個成本,而更願意招聘一些有2-3工作經驗以上的往屆生,比應屆生好用的多,多給一點工資並不算什麼,少了很多“育苗”和“施肥”的成本。

所以很多應屆生都先想辦法進國企,然後再跳槽。

3、國企的待遇後勁不足

國企與私企的經營目標是不一樣的。工資不會低,也高不到哪去。那些喜歡跳槽的人,都是不怎麼喜歡安定的人,一般也不會去國企。

所以國企就只好多招一些應屆生,能留下來的就留下來,留不住的,該走就走!


過期報紙


其實央企和國企最怕的就是往屆畢業生,或者換句話說,央企國企之所以要發展或者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就必須不斷的補充新鮮血液進來才行,不然相對安穩的工作環境和比較好的薪酬待遇,往往培養出了一大批的小白兔式的員工,而並非是具有狼性競爭力的員工,所以很多央企國企對於企業的創新和發展,寄希望於應屆畢業生,希望他們能帶來一些新鮮的空氣,吹散企業內部陳舊的風氣,而且很多應屆畢業生招收進來以後,很多央企國企會花大力氣來培訓培養,但是等到這些畢業生工作三五年以後,又都變成了老員工,又都開始成為了溫水中的青蛙了,企業發展依然還是乏力,所以依舊去招收新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循環。所以我一直覺得,招聘應屆畢業生也好或者往屆畢業生也罷,最關鍵的雖然是人,但是最最關鍵的,我覺得還是一些管理制度需要修訂和完善。而且為什麼不能招收往屆畢業生呢?其實很多央企和國企差的就是一些成熟的有經驗的人才,而這些人往往一般都是具有一定工作經歷的往屆畢業生,可惜很多央企國企的大門並沒有向這些人敞開,這不得不說是雙方的遺憾吧。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更多職場精彩話題,點擊關注職場問答達人九品職麻官,大家一起來聊聊職場上班那些事兒。


九品職麻官


大多數公司和企業都喜歡找應屆生,因為應屆生有優勢,只要提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學習能力強,剛畢業出來學生,在學習能力這方面很強,學新知識很快。


2,容易管理,剛畢業就像一張白紙,比較聽話,對於公司的規章制度會嚴格遵守。往屆生會認為自己有一些經驗,總是鑽空子。

3,工作態度好,剛畢業的出來,安排的工作會努力完成,而且沒有那麼多怨言。而往屆生,以為工作也一些年,安排一點事情可能會有怨言。


4,容易培養,稍微好一點的企業,他們會做一些人才培養,往往很多都會留下來。而往屆生,只要沒有達到他的要求,或者不滿意,很容易跳槽。

5,薪資待遇,應屆生一般對薪資沒有什麼高要求,因為他們知道出來沒有經驗,以學習技能為主,而往屆生對薪資要求比較高。


總之,每個公司都有人才培養計劃,相對來說,應屆生是不錯的選擇。往屆生不容易陪養,就像一張白紙,上面用毛筆寫了字,想洗都洗不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