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本同學做互聯網年薪20萬,我工科985做實體經濟年薪不到10萬,這是什麼體驗?

王君藍


互聯網行業是現在的風口行業呀,同時也不能單純地以待遇來論你畢業的學校的高低吧。米哥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1.互聯網行業是風口,但風險比較大

現在從事互聯網行業,可以說是風口行業,特別是互聯網遊戲,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物流等方面,相比較傳統的行業,是一個轉化普通市場的機會,無論在效率和便利上,有很大的發展機會。所以這些行業具有更廣闊的前景和動力,所以相對來說機會較大,但同時風險來說也較大,一旦方向或戰略錯誤,就要重新再來,但這是大的趨勢。

2.實體制造行業,穩定但發展緩慢

做為實體制造業,一般來說,如果不創新型的新技術行業的話,那麼一般過了黃金髮展期,只能是穩定期,特別是隨著人力成本的提高,實體經濟製造生產行業,都會是一個薄利的時代,並且最終可能被集約化的機器取代,才能獲得效率上的提升。所以待遇不是很好的也很正常的。

3.就業跟學識背景和技能有關,與學校無關

題主所說的二本同學年薪20萬,而你是985工科,年薪10萬不到,相差的待遇,其實和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沒有多大的關係。不要明顯地以畢業背景來論收入的高低。現在是一個市場經濟社會,薪水待遇跟所處行業的,本身的知識技能等等關係比較大。如果你也具有互聯網方面的知識技能,再加你的學識背景,你可能會有更高的收入的,不然一切都是免談。有很多技校畢業,進入華為那樣的實體經濟企業,年薪收入都可以達到十多萬。一個高中生,保險做得好,年收入達百萬的人也很多。

所以只有糾正自己的傳統思維習慣,才能獲更好的待遇和薪資,以平常對待就好。


米哥職場漫談


隔著屏幕都感受到樓主深深的怨念,“985有什麼用,還不如二本掙得多”儼然就在嘴邊。提問的慣例是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第一,二本畢業隨隨便便年薪20萬是常態嗎?顯然不是的,年薪20萬這個數目,對於大多數城市的平均薪資水平來說都是偏高的,就像在深圳這樣的大城市,2017年統計的應屆畢業生平均薪資也並非想象中的人人月入過萬,事實上,只有4500元左右。如果統計“二本畢業”和“985畢業”兩個群體,後者的總體收入是比前者更高的。樓主的同學不能代表“二本畢業生”,他在二本畢業學生裡只是個例;樓主自己的收入也同樣不能代表“985畢業生”這個群體收入。

第二,互聯網行業隨隨便便年薪20萬嗎?答案也是否定的。互聯網行業雖然現在仍處在紅利期,但是一輪泡沫已經破滅了,大公司裁員也經歷了好幾輪。一些小型創業公司誕生一兩年以後就很快地消失在了浪潮中。就算是在bat這樣的大公司,也是要付出努力才能拿到20萬的,且不說畢業進這些大公司有多難。一些小公司甚至只有做到高管才能拿到20萬。互聯網行業相比於實體經濟行業來說來說的確更容易賺錢,但也並非遍地是黃金。能賺到大錢的,永遠都是那些手握資源、能力卓越的人。

到這裡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樓主的同學拿到“20萬”絕不是“隨隨便便”。樓主心裡不平衡的原因是覺得自己學歷比同學高,因而產生了“讀書有什麼用”的情緒。學歷並非衡量能力的唯一標準,即使是同樣教育經歷的人,畢業3-5年之後差距也會越來越大。一個人的情商、溝通力、思維方式等等產生的效果,都會在這個階段被放大。

你其實本來就不瞭解你的同學,以為考上了二本就是他的全部;你只是通過這一件事認識了他而已。

賀嘉


我知道你心裡不服氣。我也不服氣,我一個二本畢業的在廣告行業年薪不過十萬,一個大專中途休學的同學在富士康門口賣麻辣燙,輕輕鬆鬆一年二十萬。你說這是一種什麼體驗?

我要在這裡說明兩點:

1.學歷與收入不一定成正比,努力與收入才成正比。

我說出這句話,一定有人覺得我扯了。我承認,學歷與收入有關係,但大多數情況下,能掙多少錢,與你什麼學校畢業,本科還是研究生的正相關性不大。反而能決定你賺多少錢的,是能在步入社會後,能付出多少努力,流了多少汗水。畢竟,在學校,大家學的不知直接的賺錢技能。說道專業屬性上,倒是有些大學專業與錢的相關性強,比如時下最熱門的“人工智能”“編程”……這些專業畢業的,來錢比較快。

2.大學不是提升賺錢技能的,而是提升認知水平的。

雖然上面舉例提到了幾個熱門專業,但是,我還是堅持我的觀點,大學重在提升認知水平,修煉賺錢技能的,是技校,是“藍翔”。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新東方畢業的廚師,藍翔畢業的開挖掘機的就比你賺錢快,但是,他們的世界觀,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可比不上那些碩士、博士(水貨另算)

答主有時也覺得高考一路廝殺,大學潛心修學,應該配得上更好的生活,但是,畢竟生活中不只有詩和遠方,還要有苟且,能二者兼修的才是牛逼的。

最後提一句,985也沒什麼值得拿出來說的,步入這個社會,一切憑實力說話,一切憑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

我們只看到了買煎餅的一瞬間,不知道他們每天凌晨就要起床;我們只看到了互聯網行業來錢快,但不知道那些碼農熬夜倒班熬出頸椎病,倒不過生物鐘的苦惱。一份付出一分收穫,這個世界還是很公平的。


天天說錢


我身邊正好有這兩類小朋友,我一直看著他們畢業就業失業,今天來給大家講一講:

第一年

小網是一家不知名大學的畢業生,學的是萬金油的電子商務專業。
小工是響噹噹的985印染專業的科班出身。

兩人畢業前去了人才市場,小工很快就找到了好幾家專業對口的企業,招聘的人正巧還是小工的師兄,因為這個行業裡的人才大多就出自這麼五六家專業院校的十多個院系,所以在面試的時候幾乎可以以師兄師弟來互稱了。


因為這個印染這個行業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了,所以都知道全國知名的企業是哪十家,小工選擇了排名第五的一家企業,加入做了一個技術專員,月薪6K,加上加班補貼,月入8.5K。

在這一行裡,大學生甚至連崗位和底薪也不用選擇,因為這個行業,所有的一線企業都是這麼規定的:

大學畢業生就是從技術專員做起,轉正就是技術員,一年半後當組長,三年做到技術主管,五年做到工段主任,八年到高級工段主任,一直到45歲當上分管技術的副廠長,極少數人可以升到集團當副總工程師。

小網的找工作之路就坎坷多了,專業萬金油,學院也三流,好的企業根本不收他的簡歷,於是只好去一些新興的互聯網企業當運營專員。入職4K,沒有加班費。

第二年

小工沿著自己的職業道路走下去,(其實應該說是沿著他的師兄師弟的路走下去)。

按理說,第二年,他可以從6K底薪升到7K,但是因為競爭對手增多,價格戰打得很厲害,全行業的利潤都在下降,所以他的底薪只能是升到6.5K。小工想跳槽,但發現這一行業的其它公司甚至到在裁員和降薪,有一些自己去創業單幹的師兄甚至破產了,反而回來應聘一份工程師的職務,小工感到了一點涼意。

這一年,小網是最苦逼的一年,他換了三份工作。之前那家互聯網公司倒閉了,他一分錢賠償也拿不到,不過還好,因為有了一點工作經驗,他在40天內找到了第二份工作,工資還從4K漲到了5K,因為這個行業總體來說屬於上升趨勢,有這樣工作經驗的人才難得,連著小網也沾了一點光,也可以在簡歷裡寫上一句,“對XXX行業的互聯網+業務有較深刻的理解”。

第三年

真正的分水嶺是在第三年!


小工這個行業象中國大多數實體經濟一樣,陷入了價格戰,產能嚴重過剩,加上歐美消費能力下降,海外訂單一減再減。小工和他的師兄們到了廣交會上唏噓不已。以前都是住五星級酒店,展位佈置超百萬,現在是兩人一間招待所,展位上精裝宣傳冊改成了單張小廣告。

身邊的人越來越多討論哪家工廠的師兄又跑路了,小工也有機會去人才市場招人了,正想衣錦還鄉一下,卻發現自己的師弟都去金融公司投簡歷了,還真有一些師弟賺大發了:聊天時都一口這個幣,那個幣的聽不懂。小工不知道什麼叫虛擬幣,只知道自己和女友的新房要實實在在交人民幣。而那些已經買了房的師兄,天天在擔心萬一公司倒閉了,怎麼還房貸。

這一年,全行業凍薪,小工年薪也就固定在了10萬左右。本來這個底薪如果拼命加班,是可以拿到15萬以上的,但是現在開工率不足70%,根本沒有理由加班。但是公司領導還是很有信心,只要熬過寒冬,就會給大家漲工資。但是想一想公司領導自己都不敢買車買第二套房,小工心裡更涼了。

而小網,算是熬出了頭(當然頭髮也掉了不少)。因為互聯網公司死得快,能在一個細分市場活下來的企業,能拿到一筆融資,再加上總算跟了一個BAT出身的大牛,學了不少乾貨。經常在自己的公眾號發表一些業內看法,刷刷存在感。

現在簡歷裡敢列出一些“硬貨”了,比如:

  1. 構思並策劃過某某活動,吸引APP下載過百萬,日活過萬。

  2. 幫助公司拿到B輪融資。

  3. 業內第一個推出XX功能,雙11當天成交額600萬,月流水近一億。

於是,被另一家BAT投資的中型企業挖去當了高級經理,年薪20萬。其實小網在原來這家創業企業可以拿到25萬。

小網是這樣說自己的選擇的,這幾年在互聯網圈裡看得太多了:

創業型的互聯網公司,大多數活不過三年,我現在能拿25萬,但到明年它活不活得下去,融不融得到下一輪很難說。

現在我賺的就是行業人才暫時稀缺的錢,但等到一線互聯網企業象BAT進來這個行業,他們有流量有資金,運營能力和技術能力也強。

所以,我現在先去一線的企業學習一下正規軍的做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認知。這樣才能在朝不保夕的互聯網行業更穩定地賺到錢。


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小工和小網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刀職場


看到題主的問題,我沒有看到題主對雙方工作強度的描述,看到的只有學校。一個985高校,一個是二本。二本的工資反而高了。

曾經,有一位清華大學的博士後,找我應聘。看著這個博士後的簡歷,我比較猶豫,認為不合適。後來對方反覆要求面試。我就讓人通知他來參加面試了。果然,面試只是浪費了他的時間。這位老兄,我和講了很多遠大理想,要做一番事業。對眼前要做的工作,他也不掩飾,認為只是熟悉一下,瞭解一下,要求多輪崗,然後做高大上的事。

我大概琢磨了一下,這位博士後,是要我給他做助手,然後陪著他鍛鍊各種能力,然後他……不知道他能怎樣。我很嚴肅地告訴他,我要招聘的,就是一位策略分析師助手,就是要做基礎的素材整理工作,就是要踏踏實實寫報告。我還告訴他,我也是博士後,我已經踏踏實實寫報告寫了七八年了,還會繼續寫下去。然後,他就不來了。

我認識多位新媒體工作人員,收入確實比較高,但他們給我的印象是,每天晚上,都是要工作到12點以後的。早上我一醒來,就會看到他們發的消息。每年的工作時間,根本不是八小時,我看都有16小時了。這樣的工作強度,收入能不高嗎?

我也遇到過類似只看級別的,出現在多次面試中,一直和我談要級別,要底薪。至於工作績效,大致的意思說,底薪高了,就會好好做績效。我能相信嗎?您能相信嗎?

人力資源,是一個需要方式方法去做的事情。不會因為一個人是985高校的,工資就高,也不會是因為做互聯網的,工資就高。據我瞭解,有一大把互聯網行業的,新媒體行業的,工資很低,主要原因就是想一天固定工作八小時,沒有主動創造性。

記得有個笑話,解釋“窮”這個字。上面的寶蓋頭,是一個固定的單位,下面的是個八字,就是八小時工作,最後是個力字。就是一天八小時只把力氣用在一個固定的單位,就是窮。這個解釋,不是說不要認真工作,而是說,要在八小時之外,更努力地學習和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好。

最後還是要說一句,實體經濟,我很多實體經濟的朋友,收入都高於互聯網和金融行業。幹實體,幹得好,更有前途。


孫建波


喔,和你經歷好像啊,不過我同學不是20多萬,是30萬年薪了,剛畢業兩年。

回首往日,還在讀初中的時候我是年級前幾的尖子生,而他連重點高中都不一定進的去。

後來我們考入了本地的同一所重點高中,他一直是班級裡的下游水平,而我依然是班裡的尖子生。

高三我穩在前五,我們班50多學生,考了29個一本,最後我進了南京的一所211,選了材料科學與工程(我當時以為跟新材料差不多:)),他留在了本省的一個二本,學的計算機。

大四開學我就拿到了央企的offer,但是當時也不懂央企也有差別,隨便選了一個,第一年年薪到手三萬多,管吃管住,另外有三萬的獎金。

我哥們當然進了互聯網公司,一家創業公司,月薪9000,工作一年多後憑藉過硬的技術進了百度,年薪快要30萬了也

讀完這些你們有什麼感受呢?

我說兩點吧,第一個就是我哥們拿這麼多工資是有原因的,外人只看到他的高薪,然後單純的歸因於互聯網企業。其實他是真的對編程很感興趣,高中就勵志做這一塊,大學連我們211的都天天在玩的時候,人家就各種實踐,掌握了不錯的本領。反觀我,雖然出身211,但是目標並不明確,我連當時自己選的專業都不瞭解,怎麼能和目標明確的人拼呢?

第二點就是,各有各的活法,不要只看到賊吃肉,沒看賊捱打。互聯網,尤其是程序員是很累的!而且北京生活壓力這麼大,如果不管吃住,存錢很難。我以前的公司,大家兩年後也一年十萬的淨收入是有了,而且管吃管住管日用品,省了很多錢。更重要的是,不操心,在央企裡待著省心的很。你要不想拼,沒人督促你,混日子就完了。所以很多富二代進個國企或者事業單位混日子,確實舒服

好了,先說這些吧


追夢等了十幾天


二本同學做互聯網年薪20萬,我工科985,做實體經濟年薪不到10萬,這是什麼?這讓我想起現在的兩段經歷,實體經濟與互聯網創業。

2015年實體經濟

從2014年年末就開始計劃,想來年做點東西。由於當時我還沒有大學畢業,手裡的資金和資源有限。只有選擇最簡單的方式,淘寶開店賣服裝,讓阿里巴巴代發我只做中間商。

效果還不錯,這月就賺了我2014年一學期的兼職錢。雖然不多一千塊錢,但我沒有拿著吃喝,而是選擇投廣告。做了一款定製版明信片免費打廣告,為後來做線下服飾定製工作室做宣傳。

隨著業務發展的還不錯,想著能夠帶周邊的小夥伴一塊做該多好呀。當時高校團體服飾定製需求量很大,但周邊沒有專業的服務。我萌生了要開一個團體服飾定製工作室的想法。

2016年9月如願以償,開了一間服飾定製工作室。17年蓬勃發展在其他高校,開合作點迅速拓展開,年營業額在20萬以上。越做越發現實體經濟,地域發展有限制,越來越傾向於互聯網方向。

2018年互聯網創業

後來對實體經濟越來越沒信心,隨著我的畢業,感覺實體經濟發展能能看到天花板。我和朋友一塊兒想做互聯網方面的項目,我前期跟著他們學後面自己做互聯網自媒體領域創業。

之前很羨慕的行業,其實操作起來並不那麼容易。互聯網創業或者說互聯網方向,並不比實體經濟運營要簡單。相反互聯網當下更加難做,所以做成了才會有那麼大的反響。

如果你的朋友真的互聯網年薪20萬,和你實體經濟年薪10萬相比,我估計他付出了你永遠看不到的艱辛。因為我現在從實體經濟轉向互聯網,從我自身而言互聯網更加困難。如果我能做成收入肯定會比實體經濟要好,但艱辛和失敗概率會更大。


不要羨慕他們的收入,你無法承受他們的艱辛。

以上均為生活工作經歷,如果你有不同觀點,歡迎評論區留言和我交流。

我是【職場橙事團】橙子,關注我每天學點職場乾貨,助力職場成功!


橙子速錄


實不相瞞,本人剛好是985碩士畢業,幾年前也經歷過類似的體驗。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想說的是,你現在所體驗到的不公平感,來自於你從未經歷過現實的磨練。

你所說的這段經歷,是一種缺乏磨練的體驗。

唯有在現實中砥礪磨練,你的世界才不至於那麼小,小得只能裝下你自己;你才能看到越來越完整的世界。



你的世界,從前應該是這樣的:

985大學畢業的你,應該從小成績就不錯,至少排在班級前幾名。因此,你被同學羨慕,被老師表揚,你的父母也十分驕傲。這讓你一直擁有不錯的自我感覺,或許你算不上人中龍鳳,但至少也是同輩中的佼佼者了。

你的世界,現在應該是這樣的:

985作為你重要的人生標籤,象徵著你的優秀和出眾,至少和那些二本同學相比,你佔盡了優勢。一路領先的你,因此認定接下來的路,你也應該會這麼順理成章的領先下去。

然而,讓你想不到的是,那個二本同學的年薪竟然是你的2倍多,竟然超過了你。



你的世界,未來應該是這樣的:

在你走向未來前,這段經歷中有幾個問題要弄清楚。

首先,為什麼你要用年薪的多少作為標尺,來衡量自己與別人?除了錢,衡量一個人的標準還有價值觀、長相、聲音、才華、能力、性格、態度、地位、名聲等等。

你的世界只有錢,而這個世界比你想的,要更多元一點。

其次,為什麼你覺得985畢業的人就應該比二本畢業的人工資高?簡歷上不是隻有學歷信息哦,還有你的在校成績、在校職務、實習或工作經歷、擁有的證書情況等等。

你的世界只有985大學,而這個世界比你想的,要更豐富多彩一點。

所以,要恭喜你。現在的你,終於有機會跳出自己的世界,去看到一個更大、更豐富、更完整世界了。


這段經歷雖然痛苦的,但這恰好就是磨練的開始。

這種磨練,會讓你體驗到一片全新的天地。這片天地可以讓你看到,各種各樣的人對成功的定義是那麼多元;每個人活著的姿態是如此的豐富多彩;只要肯學習、肯努力,每個人有無窮無盡的機會。

儘管你的磨練,較別人來說開始得晚了一些。但你不是看到了,那個一開始“落後”於你的二本同學,通過了4年的學習和努力,已經在年薪收入上超過你了嗎?


樓神研究所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小j二本畢業,互聯網20萬+;我著名法學學府研究生畢業,一年不到10萬;所以我有資格來說說我的體驗。

我眼中的她:

一、做事有目標

小j畢業時立志去北京,她的第一份工作在北京某餐飲公司實習,工資1500元,去年她和我說,她畢業的時候是可以靠家裡關係回到本市的環保局的,她去看了看,破舊的三層小樓徹底讓她死了心,執意北上,住在二里莊,那時我在北京讀研,我去過二里莊,上下鋪,一個宿舍六個人,繁雜,擁擠,但是這些根本就沒有打消她的積極性。


二、意志力很重要

後來小j換了份工作,去北大給某教授做助理,記憶中,她給我提過,某年夏天三伏天,教授要去定會議室,但是會議室調度老師說沒有會議室了,讓她隔斷時間去問問,之後的每天中午,她頂著烈日都在忙於定會議室,最終完成了任務。


我想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力和較強的執行力,這個會議室可能需要教授自己解決了,所以她再一次跳槽,工資翻了一番。

三、最重要的是堅持

小j結婚後在通州買了房子,工作地點在上地附近,對於我這種出門兩分鐘就到單位的人而言,她家和單位之間的距離堅持是十萬八千里。恐怕像我這種身體不好的人,真是跑不起。

現在來說說我的體驗:

1、小j的經歷足以證實,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學歷只是敲門磚而已,但是連一個學歷都不去爭取的人,又哪什麼告訴別人你有能力呢?

2、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幸福,小j的幸福是帶著孩子各地跑著玩,我的幸福就是在家裡給小寶做各種美食。

3、身體真的很重要,在前面回答過我畢業時籤的工作一年也二十萬,但是身體的確不太好。

4、身為父母的人一定要注意鍛鍊身體,有多少子女為了自己的父母而放棄遠行我就不估算了,但如果父親還在,我可能會選擇遠行。

幸福就是做你喜歡的事,無關其他!


秘語相傳


這個問題提的好,確實時代發展中出現的週期性的“突兀”現象。舉一個例子,就說明白了:二十年前學計算機的都是香餑餑,十五年前學計算機的則臭了大街,五年前學計算機的都要上天了。風口來了,豬都能飛,如果你真是豬,早晚還要掉下來。

第一:週期性風口輪到互聯網企業了,華為員工平均年薪70萬元,其他行業的人是不是一頭撞到牆上?

當今世界,毫無疑問地進入是了互聯網時代。尤其是中國,互聯網的應用深入人心,不再是一個免費的平臺,而是一個創富的風口,比如,我們知道的共享單車、支付手段、自媒體、智能社交等等,都是巨大的財富風口。

財富排行榜上,互聯網大佬已經把當年的石油、房地產等傳統企業大佬甩出了三條街。各大傳統企業也紛紛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好嘛?互聯網+的理念,剛剛提出,現在已經是“區塊鏈+”了。

第二:投資大水漫灌,造成互聯網專業人才暫時短缺,市場薪酬必然水漲船高。

這是時代發展的大浪潮,大家一哄而上、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各種投資拼命砸錢,金錢就像大水漫灌,別說是豬,大象都能飄起來。

比如,某頭條招聘大數據應屆生年薪開到了50萬,比如BAT,還有TMD等新老互聯網企業,招聘構架師、數據師等專業人才,籌碼都開到了幾十萬。大家一哄而上,水漲船高,造成短暫的人才稀缺,自然出價就要高。

在人才市場裡,人才的身價不是靠學歷和學校來標定的,要根據市場供需關係來決定人才的市場價格,價格就是反映了價值。

第三:既然選擇了傳統企業,就要踏踏實實走完自己的路,下一個風口可能就是你。

互聯網企業大量崛起,人才供小於求,員工薪酬的市場價位就是高,因為人才爭奪的焦點,終將體現在工資價格上。作為傳統行業的員工,有些心理落差也是很正常的。

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一是要知道人才的市場價格,取決於供求關係,而不是取決於學校名稱和一二三本,沒有學歷的人掙錢多的也不少。

二是即使互聯網企業,20萬年薪也不是隨隨便便的,因為互聯網企業的平均薪酬達不到月薪一萬的,高薪企業也就是那麼少量的龍頭標杆型企業。

三是既然是週期性風口,現在供小於求,將來一窩蜂跟風,早晚有一點就會供大於求,互聯網人才的價格也會逐漸攤薄,如果有天過剩之後,甚至要跌破傳統企業的價格。

綜上,首先要清醒認識到人才價格不是取決於學校和學歷,其次要知道互聯網企業高薪處於週期性風口,再次要修煉自身,爭取自己進步拿到高薪才是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