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千年端午,賡續不絕的傳統文化絃歌

粽葉飄香,今又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相較於其他傳統節日,端午雖歡騰而熱鬧,卻多了幾分沉毅和肅然。

千年端午,賡續不絕的傳統文化絃歌

這幾年,隨著“網絡中國節”主題活動漸成風尚,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端午節不僅承載了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嚮往,亦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日益煥發出代“新時代的味道”。濃郁的傳統文化情思,讓端午這樣的好時節不再是“吃貨節”“促銷節”,而成為氤氳文化氣息、傳揚文化根脈的“超鏈接”。2018年的端午,遇上世界盃、遇上父親節,不過,我們還是發現了它不一樣的吸引力:比如各地端午系列活動早早就上線了,比如學校和社區更關注端午非遺的傳承了,比如網絡上的端午文化有了融媒體的表達了……是的,端午當然不該只有一盤粽子,就像春節不只一頓年夜飯、元宵不只一場花燈表演。

千年端午,如一曲賡續不絕的傳統文化絃歌。從“舌尖上的端午”到“文化中的端午”,這個節日越發歸於本心、越發深入人心了。當然,儘管時隔多年,我們依然記得韓國“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首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時,國人的那種複雜情緒和糾結感受。

端午最沁心的味道,既有粽香嫋嫋,更有愛國深深。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因此,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這個節日,因為有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之說,更是千古流傳。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字裡行間、詩裡詞外,是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這叫人聯想起不久前,習近平主席向特朗普介紹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時曾說:“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髮、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文化傳統與文化傳承,是民族之魂、是國家之魄。

濃情端午,千載鄉愁。節日是種儀式,形式為內容服務。“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古人的端午與今人日的端午固然大有差別,但是,民族骨血裡的文化基因,必沉澱為一個民族闊步朝前的文化自信。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指引,有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保障,傳統民俗文化之精華,必會源遠流長,光芒萬丈。

一千個人心裡,也許有著一千個端午。但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千百年承續下來的民族節日,總該有個價值共識的大致模樣。端午,離歷史和家國最近的地方,就是這個民族最柔軟、也是最堅硬的方向。從遠古走向未來、從中國走向世界,這才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傳統端午文化之路。(鄧海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