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共享經濟:中國新故事》序:共享經濟不是小事兒

共享經濟真的不是小事兒,因為如果不理解共享經濟,就看不懂中國經濟的現在,也將看不懂世界經濟的未來。從網約車、共享單車到共享設備儀器,從房屋短租到創客空間,從知識付費到網絡直播,從外賣、洗車到美甲、洗衣,從慕課到互聯網醫院,從共享車間到共享農莊,從網絡眾籌到P2P借貸,儼然已是一片全面共享的新態勢。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大道至簡:網絡配置一切

事情顯然並沒有那麼簡單。兩年過去了,人們關於共享經濟的提問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關注的重點也在不斷深化,核心當然是共享經濟的本質及其深層次影響。

歷史上能將複雜問題作精要概括的鼻祖非孔子莫屬。聰明而又刁鑽的子貢曾問過老師一個問題:能不能用一個字來表達一生都要遵循的原則呢?孔子立馬給予了回答:恕!怕子貢不明白,又加送了八個字予以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還對弟子們說過自己一生就遵循一個道理從未改變過,弟子們多不明瞭,曾參解釋說就兩個字:忠恕!

孔子用一個字給子貢,用兩個字給自己,終生受用。我們能不能用一個字或詞來準確把握共享經濟的本質特徵呢?這是近幾年研究共享經濟過程中一直想解決的問題。

共享經濟也叫分享經濟,都是源自同一個英文單詞Sharing Economy。在2016年2月份發佈的第一份《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中,我們給分享經濟下的定義是:“所謂分享經濟,是指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閒置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強調了分享經濟的三個基本內涵:新模式、新業態、新理念。同時描述了從經濟、技術、社會、文化等不同角度觀察看到的分享經濟的幾個表現特徵,比如網絡化、使用權分享、大眾參與、以用戶為核心、用戶體驗最大化、綠色環保等。

後來的實踐快速發展,出現了多種新的共享經濟模式和業態,用於分享的資源已經不侷限於閒置資源,企業間的分享也多了起來,這也引發了大家的疑慮和爭議。所以在2017年2月發佈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中,我們對分享經濟的定義進行了一些調整:“所謂分享經濟,是指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海量分散化社會資源,以使用權分享為特徵,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主要做了兩處改變,一是去掉了“閒置”二字,二是增加了“以使用權分享為特徵。”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使用共享經濟概念後,我們在正式研究報告中也逐步統一使用共享經濟一詞。在2018年2月發佈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中,對於如何鑑別共享經濟強調了三個標準:基於互聯網的智能化資源配置、大眾參與、使用權分享。這樣就可以很容易將共享經濟與一般性的電子商務、分時租賃等區別開來。

隨著實踐的發展和討論的深入,共享經濟的核心本質逐步顯現出來:網絡化資源配置。在上述三個判別共享經濟真偽的標尺中,網絡化資源配置顯然起著主導作用,是網絡化使得使用權的分享成為可能,也使得大眾參與成為可能。

從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到靈活就業的激增、消費觀念的改變,再到新動能的轉化、治理模式的創新,共享經濟引發的所有變化都與網絡化資源配置緊密相關。

引領創新:激發新動能

共享經濟通過互聯網將分散在各個角落的社會資源和廣大用戶整合在一個平臺上,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實現智能化匹配,並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信用保障模式。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簡單來說就是“三低三高”:低門檻、低成本、低汙染,高效率、高體驗、高可信。這也是共享經濟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也因此成為引領創新的重要驅動力。

為什麼網絡配置資源能引起這麼大的變化呢?我們可以從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找到一些啟示。在他看來,所謂創新就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每一種新組合就是一種創新,可以帶來新的超額利潤。正是這種不斷出現的新組合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熊彼特揭示了創新的源泉,但那還是在一個個企業內部發展的變化,也是通過企業的努力促成的。在互聯網條件下,創新體現的就不僅僅是企業和產品內部有限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而是全社會範圍內的資源整體上的重新組合,其影響也就非同一般了。比如,過去一個企業儘管規模很大,其產品和用戶數量都是有限的,而現在共享型企業搭建的互聯網平臺可以輕易連接上千萬服務提供者和數以億計的用戶,玩法也就完全不一樣了。

有三個場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資源配置方式變化的影響和威力。

場景一:霍元甲的迷蹤拳法。各武林門派出於自身利益考慮設置了種種門規,雖然保障了正宗地位,但卻限制了創新發展。霍元甲摒除門戶之見,先是機緣際會結識了大刀王五,學成一身武藝,與霍家拳結合,戰勝了同門的大師伯。後來又兼學眾家之長,接連打敗了欺負中國人的日本忍者、俄國大力士、英國侵略者等。在這個場景中,正是霍元甲的博採眾長締造了中國功夫的發揚光大。這種充分利用外部優勢資源的做法也被很多現代企業所借用,比如耐克、蘋果、小米等。董明珠一開始是看不懂也看不起小米的,所以要和雷軍對賭。後來可能是看明白了,自己也嘗試做起了手機和新能源汽車。

場景二:毛澤東的人民戰爭。面對抗日戰爭初期出現的失敗論和速勝論,毛澤東提出了打持久戰的思想,其核心理念就是“人民戰爭”:“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最後不僅打敗了日本侵略者,還打敗了國民黨。在這個場景中,共產黨通過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激發了創新,不僅培養了雁翎隊、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敵後武工隊等創新團隊,還出現了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創新模式。海量、分散的社會資源一旦通過有效的方式組織起來,其威力當然是非常巨大的。這個場景在後來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也一再被重現。科斯與王寧在《變革中國》中提出了一套“邊緣革命”的理論,認為中國改革成功之路就是充分調動了四種邊緣力量的創新積極性——饑荒中的農民發明了承包制,鄉鎮企業引進了農村工業化,個體戶打開了城市私營經濟之門,經濟特區吸納外商直接投資並開啟了勞動力市場。現在有了互聯網,整合海量的分散化社會資源有了更好的手段和載體,共享經濟便有了用武之地。

場景三:《三體》裡的降維打擊。面對外星人的入侵,人類準備了強大無比的艦隊,但三體人只是釋放了一個“水滴”,一切便冰消瓦解了。人類是三維的,而三體人是高維的,三體人對人類的毀滅性打擊就被稱為“降維打擊”,也被解釋成通過消解要件來打破競爭對手的慣性生存條件。這樣的例子在互聯網競爭中是有很多的,例如360靠免費重新締造了一個殺毒軟件帝國,阿里巴巴的網上商城使得百貨大樓的建築優勢難以發揮。

在資源配置方式方面,過去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政府和市場兩種模式,現在增加了一個新的維度——互聯網。熟悉利用互聯網模式的平臺企業就可以在競爭中確立新的優勢,而不熟悉互聯網的傳統企業和業態會發現原來的套路越來越不管用了。

理解本書:1+5+N

共享經濟的概念和原型都是從美國發起的,但中國的故事確實是最精彩的。中國共享經濟的規模之大、應用之廣、創新之多、影響之深,都可以說是創造了世界之最。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五年創新成果時也指出:“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中國共享經濟所以能引領全球,除了巨大的需求和寬鬆的政策環境外,還得益於得天獨厚的網民大國優勢、後發優勢和制度優勢。

瞭解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對於理解這個時代和未來發展顯然是十分重要的,這也就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本書集結了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近年來關於共享經濟研究主要成果的精華。

第一章《創時代的中國共享經濟》是在《中國共享經濟年度發展報告2018》基礎上改編完成的,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共享經濟發展的全貌。

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別關注製造業產能共享、共享單車、房屋短租、共享醫療、共享經濟的信用基礎等,也是在相關的專題研究報告基礎上改寫而成。

第七章收集了多篇研究論文,實際上回答了大多數關於共享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希望能有助於釋疑解惑。

必須提到的一點是,我們在研究工作中得到了相關政府部門領導、眾多研究機構專家和共享經濟平臺企業的指導、支持和參與,可以說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共享經濟大潮剛剛開始,正預示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不確定性還會有很多,學習、參與、創新無疑是贏得未來的制勝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