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從老地名中看吉林城的歷史

從老地名中看吉林城的歷史

轆轤把衚衕 攝於上世紀三十年代 (皮福生提供)

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稱”的吉林市,現實面貌已是一座高度現代化的城市,但從其格局及仍延續的許多地名,處處顯現著它的悠久與古老的歷史信息。如西大街、河南街、牛馬行、柴草市、前魚行衚衕、常寧衚衕等等,太多看起來與現實存在相去甚遠的地名,它們存在本身攜帶的歷史、人文內涵,是這座城市往昔最真切的證明。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吉林市,並不缺少歷史和人文內涵。自康熙年間安珠瑚始建吉林城,經歷木城、土城、磚城等幾個階段後,伴隨著外來人口的不斷湧入,工商業的不斷髮展,吉林城的規模越來越大,歷史記憶越來越多。而其間,每一次新發展和新變化大都被一些老地名記錄下來。這些老地名如同海綿吸水一樣,把地上的城建情況、風土人情、市井百態等各類信息保存起來,並逐步積澱、匯聚,最終成為這座城市獨有的歷史文化風韻。

說到城市,必然有城有市。至民國時,仍可見奠定自清代的吉林城琵琶型磚砌城牆和環抱著的街衢巷陌的面貌。那城牆上共開有九座城門,沿城牆自西向東依次為:迎恩門(即臨江門)、福綏門、德勝門、致和門、北極門、巴爾虎門、朝陽門(俗稱大東門)、新開門、東萊門(俗稱小東門)。其中德勝、朝陽之名,神州大地,除了北京只吉林才有,凸顯吉林作為“龍興故地”的地位,完美地與乾隆皇帝御賜“靈著豳岐”的題字相符合。琵琶城居中,大致把吉林城分成城內、東關、西關等幾部分。城東為東關,有日本商埠大馬路和東市場圈樓,也有骯髒破爛的南北窯坑和窮苦人云集的昌邑屯;城西為西關,船廠水師營、北山寺廟群坐落其間;城北號稱北關,巨大的私人菜園、法場九龍口依山望城。

那時的吉林城內,雖地處邊塞,卻市廛興盛。作為吉林將軍治所和後來的省會所在地,吉林城水陸交通暢通,東到日本海,北達外興安嶺的本省物產與關內運輸來的貨物在這裡集散,交易十分活躍。城內商號鱗次櫛比,特別是聞名於世的船廠牛家,升字號各類店鋪更是星羅棋佈於各條著名的商業街上。吉林城的老地名也翔實地記錄了當年商業繁榮的歷史。糧米行、牛馬行、前後魚行等“三行”加之北大街、西大街、通天街、河南街等十條店鋪雲集的街道,號稱“十街三行”。以十街三行為綱,眾多以買賣商號命名的衚衕綱舉目張:源升慶(牛家商號)衚衕、老晉隆(醋醬房)衚衕、全盛永衚衕、世興當衚衕、會源燒鍋衚衕、呂茶館衚衕等等盡顯古城商韻的地名不勝枚舉。難怪著名經濟地理學家林傳甲1921年時,在他所著《大中華吉林省地理志》一書中盛讚:吉林“城內街衢縱橫,煙戶稠密;富產大賈,居者尤多;商業富厚,在奉天之上”。

商業的發達伴隨市民的信仰,宗教文化與吉林城相應發展,可以說是廟隨城起,城伴廟生。城垣內外,儒、道、佛、仙,祠、廟、教堂、清真寺一應俱全,中西各宗教主流、非主流神祇道場應有盡有。最可貴之處在於各個宗教信仰能夠和平相處在這座塞外城市中,也產生了與宗教寺廟相關的許多地名。如城隍廟衚衕、財神廟衚衕、山神廟衚衕、文廟西衚衕、三義廟衚衕、蟲王廟衚衕、白虎廟衚衕等等。清代名人王爾烈來吉林時曾作一首打油詩,感嘆吉林廟宇數量之多,詩道:“不到此城來,不知此城美;此城廟宇多,依山又傍水。”

歷史地看,吉林市確是一座由船廠軍鎮逐步發展起來的依山傍水的城市。穿城而過的松花江及江岸附近的泡澤水道,為吉林城歷史文化留下了特殊的烙印。老地名也如實地記錄了這座沿江城市的發展史,如與船廠水師有關的船營街,與水路碼頭有關的三道碼頭街,與古老河道有關的河南街,此外,吉林城內外還有二道碼頭衚衕、官碼頭衚衕、轉心湖衚衕等許多與江與水有關的街巷地名,還有許多諸如二道江、旱江橋、炮手口等與江與水相關的片區老地名。這種與江與水親近的城市,使得清代康熙皇帝巡視吉林作《松花江放船歌》,對吉林城發出“乘流直下蛟龍驚,連檣接艦屯江城”的讚歎與肯定。

吉林城為清代統治者重視,不僅僅因為城北的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為皇家後勤保障單位,更因為吉林城自建城伊始,就“扼三省要衝,為兩京之屏障”(兩京為盛京和興京,為《吉林外記》載)。重要的軍事位置,讓清代皇帝常委派近臣擔任吉林將軍,統帥八旗勁旅屯守駐防。駐防將士在城內外依旗別劃地而治,城內重要地段又設堆子房(相當於派出所)負責治安,管理地面。有許多老地名就帶有鮮明的八旗軍旅特徵。如正黃旗衚衕、鑲白旗衚衕、正紅旗衚衕、黃旗堆子衚衕、白旗堆子衚衕等,這類以旗命名的街路散佈於城中。同時,那些與八旗軍事駐紮平行的民事衙署、部門,也在老地名中留下老印記,如提法司衚衕、北倉衚衕、交涉司衚衕、老師衙門衚衕、崇文書院衚衕等。

古人講究人傑地靈,作為柳條邊外七鎮之首,吉林市的老地名中也記載了生於斯土的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市井百姓的許多名人。這些人盛名不論大小,或因存德於街坊,或因布善於世,總之皆因閭里鄉親敬重敬仰而留名一時。“船廠牛家”的牛宅衚衕、“割據金場”的韓統領衚衕、出過舉人有大菜園子的錫家衚衕最是代表。還有明主事衚衕、張進士衚衕、保大人衚衕、李佔鏊衚衕、程致敬衚衕等許多以人名、或人名與官職尊稱並用的衚衕名稱分佈吉林城內外。此外,城內外也有不少以姓或名為地名的片區,如吳家墳、趙家窯、程家園等等老地名。

在吉林老地名中最有趣的,要數一些因街道地貌獨特命名的老地名:如河南街和通天街交叉處,因形如褲襠,就被叫做褲襠街;北大街通往致和門的衚衕十分狹窄,被叫做夾信子衚衕;西大街上有一條彎曲的衚衕,因形狀像水井上的軲轆把,被命名轆轤把衚衕;通往朝陽門和新開門的岔路,就叫岔路口街;因為地處一棵古老榆樹後,衚衕就起名大榆樹後衚衕;貫穿窯坑的下坡路,就叫下坎衚衕……這種生動的地名命名方式,雖顯得隨性,但確是東北最古老的地名命名方式,較之一些拗口的吉祥詞彙,要生動許多。俄羅斯學者阿爾謝尼耶夫在他的著作中曾盛讚道:“他們(滿族人)取的地名是很確切的,從名稱就可大體判斷,當地有何特點,河流的走向如何,大森林中有何野獸等等……”(《沙俄侵華史第二卷》)

無論是街道名,還是片區名,許多老地名一直與古城相伴相生,至今讀起來,仍能感受到有別於關內古城的特有的文化韻味。

1946年國民政府接收東北後,對原有地名進行了改造——用國內城市的名稱給街道命名。1949年後此命名方式被人民政府沿襲。大馬路改名重慶路,三道碼頭街改名琿春街,迎恩街改名西安路,牛馬行街改名青島街……當然,仍有許多老地名延續下來。還有一些地方雖有新名,但老名在生活中沒有被覆蓋,人們仍在使用,是城市難以忘記的歷史記憶。

(吳永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