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春秋名士柳下惠為何能“坐懷不亂”?《道德經》告訴你答案

春秋名士柳下惠為何能“坐懷不亂”?《道德經》告訴你答案

熟讀國學經典

01

“坐懷不亂”這個成語,大家應該知道吧?常用來形容人們在誘惑面前毫不動心的表現,尤其是指男子在兩性關係方面作風正派。

那麼,有關這個成語的典故,你知道嗎?國學君覺得很少有人知道吧。

“坐懷不亂”說的主人公是柳下惠,春秋時期魯國人。

有一次,柳下惠外出寄宿在城門外,一個美麗的女子突然投宿。由於天氣異常寒冷,女子衣著又十分單薄,凍得渾發抖,好心的柳下惠收留了她。

可是,房子裡沒有生火,女子仍然感到很冷。柳下惠於心不忍,便解開衣襟,讓女子坐在自己的懷裡,以此取暖。

就這樣,女子在柳下惠的懷裡坐了一夜,直到天亮女子離開,他也沒有做出越軌行為。

這一事蹟傳開,人們紛紛讚美柳下惠,“坐懷不亂”就出自於此。

春秋名士柳下惠為何能“坐懷不亂”?《道德經》告訴你答案

美女

02

柳下惠的人品,正如老子所說的“嬰兒”一樣。他並非不知男女之事,只是他心地善良,毫無雜念,純淨如水,就像剛出生的嬰兒。

《道德經》第十章裡講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也就是說,結聚精氣以致柔順,能像嬰兒的狀態嗎?

在這一章裡,老子著重講修身,開門見山,直接提出六個情況和疑問:“能無離乎?”“能無為乎?”“能如嬰兒乎?”“能無疵乎?”“能為雌乎?”“能無知乎?”

春秋名士柳下惠為何能“坐懷不亂”?《道德經》告訴你答案

《道德經》第十章

這對世人修身養性、為學治國等方面提出了概括性的要求。

老子在本章最後提出“玄德”,即最深的“德”。這是老子結合於“道”的人及其行為所打的無限高分,“玄德”是“道”的踐行者的最高要求。

一個人所能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就是身心和諧、柔弱靈動、有神明澈;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就是自然無為、功成不居、心無雜念、悠然自得。

03

就像正直的柳下惠,他曾在魯國掌管刑法訴訟。但當時魯國奸臣當道,朝局昏亂。生性耿直、不事逢迎的柳下惠因多次得罪權貴,被屢次黜免,很不得志。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人恐怕鬱鬱寡歡,大發牢騷。但是,柳下惠召之即來,勤懇工作,盡職盡責;棄之即去,優哉遊哉,從不埋怨。

因此,柳下惠官職仕途不順,但他聲望極高。其他諸侯國派人來邀請他,並許之以高官俸祿。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可能欣然接受,到他國追求榮華富貴。但柳下惠卻拒絕了。

他說,他之所以仕途不順,是因為品行正直。如果堅持這一原則,到哪裡當官能免於得罪人而遭黜免呢?如果放棄這一原則,那麼在魯國我同樣能得到高官俸祿,沒必要離開家鄉啊。

你看,柳下惠寧可不做官,也要保持自己為人的原則。正因如此,他把自己的仕途不順看得很淡,也就不怨天尤人,活得灑脫、自得。

想想現在的我們,是否能做得到呢?

有人為私利,出賣靈魂,出賣肉體,出賣親友。有人為權力,不擇手段,欺上瞞下,為非作歹。甚至有人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侵害他人生命。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誘惑,我們必須抱持大道,才能受得住,才能經受得了歷史與人生的種種歷練。

春秋名士柳下惠為何能“坐懷不亂”?《道德經》告訴你答案

道德經

今日互動:

你能“坐懷不亂”嗎?

歷史文章:

我是熟讀國學的國學君,熟讀中華傳統經典,汲取民族文化精髓。歡迎大家來關注交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