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具體的風俗有哪些?

苗哥阿建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一直說法不一。

一種說,是從夏商周時的夏至節演變而來的。還有一種說,是源自古越人的龍圖騰祭俗。逐漸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為了紀念投江自沉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

個人覺得,第一種的可能性更大。因為,端午節亦稱“端五節”、“端陽節”或“蒲節”。據記載,很早就流傳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居住的地區——不止限於屈原生活的“楚地”;而且,過端午節,各地分別有插艾蒲、吃粽子、飲雄黃酒和在小孩子衣襟上系香袋——以期禳災驅蟲及南方水鄉龍舟竟渡等活動。這應該與季節有關,也與風俗有關——正如唐代徐堅所著類書《初學記.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關於端午節來源的第二第三種說法,也一定不是“空穴來風”,只是比起第一種稍晚,後來與第一種逐漸融合在一起了。為什麼叫“端午節”呢?“端”,有開頭的含義。因此,古時正月亦稱“端月”。具體到每個月,第一天都可稱某月“端一”。元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說,“京師市俚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日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五”、“午”二字古時通用。

“端午節”,是中華多個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所以,自古以來,文人墨客詠“端午”的詩詞歌賦很多。

比如——

宋代文天祥的《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詩裡說,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你贈給了我一枝艾草。逝者已見不到,新的知己也在萬里之外。以往丹心報國的人,現已然白髮蒼蒼。我盼望從屈原那裡得到力量,儘管三湘距此有萬里之遙。

真的是無比悲壯。👍👍👍

看來至少在宋代,端午節已經和紀念屈原緊密相關了。還比如——

杜甫的《端午日賜衣》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他這詩是說,端午佳節,皇上賜我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這香羅衣由細葛紡成,柔軟得隨風飄逸,潔白的宛如新雪。來自皇天的雨露滋潤,雖臨酷暑,穿上它清涼也無比。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生一世承載皇上的聖情。

讀“詩聖”此詩,竟然有反胃的感覺,總覺比“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那位的孤傲有骨氣差得遠。

再比如——

宋代陸游的《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他的詩裡說,端午節到了,石榴花忽然開滿山村。要吃兩隻角的粽子,高冠頂插上艾蒿。都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忙完這些,已見太陽西斜。家人早把酒菜備好,趕快高興地喝起來。

樸實自然,生活氣息濃厚,令人怡然。

蘇軾和納蘭性德都有很好的端午詞,不列舉了。


一老沈一


端午節的由來最初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肯定比紀念屈原要早。一般來說,有“登高”、“避疫”、“迎汛”等多種說法,但基本都與古代辟邪觀念有關。

農曆五月起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變得炎熱,各種瘟疫毒蟲開始滋生,古人不懂得這方面的博物科學,但從物候觀念中總結出一套節令習俗,即把農曆五月初五“重五”日視為“中天之日”,地表陽氣最盛而將陰氣逼出,故天氣始熱而百毒俱出。為了躲避這一天旺盛的陰氣、毒蟲、瘟疫,故有一系列端午節辟邪的風俗。

古人有夏季登高可避暑辟邪的傳統。《荊楚歲時記》有:“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一說,是以端午又有“端陽”之名;《大戴禮》中又有端午日沐浴蘭湯(用蘭草等香草中藥泡水)可驅疫辟邪的記錄。

端午節掛纏絲線用以辟邪的傳統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春秋公羊傳註疏》中就有“朱絲營之,助陽抑陰”的說法;到了宋代,朱絲辟邪信仰演化成了繩索、五色絲類不同品種,宋高承《事物紀原》一書中引《續漢書》有“漢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即為門戶飾,以止惡氣,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遺事也…又以彩絲結紐而成者,為百索紐,以作服者名五絲雲”。大概算是中國盤扣工藝最初的記錄之一。

除了掛纏絲線辟邪的傳統民俗以外,宋元時的端午節亦有划龍舟、吃粽子的習慣——元代畫家王振鵬繪有《龍舟奪標圖卷》;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有端午以粽子、五色水團、茶酒等成宴的記錄。

除了以上這些常見民俗外,《東京夢華錄》、《歲時雜記》中還記載有一些北宋時期特有的端午習俗:如端午果子——即用菖蒲、紫蘇、木瓜、生薑、杏子、梅、李等切絲作茸,入鹽曝幹,或用蜜糖醃漬,放入梅皮中,盛於梅紅匣子中即成。又有以桃、柳、葵花、蒲葉、艾草為門飾,以闢五毒。

更多歷史、神話、民俗相關話題,請關注本人頭條號,謝謝通讀。


在下翩竹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想必各位都已知道,在此不再叨叨,只是把老漢家鄉(膠東半島)的習俗與各位分享一下。

端午節這天的早晨,人們要早起去野外‘拉露水',順便採割一些艾蒿,回家後揀那些粗壯結實的插在門楣上兩旁,據說可以防蟲避邪。其中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明末年間,反賊張獻忠年少家貧,又好吃懶作,不事稼穡不務正業,最後討飯流浪到此地,遭人白眼,飢寒交迫,最後餓暈倒在一教書先生門前,被這家人施以粥飯救活。老先生見張獻忠雖然貧困潦倒,倒也是儀表堂堂氣度不凡,故留置家中數日,予以調養將息,並以詩禮道德教化之。那張獻忠感激不盡,立下宏願,一旦發達得志,定以湧泉相報。

多年之後,這傢伙果然成為亂世梟雄。兵強馬壯坐擁一方,成為明末一支與闖王李自成齊驅並駕的起義軍。據傳,有一年他帶領隊伍打到山東半島,特地到當初救他的教書先家酬謝報恩,並對老先說:“當年在下落魄倒楣,處處遭人白眼,只有先生救我教我。此次我要在端午節那天血洗此地,以報仇雪恥。”並讓老生生端午早晨在門楣上插艾蒿,以便手下屠村時以為識別,免遭塗炭。那老先生本是知書識理,德高望重的厚道善良之人,怎忍鄉鄰遭難?於是苦口婆心勸誡求情,怎奈此賊胸襟狹隘,小肚雞腸,油鹽不進,固執堅持,最後帶領手下,忽嘯而返。

轉眼到了端午前夜,好心的老先生挨家挨戶通知鄉親四鄰,端午最晨務必早起採艾蒿插門楣,以避其禍。到了端午一早,那賊兵果然人馬殺到,因見家家插艾,戶戶關門,不知那家是先生住宅,只能不燒不搶不殺不掠,全村人躲過劫難。事後村人對老先生千恩萬謝,一改過去村風,家家樂善好施,人人憐老惜貧。端午插艾的習俗也就延習至今。

另外,此地還有端午日給小孩子扎五彩線,戴小掃帚,掛小香包,佩小布人的習俗,據說這樣小孩子可以避災禍,除瘴毒,好養活。端午日,孩子們吃著又甜又糯的粽子,茶蛋,水餃,還有新麥子面做的餑餑烙餅,

真是其樂無窮啊。








老墨樵


端午將至,一起來了解一下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6446131595049147108,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neardup_id": 905789942472538201, "vid": "v02004bc0000bcis124r08m62r1a93lg\

鄧麗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