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現在有更多的人開始選擇投資P2P?

D丶Lei


這句話說的不嚴謹,對比近幾年的情況來說整體P2P的規模確實在增大,而且增幅還很高,網絡有機構統計過P2P平臺在2007年登陸國內以後連續7年保持了150%的同比增幅,截止到2018年複合增長率可以達到85.3%,但是在進入2018年以後,可以說P2P進入了一個整合期,規模是下降的。

對比一下2017年5月-2018年5月底的行業成交額,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在整體趨勢上,一年時間裡行業成交規模是在下降的,而且下降幅度還非常的大,主要是監管部門已經開始著手整頓P2P金融市場,面對前幾年的野蠻生長,出臺了在6月底完成備案的限令,但是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備案要延期,但是有一個事實至少有一半以上沒有備案資格的平臺會被清退或者重組收購。

p2p平臺在2017年之前有較高的增長率,主要是以為居民的投資渠道有限並且個人和企業資金需求者眾多造成的P2P初期發展非常的迅猛,對於投資者而言能夠實現高收益率的渠道在銀行起點非常的高,比如信託至少要100萬以上,比如私銀服務、資管計劃等等都需要很高的起點,普通老百姓渴望的高收益渠道幾乎沒有,所以在P2P登陸的前幾年高收益的優點,掩蓋了高風險的缺限,爆發式的增長,而P2P在發展初期面對較小的資產管理規模還是可以保證壓降違約率的,而資產規模越大違約風險就越高,最近幾年頻繁發生的P2P平臺跑路,一方面是平臺的道德風險,另一方面根源在於私人借貸違約率太高,投資者的回報率維繫不下去,和線下的擔保公司爆發風險幾乎如出一撤。

P2P說到底是還是在聯繫投資者和資金需求者,從事的還是私人借貸業務,並沒有什麼創新的渠道,也不是什麼新生事物,私人借貸的整體違約率還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更有可能集中爆發風險,所以P2P本身是有高風險的,無論是多大的平臺,都沒有什麼有效的手段可以控制違約率,所以投資者不要迷信什麼大平臺,P2P可以投資,但是把錢都投到這裡是有很大風險的,不建議不推薦,按風險程度合理配置資產才可以保持穩定的增值。


不立而立


什麼是P2P

P2P理財,又稱點對點網絡借貸 ,是指以公司為中介機構,把借貸雙方對接起來實現各自的借貸需求。借款方可以是無抵押貸款或是有抵押貸款,而中介一般是收取雙方或單方的手續費為盈利目的或者是賺取一定息差為盈利目的的新型理財模式。

簡單的來說,就是你有多餘的資金暫時用不到,而他人又有資金需求找不到融資渠道,這時P2P公司就設立一個平臺,實現你的資金出借給他人,P2P公司或雙向收取手續費或學習銀行低收高放。

從理論上來講,P2P是一款不錯的產品,脫離了傳統的資金媒介(比如銀行),幫助你實現了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實際中P2P公司因為監管問題,存在諸多亂象,最典型的就是私自挪用客戶的資金,這幾年爆出來的P2P跑路的企業,一半是沒有監管,平臺私自挪用客戶資金所致,另一半是借貸人無法按時償還借貸利息所致,既然P2P平臺,存在眾多問題,為何投資的人卻還是那麼多呢?

為什麼投資的人多?

1、收益率高

人的趨利性所致,早幾年P2P給出的收益率最高的可以高達20%以上,即使這兩年,受監管加強及行業整頓的規範性影響,P2P理財的收益率仍然維持在9%以上,這個收益率在當前社會的投資產品中,應該屬於頂尖的一類的。很多人出於僥倖心理,認為自己不會是最後一個接盤者,總想分得P2P的一杯羹,故而對於樂此不疲,即使我身邊,也有不少人投資P2P,完全都是看重其高收益。

2、融資渠道難

對於普通個人及中小企業而言,融資渠道一般不是銀行借貸就是民間借貸這兩種。銀行融資的要求高,審批條件嚴格,因此雖然利率低,但是能取得銀行借貸的始終是少數;而民間借貸的利率不少是高利貸水平,融資成本過高,P2P剛好介於兩者之間,故而促使了越來越多的人通過P2P平臺借貸。

總結

P2P的野蠻擴張,可以簡單的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居民的投資渠道有限,而個人和企業資金融資困難所造成的。P2P目前的監管雖然逐步加強,但整個行業仍然不規範,雖然收益率高,但風險也不低,個人不建議投資P2P產品。


鯉行者


銀行3年期的存款利率是3.5,城商信用社或者本地商業銀行是4-5 ,這些存款利率也就是剛剛能跟上通貨膨脹指數。3年後錢變的更不值錢了似乎。

現在人能投資或者接觸到能賺錢的項目並不是太多,而p2p正好是這樣100元起投的項目,選取一些前排的平臺去投可以說是一些很好很合適的對一般的投資者來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