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香港人是为何能够忍受这样的超高房价,至今还没有陷入恐慌呢


根据香港政府的统计数字,全香港去年的家庭月收入中位数为2.5万港元。以香港一般的“平价新盘”每平方米23-28万港元来计算,就算不吃不喝也仅够买约0.1平方米,如果想购买50平方米需要不吃不喝42年。那么这么多年来,香港人是为何能够忍受这样的超高房价,至今还没有陷入恐慌呢?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香港的房价涨跌,与60%的香港人可谓完全无关。目前香港约45%的市民,数代人都居住在资助公共房屋中,每月仅需缴纳几百至最高四千余港元的租金,就可以一辈子安居乐业。 图为香港的老旧居住区采石场湾。

另外还有多于15%的居民已经买下了他们的资助性房屋。购买政府资助性房屋“居者有其屋”的月收入最高限制为5.2万港元,买这类房子的价格低于市价三成左右,但缺点是不能随意转卖。 图为香港城市拥挤,靠得很近的住宅公寓。

与外界的理解不同的是,居于“公屋”的并非都是赤贫阶层,甚至不一定是低收入家庭。笔者身边经常有不少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或是新婚夫妻,为了满足申请公屋的收入门槛而主动“失业”,等到分配公屋后再找工作的例子。 图为香港公屋。

因此,在香港真正有购买私营住宅需求,会关心房价涨跌的,至少是月收入4-5万港元或以上的少部分居民。根据政府统计处截至2016年四季度资料,目前这类家庭全港只有约70万户,而全港已经购买住宅的家庭则多达122万个。 图为香港公屋。

香港真正有购房需求的人数是多少?根据多年来不同研究机构的分析,过去10年以来,香港每年的私营房屋需求约为1.8到2万套之间,也就是每年有买房需求的家庭大约2万户,占全港人口比例不到1%。因此,再高的房价,也并不足以激起全港普遍性的焦虑情绪。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